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印尼第二大城泗水 台商共寫奮鬥史
2017-11-20

正在進步中的泗水,蓋起一棟棟新式的建築。

正在進步中的泗水,蓋起一棟棟新式的建築。

 

擁有三百多萬人口的泗水,是印尼第二大城,亦是現代化程度極高的城市,自1970年代開始就有台商進駐,1990年代印尼經濟起飛時又有大批台商進駐,如今已處處留有台灣人的足跡。

 

四十年前赴泗水工作的林永祥與妻子何麗容,見證了這個城市發展的軌跡。四十年前赴泗水工作的林永祥與妻子何麗容,見證了這個城市發展的軌跡。

諸多台灣人寫下的泗水故事中,集偉紙業前副總裁林永祥在其中,堪稱是元老級人物。

在台灣從事造紙工作,曾就讀文化大學化工系造紙組第一屆的林永祥,當時即深受印尼企業青睞。後來全球前十大紙業公司之一的亞洲紙漿APP的印尼華人企業金光集團,更特地來台,延攬林永祥加入團隊。

40載時光飛逝,林永祥還記得當年在圓山飯店與黃志源碰面相談的那一天。現已是金光集團董事長的黃志源,當年剛返回印尼進入家族企業,準備開拓自己的事業。

當時黃志源的年紀與林永祥相當,然而他的一番願景深深打動了林永祥。於是,年方三十多歲的林永祥便和數位台灣幹部一同前往印尼,成為印尼華商金光集團旗下集偉紙業最重要的中堅份子。

林永祥1976年抵赴泗水的那年,僅有零星台商進駐,後來推助台商前赴印尼投資的「南向政策」更尚未論及。當年公司為林永祥及為數不多的台灣員工,特地打造專屬宿舍,算上員工和眷屬,最高峰時期,台灣人曾達二百人,儼然像是小小台灣村。

榮馬工業區營運長伍景台。榮馬工業區營運長伍景台。

有了這群先遣部隊打頭陣,加上印尼在九○年代中期,政策、產業結構轉型等內外因素下,掀起一波投資熱,泗水台灣人也明顯增多,而隨林永祥一道赴任的僑務委員何麗容,也和幾位台商,催生泗水台灣學校。

「學校成立時什麼都沒有,學生上課的課本、筆記本,都是靠著台商們彼此幫忙,七拼八湊來的。」何麗容說。學生寫作業的筆記本是由林永祥任職集偉紙業贊助、學生上課的教室也是幾位熱心台商湊錢募款,租下街邊三間店面權充而成。

如今的泗水台灣學校占地七公頃,校舍寬敞明亮,當年辛苦的景象雖不復見,而這從無到有的創辦歷程,也宛若紀錄了台灣企業於泗水的軌跡。

興建泗水首條高速公路

隨著印尼經濟快速發展,榮馬工業園區的土地已銷售一空。隨著印尼經濟快速發展,榮馬工業園區的土地已銷售一空。

三十多年來,台商在泗水寫下的故事中,更少不了榮工處這一頁。

自五○年代以來,遠至埃及、巴林……等國家,都有榮工處築路搭橋的足跡。1973年,榮工處工程團隊的腳步也來到蘇門答臘,並在八○年代為印尼興建第一條高速公路連結泗水與瑪瑯。榮馬工業區營運長伍景台表示,榮工處的主業原在營建工程,在當時卻意外成立榮馬工業區,當起台商最好的後盾。

八○年代,新台幣升值,不少台商難抵經營壓力,轉赴國外投資,而對外商敞開大門、人力成本低廉的印尼成為最佳首選。然而,法規執行模糊的灰色空間無所不在,加上語言不通,台商吃了不少悶虧。「被合夥者捲款併吞,土地產權弄不清楚,時有所聞;那些事情是你想都沒有的事;唉,很辛苦吶。」一場飯局上八、九位台商,憶及異地求生的辛苦日子,談笑間不免唏噓喟嘆。

IDP集團董事長閻文台以泗水為基地,建立起紙袋王國。IDP集團董事長閻文台以泗水為基地,建立起紙袋王國。

那時台商遭逢的種種難題,促使榮工處出面,於1991年與大馬投資集團打造榮馬工業區,減輕了台商在外獨自購地建廠難題。九○年代後,大量台商進駐印尼,榮馬工業園區的台商比例也達到最高峰,有八成廠家來自台灣。

對景氣變化一向敏銳的榮馬工業區,5年前更深切體會印尼市場的熱度。近500公頃的園區用地,已銷售一空,十多國、九十多家橫跨衛材、汽車五金、食品等產業企業,聚集在榮馬工業區。「現在企業想在園區買地,已沒有辦法了。」包括日本Toyota、台灣瓶蓋大廠宏全、中國大陸食品集團蒙牛都是在近5年內,進駐榮馬工業園區。比起初創時期的銷售速度,近半的園區土地,都是在近四、五年銷售完畢。

成功背後,辛苦誰人知

幾乎於同一時期到泗水設廠投資的IDP集團董事長閻文台、Lezen Indonesia董事長李博禧,兩人成功事業後的辛苦奮鬥,同樣為泗水的發展,竭盡所能。

走進IDP廠區大廳,層架上擺滿CHANEL、PRADA、GUCCI等歐美品牌各式精美紙袋,全出自IDP作業線。另一處分別掛著印尼、中國、紐約、英國4個時區的時鐘,更標示了閻文台立足印尼,所打下的全球版圖。

閻文台前往印尼前,是一名貿易商。而後應英國客戶要求,開始生產小批量、製作難度不高,多用於禮品包裝的紙袋,外銷至英國等地。

當時閻文台位在新店的工廠,規模並不大,員工僅有30人,但大量仰賴人力的生產方式,依然深受新台幣升值、薪資成本上揚等壓力影響。於是他走訪鄰國,尋找合適的投資地點。不少台商選擇中國大陸、泰國,也都曾是閻文台的選項。經評估後,他認為印尼投資環境相對穩定,於是在1991年來到泗水設廠。

Lezen Indonesia董事長李博禧娓娓訴說在異地打拼的甘苦談。Lezen Indonesia董事長李博禧娓娓訴說在異地打拼的甘苦談。

設廠不久後,亞洲金融風暴發生,自泰國起始的危機,一路蔓延至印尼,印尼盾大幅貶值,不少企業遭受重創倒閉,或被迫撤出印尼。專攻外銷市場的IDP,是少數從中獲利的企業。由於印尼幣貶值,生產成本大幅降低,生產線員工每月薪資不過30美元。

2000年,IDP的紙袋版圖更跨出印尼,閻文台前往大陸蘇州設廠,而後英國、美國也都設有辦公據點。如今,IDP員工成長至800人,在印尼3.6公頃的廠區生產出的紙袋種類,更已超過數百樣。

走進Lezen Indonesia董事長李博禧一手打造的廠區,架上產品是一雙雙琳瑯滿目、流行時尚的男女休閒鞋。

李博禧落腳印尼的故事起點,和大多數台商相仿。到印尼前李博禧在台灣已擁有一間小型鞋廠,產品主要外銷歐美市場,同樣於受到新台幣升值、薪資成本上揚的雙重壓力,轉而前往鄰近的大陸、東南亞國家考察。不料,李博禧最後前往大陸設廠的計畫,卻遇上天安門事件爆發,在朋友引薦下,轉而到泗水設廠。

引進專業的管理模式,台商二代王鴻博讓家族企業更加壯大。引進專業的管理模式,台商二代王鴻博讓家族企業更加壯大。

距離泗水機場不遠的偌大廠區,二十多年前落成時,由於太過新穎,甚至讓當地人一度誤以是高級飯店,不敢進門應聘,廠區大門前的招聘通知,貼了好幾個月,員工才終於募齊。

「那個年代的台商都是單槍匹馬前來,外人眼中的成功辛酸,不足為人所道的苦水,都只能在異地裡獨自吞下。有時遇人不淑被當地合作夥伴併吞股權,有時又遇上罷工,類似的故事滿地都是。」李博禧說。

2001年,李博禧的公司也曾一度面臨客戶抽單的危機。主因為美高爾夫球品牌生產球鞋的業務,在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客戶對穆斯林國家多有顧忌,不願將訂單下予相關所在地的廠家,李博禧公司生意大受影響,所幸,透過朋友轉介,才填補了業務空缺。

專業出發,台商新二代接班

順昶塑膠廠長吳文郁。順昶塑膠廠長吳文郁。

台商第二代王鴻博,接掌家中Aluminum Extrusion Divison的製鋁事業,雖未如叔伯輩一切從零開始,但關於他們口中所述說的故事,卻早有體會。因為父親的印尼投資事業,王鴻博在11歲那年也跟來到印尼。他的新生活展開不久,父親的公司就遭到合夥股東併吞,而負債累累。小小年紀的他,輾轉住在旅館、同學家中,懵懂間也體會商場世界的無情炎涼。

2004年,王鴻博中斷負笈日本的留學生涯,返回印尼管理公司。為了盡快理解公司營運,當年不過二十多歲的他,每天泰半的時間都在生產線。

王鴻博初接下公司裡的鋁業生產生意,許多人見他年輕,更戲稱他是童子軍,未將他放在眼裡。外人的輕蔑、嘲弄,王鴻博全不以為意。「結果才能證明一切」他說,在接手前,公司已換了好幾個總經理,生意都未有起色。然而,如今十多年過去,「當年工廠的機具不過2台,如今已大幅成長至30台。」他說。

1976年出生的他,兒時就讀國際學校,而後赴日求學,養成王鴻博專業導向的經營風格。身為年輕的台商第二代,對於世代接班交棒的議題,王鴻博深有體會。「外在的壓力尚在其次,台商上下世代的經營理念,恐怕才是最難的挑戰。」他分析,早年台商單打獨鬥,在異地商場遭受內外夾擊,吃了不少苦頭,「久而久之,形成了『老闆一人說了算』的決策模式。」他說。中小企業普遍缺乏專業經理人的管理模式,當講求專業優先的年輕世代進入公司管理,也埋下世代間衝突的因子。

隨著老一輩台商年紀漸長,年輕世代日漸茁壯,接班議題已然浮現。好在,台灣年輕二代依然保有上一代的靈活,也擁有歐美專業思維。「前進印尼市場,也將是台灣的優勢。」他說。

工商聯誼會理事長黃麗真對泗水的未來充滿期待。工商聯誼會理事長黃麗真對泗水的未來充滿期待。

印尼正在進步當中

比起眾前輩台商,動輒以「20年」起跳的年資,甫於今年7月設廠的順昶,是最新加入泗水行列的台商生力軍。

順昶塑膠是台聚旗下子公司,主要生產用於尿布、衛生棉等衛生用品的塑膠膜,除泗水之外,在大陸天津、馬來西亞檳城,也同樣設有海外生產基地。選擇前往印尼設廠,「一方面是跟隨客戶的腳步,一方面也是見到印尼內需市場的商機。」順昶塑膠廠長吳文郁表示。

包括人口數量、新生兒比例,以及現代化的程度,都是公司決定投資與否的指標,新興的印尼市場恰恰滿足了上述重點。吳文郁解釋,排行世界前四大人口國的印尼,擁有2.6億人口,新生兒比率極高;不少女性加入就業行列,工作所得增加,投入家務時間壓縮,使用尿布、衛生棉等衛生耗材的意願提升。

6年前,順昶前來印尼考察投資,主要為衛材核心生產地的雅加達、泗水,皆是考察地點。不料,本就飽受塞車之苦的雅加達,適逢大雨侵襲,城區交通要道淹水,種種不利設廠的條件全部湧現,幾經衡量,轉而選擇泗水設廠。

60人、2條產線投入生產,每月可提供2,400噸的產能,新建廠房的另一端,第三條產線也正積極布建,一旦投產,公司產能也將提升至4,000噸。

數十載過去,如今在泗水的台商已有三百多家,關於泗水的變化,幾度進出印尼,現為泗水台灣工商聯誼會理事長黃麗真,有極其深刻的觀察。

因人力成本低廉,印尼成為許多台商國外投資設廠的選擇。因人力成本低廉,印尼成為許多台商國外投資設廠的選擇。

「當年落腳泗水的台商,第一波湧現的產業,是自高雄大發工業區外移的汽車五金等產業。」黃麗真說。而後,紡織、成衣等產業相繼進駐。由於設廠泗水的台商,多半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也未出現特定集中的產業,種類別甚為不同。黃麗真仍記得當時台商聚集泗水的盛況,「有時開車,常常短短3公里就聚集了無數家的台商;台商最多時,泗水天天都有航班直飛台灣。」

在黃麗真的舊日回憶中,伴隨的是辛苦的異地生活。出現於泗水市區的熱鬧商城,都是在近年才一棟棟蓋起,早年印尼公共建設不足,道路設施不若現在,電信設備普及率不高,不少外地工人要撥電話回家,還得特地前往市區電話中心轉接。

如此景況正悄悄轉變,以泗水台商會館鄰近區域為例,過去周遭一片荒蕪,然而近幾年來,隨著當地民眾所得增加,以往鮮少見到的新式住宅一棟棟蓋起。

「儘管仍有改善空間,然而,如今印尼正在進步當中!」黃麗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