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董陽孜當代藝術新解 將書法提升至世界性語言
2017-10-25

自在工作室提供

自在工作室提供

 

今年已是從心之年的董陽孜,依舊站在時代浪頭的尖端,她運用西方藝術構圖的技法,將書法從規矩的九宮格中釋放出來;文學家臺靜農說她「運筆如椽」,她以巨大的中鋒挑戰書法尺寸的極限,狂狷不羈的字體,力道直透紙背,一舉把書法從傳統工藝提升到現代藝術的境界。近年,為了將書法傳承給年輕人,她將書法越玩越狂,恣意解構文字成抽象的點、橫、豎、撇、捺,再試圖置入服裝、爵士樂、多媒體影音等領域,讓饒富東方美學的書法藝術,在高度西化的當代綻放出新生。

 

董陽孜以肖楠、紅豆杉打造「誠」字雕塑,突破筆墨紙硯的限制,直指書法本質。仿製的銅雕佇立松山文創園區,董陽孜說:「『誠』從土地裡長出來了!」董陽孜以肖楠、紅豆杉打造「誠」字雕塑,突破筆墨紙硯的限制,直指書法本質。仿製的銅雕佇立松山文創園區,董陽孜說:「『誠』從土地裡長出來了!」

作為一名書法藝術家,董陽孜的精神是藝術性的,關懷卻是東方式的。

與她結識超過20年的建築師姚仁祿說:「董陽孜最特殊的一點,就是對於文字存在的意義,非常的堅持與執著。」她把自己喜愛的書法,從「漢隸唐楷」等傳統字體提升到藝術的境界,減少傳統書法的界線,作現代性詮釋,也活化了書法藝術的能量。

事實上,作為一項流傳千年的古老藝術,書法意味的可不只是東方、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而已。書法是手工的產物,藉由人力去操縱柔軟的毛筆與流動的墨水,在紙張上形成一個個造型迥異的文字符號,有別於西方強調的「人定勝天」,更貼合老子《道德經》中所說:「柔弱勝剛強」的姿態。書法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東方思維。

與其說董陽孜擔心失去書法傳承,不如說是憂慮在今日高度西化的現代社會中,會一點一滴地流失我們本該引以為豪的文化根底。因此,她頻頻以書法作跨界合作,為的就是要讓這項逐漸式微的文化傳統,從年輕一輩延續下去。

解構書法,釋放文字魅力

就算可能沒聽過董陽孜的名字,事實上只要生活在台灣,我們就與她的文字共存。好比「雲門舞集」、「孽子」、「一代宗師」、「臺北車站」、「金石堂書店」……從企業行號到電影劇場,都有她的墨寶。

即便如此,董陽孜始終不以書法家自居。對她來說,只被動接受商業合作,為建築、商品題字,或者是在過年時臨場揮毫、寫春聯,不僅缺乏新意,也無法吸引年輕人注意。她回歸藝術家立場來思考,既然書法的字體都可以從漢唐跨越到現代,那應用上也該有更多元的形式吧,於是她把書法從紀錄的功能拉高到藝術審美的層次。

董陽孜與年輕朋友玩跨界遊戲,讓書法新生,也讓年輕一代找回文化根源。左起:陳劭彥、董陽孜、陳彥任、張坤德。董陽孜與年輕朋友玩跨界遊戲,讓書法新生,也讓年輕一代找回文化根源。左起:陳劭彥、董陽孜、陳彥任、張坤德。

董陽孜的作品以規格巨大著稱,由於揮毫時需要多張宣紙相連,她從過去淘汰的作品中,挑選出局部滿意者,一共100幅作品,作為2011年底《無聲的樂章》展覽的核心元素,這些解構後的筆畫,雖然不成字形,雄渾的筆觸仍保有強烈的視覺美感,看上去就像一幅幅迷人的抽象畫,也淡化了一般人對書法的刻板印象。

也擔任策展人的姚仁祿,為董陽孜媒合了流行歌手五月天主唱阿信、陳綺貞,藉歌手從觀賞「無聲的樂章」所得的靈感,轉譯成音樂語言,吸引許多本來對書法抱持成見的年輕人共襄盛舉。傳統與流行、音樂與書法,都在這個跨領域的舞台遇合了。

書法藝術牽涉到字體造型、墨色的調配、墨痕的渲染、整幅作品的虛實佈局、字音朗讀,還有書寫時必須一氣呵成、無法重新來過的時間藝術之美,加上董陽孜狂放生動的線條,豐沛的藝術性,啟發了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

她以自己的書法作為引子,邀請年輕設計師、藝術家合作展演,她說:「假如我的創意可以讓他們用,那就用!趕快用!」通過年輕藝術家,讓古老的書法有了年輕的聲腔。

此後,董陽孜越玩越大,橫跨的領域也越來越有挑戰性。抽象的書法線條,結合爵士樂、現代詩,作成《追魂》詩與樂系列作品;融合現代舞、爵士樂、多媒體影音的《騷》跨界劇場,甚至應用在時裝的《讀衣》時尚×藝術跨界展,概念、規模,一年比一年令人瞠目結舌。

《騷》:在時間中即興互動的極致

《騷》的演出現場,黑衣舞者、樂手與書法的 墨色相映成趣。(自在工作室提供)《騷》的演出現場,黑衣舞者、樂手與書法的 墨色相映成趣。(自在工作室提供)《騷》的演出現場,黑衣舞者、樂手與書法的 墨色相映成趣。(自在工作室提供)

「你的管樂,跟我的書法線條有一點像。」第一次聽到董陽孜這樣說時,爵士音樂家張坤德愣了一下。

隨著《追魂》、《騷》多次合作下來,張坤德逐漸體會到,書法可圓潤可狂野的筆觸,像極了他吹奏薩克斯風時多變的聲線,更重要的是,兩者都是空前絕後的即興創作。為《追魂》、《騷》製作多媒體影音的陳彥任說明:「爵士樂與書法,都有基本功,也都是即興,雖然有結構在,但在某些時候激盪在一起,就會得到一種新的體驗。」

自2014年開始,連演3年,以書法線條結合現代舞、爵士樂、多媒體影音的《騷》、《騷+》、《騷2016》系列跨界劇場,書法線條藝術一躍成為主體,突破一般表演藝術多把書法當作襯托中國古典氛圍的陪襯角色。

就像呼應書法的「即興」,這幾齣沒有導演,也沒有劇本的演出,仰賴多媒體視覺在三度空間中建構出章節骨幹,再藉由音樂和舞蹈的互動,填入血肉,表現跨界的交融流動。為了揉合三個不同的領域,所有的舞者、音樂家、多媒體工作者,都必須放棄配合導演需求的被動工作模式,全程參與創作過程,以各自的實力與個性,加上對書法作品的理解與自我要求,經過反覆的爭辯、碰撞、取捨,磨合出《騷》的作品。陳彥任說:「大家的語言都不一樣,但對作品的完成度都有一定的想法。這也讓我學習使用別的角度去欣賞、理解作品,顧及作品的全面性。」

痛苦的磨合過程,也提升表演現場的精準度,張坤德說:「後來演出時,精神上幾乎是『靈媒』的狀態。」他補充說明:「當默契培養起來,慢慢地就不需要語言,可以在眼神上、意識上溝通。一看到舞者就能預測到下一個動作,音樂隨即就可以做出適切的回應。」《騷》把時間裡的藝術發揮到極致。

拿「藝術」來做「時尚」

董陽孜說:「大部分的藝術創作,都已經有一個想像得到的頂點,但一個新的觀念,最高點在哪裡?有很多可能性,需要我們一起來完成。」

陳劭彥成功詮釋書法線條,展現新生代設計師實力。 董陽孜說:「就是要讓人看見新生代的光采!」(誠品提供)陳劭彥成功詮釋書法線條,展現新生代設計師實力。 董陽孜說:「就是要讓人看見新生代的光采!」(誠品提供)

一部時尚產業紀錄片《時尚惡魔的盛宴》,裡頭一句:「Fashion is art. Art is fashion.」在董陽孜心中留下強烈的驚嘆,其實她早已想在時尚產業裡,找到書法藝術可以插足的一席之地。

早在2011年,就有過《唯衣》的實驗,把文字藝術與T恤作結合,2016年起,她展開為期5年的《讀衣》跨界展,邀請年輕的服裝設計師,去年,她提出書法線條作為題目。經過解構的書法,擺脫字型的束縛,成為純粹的素材,更容易運用在造型設計上,與擅長立體結構的陳劭彥不謀而合。

陳劭彥格外著迷於墨韻的動感,「書法的線條流暢、有力道,也有空間、順序的感覺。」透過大量的骨架、蓬裙、鋪棉、打摺,支撐起布料的立體感,「我希望在服裝上表達出流動感,讓線條在身體上環繞,人與服裝之間產生空間感。」這一系列作品,象徵出生到死亡不斷演化的過程,陳劭彥把它命名為〈變態〉。

「我一直很感謝台灣社會包容我,企業家出資贊助讓我完成創意,這就是我們社會的可愛。」為了推廣美麗的書法,董陽孜召集海外學成歸國的年輕朋友,參與跨界遊戲,她說,跨界合作讓她從一個家庭主婦走出家門,而她,把文字藝術作成了當代藝術,也讓更多年輕朋友,從無邊無垠的書藝世界,重新遇見自己文化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