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40載援助計畫 國合會技術南向輸出
2017-11-27

現於印尼中爪哇萬隆地區推動的「萬隆強化農企業發展培育計畫」,是2015年印尼農業部針對當地所面臨的農業問題,與國合會印尼技術團合作,開始為期4年進行的援助項目。「重點是協助當地農民改善農企業經營模式,提升收益。」國合會印尼技術團團長莫國中說。

現於印尼中爪哇萬隆地區推動的「萬隆強化農企業發展培育計畫」,是2015年印尼農業部針對當地所面臨的農業問題,與國合會印尼技術團合作,開始為期4年進行的援助項目。「重點是協助當地農民改善農企業經營模式,提升收益。」國合會印尼技術團團長莫國中說。

 

1976年,在「國合會」前身的「海外會」時期,我國的農業技術團已走出台灣,前往印尼東爪哇省泗水,提供援助。

數個世代過去,包括蘇門答臘、蘇拉維西、爪哇,以至峇里島,皆有來自國合會技術團駐足的身影。最高峰時期,曾有10位團員、5位技師派駐印尼,協助內容包羅萬象,包括水產養殖、園藝栽種、觀光行銷等。

 

莫國中希望透過合作計畫提升當地農民收益。莫國中希望透過合作計畫提升當地農民收益。

現於印尼中爪哇萬隆地區推動的「萬隆強化農企業發展培育計畫」,是2015年印尼農業部針對當地所面臨的農業問題,與國合會印尼技術團合作,開始為期4年進行的援助項目。「重點是協助當地農民改善農企業經營模式,提升收益。」國合會印尼技術團團長莫國中說。

田間培訓,提升農民專業

目前印尼農業在病蟲害、土壤營養等領域都面臨不少問題等待改善,其中農田專業化管理不佳,更是產量遲遲無法提升的原因之一。

前往距離倫邦農業訓練中心不遠處的村落,一處面積不到一分的耕地,上頭除了主要作物高麗菜,間隙還雜種零星幾株辣椒,種滿蔬菜的田間,一旁還出現茄子。「這就是常見於印尼,典型缺乏管理的栽作型態。」莫國中說。缺乏管理的栽作,由於蔬菜作期不同,不僅作物所需水量不同,也常因混雜栽種,使得作物病蟲害交互感染,導致收成不佳。

萬隆地區水質土壤肥沃,是印尼高經濟蔬菜作物的重要產地。萬隆地區水質土壤肥沃,是印尼高經濟蔬菜作物的重要產地。

除了提供健康種苗外,2016年國合會萬隆工作站於倫邦農業訓練中心,針對推廣員、產銷班班長,開設六十多場研習課程,培訓農民專業知識,迄今已有90名推廣員和60位核心農民加入。今年開始的田間培訓,則實地走訪產銷班所在地,針對田地、耕作給予協助。

萬隆位於印尼中爪哇,地勢較高,終年氣候舒爽,水質土壤肥沃,是印尼供應高經濟蔬菜作物的重要產地,主以供應萬隆鄰近,甚或更遠的大雅加達地區。

和國合會技術團合作的倫邦農業訓練中心,屬於印尼農業部,是推動農業推廣、培訓的主要機構,不少鄰近農民接受新知識的意願也相對較高。

週六下午,二十多位AL.amira farm產銷班的成員已聚集在班長屋外,看著牆上投放的投影片,一面聆聽解說。負責提供空間的班長Ramdlani Husni,今年32歲,務農經驗不過5年。成為農夫之前,他是成衣銷售商,幾年前看好農業前景,決定棄商從農,轉而走入田地。身為家族第一代農夫,Ramdlani Husni務農知識全憑自行摸索。一年前,他加入培訓計畫,比起以往靠著傳統方法耕作,現在則學會了許多專業知識。

國合會萬隆站開設研習課程,教導農民正確的務農知識。國合會萬隆站開設研習課程,教導農民正確的務農知識。

改善產銷制度,推動品牌

台灣農業產銷制度,也是技術團期待透過計畫來分享的經驗。台灣自1952年,農會傳授新的耕種技術,成立綜合性農事研究班,為產銷班組織奠定雛形,歷史達六十多年,已成為台灣農業運作的基礎。而在印尼,透過政府輔導,以地方、地域為單位所成立的產銷組織並不少,但分工、組織不夠專業。

莫國中解釋,印尼產銷班並非如台灣一般採共同經營,當地產銷班各自為政,彼此競爭,缺乏向心力。由於缺少多元的銷售管道,產銷班班長時常身兼中盤商角色,負責向農民收購收成作物。「此種模式下,農作常常無法獲得理想價格。」他說。

計畫推行二年餘,印尼現有的產銷體系雖無法立即扭轉,「提升農產價格、改善耕作專業度,是可行的方向。」因此,在國合會輔導下,結合萬隆地名「Bandung」、蔬菜「Vegetable」英文二字縮寫,將合作社命名為「BAVAS」,增加消費市場對農產品牌的認識。「走向品牌化後,農產價值也會提高。」莫國中說。

產銷班班長Ramdlani Husni於國合會的培訓課程中學習許多專業知識。產銷班班長Ramdlani Husni於國合會的培訓課程中學習許多專業知識。

隨著印尼動輒5~6%的經濟成長率,興起中的中產消費者對蔬果品質、安全需求,也隨之提升。然而目前印尼食安檢驗機制尚不健全,掛上台灣國合會技術團「ICDF」標誌,即成為市場上安心蔬果的品質保證。

試營運中的集貨場,也為提升農產價值推助一臂之力。2016年,在技術團協助下,同樣設於倫邦農業訓練中心的集貨場落成,擁有寬敞明亮,足以提供預冷儲藏、分級分類、清洗包裝,儲運等完善功能的集貨設施,在多數仍透過簡單的家庭式分工處理農穫的印尼極為少見。「未來農民收成後,透過集貨場的分級分類現代化管理,為農場提升附加價值」莫國中說。

另一旁4座大型智慧型溫室,則展現了台灣農業自動化的高科技管理方式。國合會萬隆工作站技師潘泊原表示,大型智慧溫室,從灑水、日照遮蔽等皆能全自動調控,諸如溫度、濕度、氣流等資料,也能透過電腦主機回傳,即時掌控溫室情況。

潘泊原(左)走訪田地,給予當地農民耕作上的協助。潘泊原(左)走訪田地,給予當地農民耕作上的協助。

儘管多數印尼農民仍負擔不起造價不斐的自動化溫室設施,卻能扮演示範功能。尤其印尼農業的發展如同台灣,正面臨缺少年輕世代投入的困境。「透過現代自動化的溫室管理,能向當地農民展示,原來農業栽作也能如此科技化。」莫國中說。

自動化的溫室,也為台商農業資材南向輸出提供商機。潘泊原表示,利用竹材等成本造價較為低廉的資材搭設溫室,在印尼極為普遍。

然而,台灣、印尼氣候條件有別,對比台灣須面對夏天颱風來襲等氣候變化,印尼農民反而更關心日照過度、高溫等問題,將台灣溫室設備整廠輸出,並不見得符合當地所需。

「搭配氣候條件,模組化的資材,或許是可行方向。」潘泊原說。當地農民能因時因地,根據耕作所需,彈性自行調整設施。「熟悉了來自台灣自動化設備,未來一旦農民財力足以負擔,有意選購設備資材,台灣設備也將是他們的優先選項。」莫國中說。

國合會萬隆站的智慧型溫室展示了台灣農業自動化的管理模式。國合會萬隆站的智慧型溫室展示了台灣農業自動化的管理模式。

從種苗培育、耕地管理,以至後端的產銷營運,類似的援助合作,早有前例。2011年,國合會技術團即與下轄於印尼國立茂物農業大學的「茂物農企業經營推廣中心」合作,透過專業的栽作與產銷觀念,提升農民收入。

合作推廣期間,除了提升農民專業知識、解決後端產銷問題,也協助當地農民栽作番茄、彩椒、馬鈴薯、東方蔬菜等高產值的明星蔬果,其中「水晶芭樂」經過試種後,已可見於超市,更有印尼台商大面積栽作10公頃果園,每月約能生產100噸。

稻種計畫,增加稻米供應量

推動農企業經營計畫之餘,國合會今年9月中旬,更與南蘇拉維西哈山努定大學簽訂的「優良稻種發展計畫」。

從種苗培育開始,國合會展現了台灣農業的技術與經驗。從種苗培育開始,國合會展現了台灣農業的技術與經驗。

計畫執行所在地南蘇拉維西省,位處印尼狹長國土東南邊上方,緊鄰海岸,熱鬧繁榮,是印尼生產稻米的重要產地。然而,印尼雖為世界排名前三大的稻米產國,迄今產量、品質,始終不如預期,多年來必須仰賴進口稻米,才足以供應印尼國內民眾所需。

究其原因,「水利灌溉設施不足,是關鍵之一。」莫國中說。印尼自荷蘭時代迄今,國內水利設施翻修率僅有45%,水源布建不足,連帶影響產量。而耕地機械化程度不高,也導致農田收成無法提升。莫國中解釋,印尼每位農民平均擁有耕地面積不足一分(約近300坪左右),印尼耕作仍為小農生態。因此,多數農民並無能力採購農耕機具,未來透過產銷合作社的模式,在產銷班及合作社的組織下,也發展出代耕、代收的專業分工。

而攸關產量提升最關鍵的仍在於健康的種苗。「如果種子、種苗不健康,收成不盡理想,自然可想而知。」莫國中說。因此這次的計畫之一,便是和當地產銷班合作,於300公頃耕地,栽種種苗。未來收成後,便能增加15%種苗供應量。

「透過計劃的推行,是展現台灣技術與經驗的最佳方式。」莫國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