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化台中 幸福城市
2017-04-27

將文化藝術與生活結合,細細品味台中的美好。 (林旻萱攝)

將文化藝術與生活結合,細細品味台中的美好。 (林旻萱攝)
 

您印象中的台中,是什麼模樣呢?晴朗怡人的好天氣,或是熱情純樸的好人情?美味的料理、蔬果和糕餅,還是熱鬧誘人的夜生活?位居台灣南來北往中繼點的台中,不僅地理交通位置適中,擁有完整的腹地和海空雙港,加上群聚、勇於創新的各級產業,為其贏得「文化城」的美譽。
 

「台中有許多國際級的展覽館、演藝廳、藝文表演空間,大都集中在市區、鬧區,但文化資源應該普及化,克服現有場地、設備限制,做到『文化平權』。此概念剛好跟台中市市長林佳龍的想法不謀而合。」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局長王志誠表示。

例如,自己生長的家鄉台中市西北方的大甲區,除了每年農曆三月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外,也在不同時節注入其他資源,舉辦文化活動。

 

a1
一年比一年盛大的花都藝術節,讓台中儼然成為台灣的 小巴黎。(台中市文化局提供)


文化平權 「花都藝術節」驚豔四方

2016年,在市長林佳龍的支持下,籌辦的指標性藝文活動:「花都藝術節」,最初卻是飽受質疑。

「拜託,別吹牛了!講到『花都』,人家會想到是巴黎,台中夠格嗎?台中憑什麼?花又在哪裡?」王志誠說。但他指出,鮮有人知,台中不只有花,花卉產業更是極具特色。文心蘭、百合、劍蘭、火鶴等四種花卉產量是全國第一;2018年台中更準備迎來「世界花卉博覽會」。

因此,2015年王志誠甫上任台中市文化局長,即以「花‧百年」為主題,舉辦「花都藝術節」大型活動,強化台中的花都印象,並結合2018年花卉博覽會國際盛事,落實「文化平權」的理念。

為此,王志誠還打破窠臼,將花都藝術節的開、閉幕儀式,選在遠離市區的大甲,在美國皮克斯動畫影像與長榮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奏交融下,沸騰了整個大甲。當天活動現場,吸引了二十多萬人潮,「這是幾十年來,大甲地方上首度非媽祖祭典能夠吸引如此多的群眾共襄盛舉的活動,立即打響名號!」王志誠說。

 

a2
每年10月舉辦的爵士音樂節,讓大街小巷飄揚樂音, 充滿悠閒迷人的氛圍。(台中市文化局提供)


藝術下鄉 以行動打破空間藩籬

「花都藝術節」秉持「以純粹為根本、以感動為酵素」的原則,凸顯表演藝術的在地性及創新價值,舉行為期10天、超過兩百多場的節目。舉凡地景藝術、遊行踩街,舞蹈音樂、街頭藝人、市集及文學等跨界主題也都含括在內。

就連國際知名大提琴家馬友友,也受王志誠熱情邀請,來到台中太平區演出,造成轟動,為系列活動劃下完美句點。王志誠驕傲地說:「在初期沒有預算、缺乏經費的狀況下,『花都藝術節』從民調僅有28%的市民知道,到後期滿意度高達87%,著實為我們打了一劑強心針!」隔年,活動從僅有10天的「花都藝術節」,延長為兩個半月的「花都藝術季」,範圍擴及全台中,連高山裡的梨山谷關都有演出,讓台中自此又多了個具指標性的活動!

舉辦已經超過10年的「台中兒童藝術節」,更在王志誠接任文化局長後,擴大演出陣容,從原本的草悟道走出去,前往台中市各行政區演出,除了打造平易近人的演出環境,也希望推動文化平權、藝術下鄉,讓偏鄉小朋友也能欣賞到藝術表演,拉近與民眾的距離。

而即將邁入第14個年頭、已成台中指標活動的爵士音樂節,今年為了要建構專屬台中的爵士基因,特別規劃一連串「爵醒城市」活動,讓爵士樂音從馬路紅綠燈、火車站到巷口的咖啡廳,響遍各個角落,成為城市生活風格。

 

a3
裡外皆美的台中國家歌劇院,豐富了市民的藝術生活。


扶持在地 提供磨練的機會和舞台

對在地表演藝術團體的扶持,也是台中文化局的重視要點。「我從不覺得台中在地藝術團隊會比較差,相信只要我們提供環境和助力、打造磨練的機會和舞台,假以時日,絕對不輸外地或國外團體。」王志誠說。因此,舉凡台中文化局主辦的藝文活動邀請演出的團隊,至少一半必須是台中立案的團體。

例如,從2004年開始舉辦傳統藝術節,文化局就積極鼓勵在地優質團隊演出,每年台中市在地團隊均佔演出的50%以上,吸引不少民眾參與;今年除在春節期間舉辦,更在大墩、葫蘆墩、港區和屯區等四大文化中心展開,邀請國內、外團隊帶來超過40場精采演出,並有街頭藝人表演、市集、手作和闖關遊戲等豐富活動,為年節增添喜氣與幸福。

此外,台中國家歌劇院亦針對在地團隊和藝術家,善用場地資源,推出多項優先或專屬的培育計畫,例如為在地團隊及個人,量身打造「駐館藝術家計畫」、「微劇場計畫」等等,正式推動中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軟體工程。

除了環境和資源的實質挹注,打造整體藝文環境,台中市文化局也積極輔導在地團體,使其在精進表演專業之餘,也懂得經營運作,進而自給自足、自力更生,方能提升台灣整體藝文空間的品質,提高民眾對藝文活動的參與度。

 

a4
日據時期興建的台中州廳,巴洛克式建築富有歷史意涵,未來將規劃為城市博物館,建構台中在地文化DNA。


追本溯源 尋找台中文化DNA

「台中,昔日有『文化城』的美譽,今日更要尋找自己的台中在地DNA,這是我們從未做過的事。」王志誠認真地說。

「文化DNA,就是從現有具體的文物、空間,來尋找自己的歷史。例如台中是以日本京都的城市圖去規劃建設,有著『小京都』之稱;種種文化資產都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源起和發展,都是台中的文化DNA。」王志誠說。

前幾年發現的「安和遺址」,在遺址中挖出距今大約四千年至四千八百年間的出土人骨,同時也是台中市年代最久遠、最早的人骨,命名為「安和阿嬤」,也讓台中人類活動的歷史上推回5,000年前,證實當時即乘載非常豐富的人類文明,並留下遺址,令人震撼。

誠如台中市長林佳龍所言:「文化就是城市的靈魂,城市就是文化的容器」。王志誠表示,未來,台中文化局也將繼續支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挖掘工作,更爭取把「安和遺址」列為國定遺址,並規劃城市博物館,展列台中重要文化遺址,持續尋找、建構台中在地文化DNA。

 

a5
散步在台中文學館,感受角落裡的文學氣息。


百師入學 文學遍地開花

台中的文化建設處處展現新意,充分落實台中「文化立市」的政策。

例如「當全世界都在閱讀──百師入學」活動,邀請100位來自海內外知名的老中青作家、文化人,進入台中市的高中職、大學校園,以及圖書館或文化空間,為莘莘學子與市民開講,把文藝種子散播到各個角落,以行動支持,將新資源送入偏鄉學校,平衡城鄉落差、推廣全民閱讀,重塑「文化城」的傳統。

「百師入學」活動邀請的師資,不論是質或量、演講含括範圍,皆創下全國之冠,充分顯示台中市政府文化局落實公民文化權與提升校園文學風氣的決心與創意。

訪談中,王志誠拿起一罐上面印著詩文的咖啡、一瓶畫著詩人圖像的礦泉水,普通的飲品瞬間充滿文化氣息。他說:「文創,需要結合創意與生活;而文學,更是要生活化。」這也就是他的理念,拉進文化和大眾的距離,俯拾皆文化,讓文化進入生活,變得更有品味。

未來,創意十足、亮點精采的文化作為,必定會繼續在台中注入更多文化歷史的源泉活水,營造台中成為藝文人士夢寐以求、一般民眾感受幸福的宜居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