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從外婆家回來後(II) 再搭一座外婆橋
2017-08-02

q1

去了一趟外婆橋後,林錦玲轉換跑道到越南台灣學校教書。(莊坤儒攝)
 

「老師,暑假要做什麼?去過泰國嗎?願不願意免費到東南亞一遊呢?」一連串的詢問,促成了2014年暑假,嘉義水上國小的老師林錦玲、鄭綺瑳、新住民之子林巧涵跟她媽媽林筠甯、巧涵的哥哥還有林錦玲的兩個兒子,一行7人出發到泰國清邁芳縣,度過一個永生難忘的外婆橋假期。
 

林錦玲說著師生手牽手一起出遊泰北的機緣,巧涵很早就知道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外婆橋計畫」了,卻找不到可同行的老師。面對巧涵的邀約,林錦玲心中有也有躊躇:不清楚泰北的生活環境,不熟悉對方的家庭,又要長住兩個禮拜,都讓人卻步。但孩子企盼的眼神讓她動搖了,跟筠甯媽媽長談後知道,她15歲嫁來台灣,已有數年沒有回家了;巧涵的外婆先前出車禍受傷,筠甯媽媽很擔心,卻礙於經濟狀況無法回去探望。同是出嫁的女兒,最懂得掛念娘家的心情,林錦玲決定幫筠甯母子,又邀了同校特教班、熱情直爽的鄭綺瑳老師同行。

 

a1
在泰國跟阿公學習、體驗農村生活,孩子們經歷了一個不一樣的暑假。


帶台灣之子同行

寫企劃書時,林錦玲想著如何提高計畫獲選的成功率,讓這趟回家的路離家再近一點。

嘉義縣校園內新住民之子比例約占4成。林錦玲說,孩子的程度基本上都不差,但少了文化刺激,讓他們的學習成就落後台灣之子一截。她曾碰到學生問,是不是因為同學的媽媽是新住民,所以成績不好?又曾碰到學生家中對新住民母親的歧視與不尊重,孩子面對家長的兩面態度,難以建立自信,更無法看見自己擁有的多元文化優勢。

林錦玲想到可以帶台灣之子一起去,讓雙方都能體驗新住民文化的特色,所以她帶著當時還讀國中的兩個兒子一起參加泰北之旅。

這一趟收穫最多的其實是巧涵的哥哥和她的兩個兒子,林錦玲說。出發前,孩子們對於泰北的印象只有「貧窮」兩字。這回3個男孩有了伴,可以一起體驗泰國文化、一起享受農村生活,看外公編竹籐、養雞,才發現媽媽的國家很有趣,了解泰國文化的深厚內涵,連帶的跟外婆家的親戚感情變好了。

鄭綺瑳說,想到要去東南亞也曾卻步過,但這趟深度的外婆橋之旅卻讓她有了全新的感受,泰國的人民親和、慢活的態度;儘管物質欠缺,但他們卻能在生活中自得其樂。

 

a2
出發前,在台灣募集的文具、玩具,玩具等,這些愛心物資比她們早一步飄洋過海到了泰國,為此趟外婆橋行程打先鋒。


募集物資、擔任國際志工

作為第一線的老師,林錦玲和鄭綺瑳想了解泰國的教育現場,剛好筠甯媽媽的親戚在幼兒園服務,她們先了解泰國幼兒園的需求,然後向水上國小同學募集二手的文具、玩具等,這些愛心物資比她們早一步飄洋過海到了泰國,為此趟外婆橋行程打先鋒。

她們還參訪了兩間幼兒園,其中一間在芳縣的山上,學校環境很差,教室是用豬寮改建的,不大的空間擠了近30位孩子,孩子因為是泰國的原住民,與那邊的老師語言不同,老師溝通也有困難,只能用歌唱加動作上課。

2015年寒假,團隊二度回泰國外婆家,這回她們準備得更齊全了,鄭綺瑳發揮最擅長的團康專長,帶領小朋友遊戲、唱台灣童謠、玩剪紙,更讓同行的台灣之子擔任國際志工,與當地孩子深度互動。

台灣的孩子看到泰國的環境也很驚訝,衝擊很大。一個氣球、一截鉛筆,都是他們的寶貝,這讓孩子們回台後更加的愛物、惜物。

 

a3
第二回的泰北幼兒園探訪,外婆橋團隊準備了春字剪紙,跟那邊的孩子分享台灣的年味。

再搭一座外婆橋

成立「嘉義縣外婆橋教育關懷協會」起因於再發起的「泰北傳愛──外婆情」計畫。鄭綺瑳說,其實她們從來沒有募款的經驗,過程很辛苦,事後心想不如成立一個協會,讓力量集中,所以她找了李榮善、曾南薰等幾位校長,組了「嘉義縣外婆橋教育關懷協會」,請退休校長李榮善擔任理事長,她自己則一肩扛起協會秘書長的任務,找在地的企業家捐助,希望能讓這有意義的活動能夠持續、讓更多的家庭獲益。

2015年暑假,「嘉義縣外婆橋教育關懷協會」的外婆橋計畫首度成行。這當中還有一段小小插曲, 2015年寒假,「泰北傳愛──外婆情」計畫團隊出發前,松梅國小的孩童曾自主發起零用金募款,成為泰北團成行的一份力量,為此協會將首次機會給了松梅國小,補助林柏文母子回柬埔寨,前松梅國小校長、現為大崙國小校長曾南薰也在中途加入,深入偏鄉住了5天。

每一趟旅程,同行的老師都感觸很深,收穫滿滿。曾南薰說,那邊的孩子眼神中帶著一抹恐懼,彷彿小小年紀已經歷生命不得不然的妥協,讓人看了很心疼。而在新住民的家中,孩子看到媽媽展現的文化實力,能更自信自己的多元背景。松梅國小的林柏文帶了烏克麗麗回家鄉表演,不僅獲得眾人的讚賞與欽羨,更讓孩子建立自信,讓他感受身在台灣的幸福與對媽媽的感恩。

協會理事長李榮善語重心長的說:「台灣家庭不要一味的阻隔新住民媽媽成長,這樣對家庭教育才有幫助。」曾南薰表示,讓新住民之子回媽媽的家鄉待個一、二個月,體驗當地文化和人文,才能激發他們語言學習的動機,才是真正幫忙到這群國家未來的主人翁。

李榮善希望這個協會能夠永續,未來擬採顧問制方式,固定的小額捐款夠支應當年度的外婆橋經費即可,協會還編列了經費購買東南亞書籍,放在鄉鎮的圖書館,讓新住民家庭享有更多的文化資源。這個協會只打算做小小的事,但要走得很長、走得很遠。

曾參與外婆橋計畫的老師們都熱心於分享經驗,鄭綺瑳覺得參與外婆橋計畫是個歷史的任務,她努力地將外婆橋的訊息傳達給第一線的老師,希望把有心的老師找出來,多帶一個新住民之子回外婆家,就可能多影響一個家庭。

 

a4
「嘉義縣外婆橋教育關懷協會」補助了松梅國小林柏文母子回柬埔寨,林柏文在家鄉表演烏克麗麗,眾人拿鍋歡喜伴奏,形同演唱會一般。


到東南亞教書

經歷了外婆橋計畫的洗禮,林錦玲在回國後思考自己未來的生涯規畫而決定出國教書。她搜尋東南亞國家對師資的需求,通過了越南胡志明市台灣學校的甄選,在2015年8月帶著國中的兒子,飛到越南開始新一頁的教學生涯。

林錦玲說,越南台灣學校的學生同樣是新台灣之子、屬於新住民家庭,但與台灣這邊的新住民之子欠缺的正好相反,在越南的新台灣之子欠缺台灣文化的浸淫,而在台灣的新台灣之子卻因為家庭社會的偏見,欠缺母親國家的文化資源。其實這些新台灣之子擁有雙邊資源,更是台灣未來朝東南亞發展的寶藏。所以趁著回台灣過年的時間,她收集了許多台灣文化的資料,如新年圍爐、紅包、春聯等習俗,要與越南學生分享,建立他們與台灣的連結。

跟她一起去越南讀書的小兒子也受到了很大的文化衝擊,雖然台越兩邊都採用台灣的課綱,但實際的教育課程差很多,在越南使用英文的比重很高;同學來自如馬來西亞、韓國、日本、越南等不同國家,下了課,各種語言英、越、韓、廣東話交錯,切身體驗了多元文化的世界,對孩子來說都是最重要的珍寶。

遍地開花的外婆橋計畫

2015年內政部移民署開始推動「新住民二代培力海外試辦計畫」、新北市教育局也推出「新住民二代培力昂揚計畫──師生手牽手、搖到外婆橋」計畫。內政部去年(2015)徵選了44組(家庭組33組、親師組11組)共99位的新住民家庭及老師回東南亞;新北市的計畫則有44名學員到越、泰等國進行文化體驗與企業見習,另選出親子檔參與「外婆橋計畫」,參訪行程後,返回學員的外婆家。不管以何種形式,外婆橋計畫最終的目的希望能夠再牽繫起新住民二代與母親國家的臍帶,讓多元文化的優勢成為台灣新住民之子的後盾,成為未來台灣溝通東協各國的國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