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師生手牽手 搖向外婆橋
2017-07-27

w1

搖呀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家是許多人小時候的美好回憶,但對於多數的新住民來說,外婆家在海的另一邊, 回家的路很遠、很不容易。(蔡惠婷提供)
 

 

a1
2013第3屆外婆橋分享會,左一為越南組的陳星儒。


許多嫁到台灣的新住民,她們的家在海的另一端,回家的路很遠,新台灣之子見一次外婆不容易,自然少了來自母親那頭的親情呵護。

而在台灣有一群人,他們希望新住民家庭也能同台灣的家庭一般,擁有來自父母親雙邊親情的滋潤。2011年,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找了當時還在《四方報》服務的張正與時任《立報》副總編輯的廖雲章,集眾人之智推出結合教育與親情的「師生手牽手,搖向外婆橋」計畫,全額贊助嫁到台灣的新住民和新住民二代在暑假期間回東南亞的外婆家長住,並規定要有台灣的老師同行,希望老師藉由這次文化體驗,回國後運用於多元文化的課程中。

回外婆家的一行人包括:新住民媽媽、新台灣之子和國小老師。此計畫對於參與的三種角色各有不同的期待:除了回鄉探視家人外,外婆橋計畫希望藉此讓新住民媽媽展現其文化優勢,擔任「文化大使」,介紹當地的文化風俗;新台灣之子能與外婆家的親人有一段時間的相處,更深入了解來自媽媽國家的文化內涵;而台灣老師能親身體驗東南亞文化,向新住民學習在地知識,學習當個「在地人」,並能切身的體驗新住民媽媽初到台灣時語言、文化不通的適應難處,藉由角色的翻轉,將同理心運用到課堂上,使老師能更感同身受的了解新住民二代在學習上的處境。

雖然是個天上掉下來的佛心計畫,但計畫成行前往往幾經阻礙:不是來自新住民家庭的阻力,就是找不到老師願意犧牲暑假進行長時間、長距離的家庭探訪。關關難過關關過,至2015年外婆橋計畫已第5屆了,匯聚了更多的企業如長榮航空、富邦基金會等單位都加入資助的行列,計畫團隊已成功協助一對對的新住民回越南、泰國、菲律賓、緬甸等國。

 

a2
2015第五屆外婆橋分享會留影。


「外婆橋計畫」希望每一組團隊返國後要完成一部紀錄片,同行老師歸國後要提出「多元文化教案」構想及舉辦座談分享會,分享這趟家庭訪問的心路歷程與甘苦,迄今已舉辦了5次分享會,每一次分享會,都是笑中帶淚,引起廣大的共鳴。2013年越南團的蔡惠婷老師起願成為說故事的人,她登上2013 TEDxYouth@Taipei分享外婆橋經驗;同行的新住民媽媽阿然自己開了一間小吃店,在店裡設了一個東南亞書櫃,成為東南亞書店大聯盟的一員。2014年計畫團隊去了一趟泰北的外婆家,兩位隨行的老師回國後,鄭綺瑳老師創辦了嘉義縣外婆橋教育關懷協會;林錦玲老師再度收拾行囊,帶著兒子去越南教書,體驗當地生活。

一趟東南亞深度之旅,一趟長途的家庭訪問後,撒出去的種子如何在各地發芽茁壯呢?同行的老師如何蛻變自己的生命經驗成為教學的養分?《光華》想一探這段充滿淚水與感動的旅程如何開啟、如何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