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金門島建築流變
2018-04-16

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金門,一個自晉朝時期就有歷史記載,與廈門相對望,位於九龍江外的大小島嶼,如同屏障一般圍繞在廈門灣口。其得天獨厚的文風,從宋朝以來,竟產出高達39位以上的進士,依照慣例,出一位進士便要興建一座祠堂,所以金門島上的傳統閩式建築林立,就有這樣一層淵源。

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台灣日治時期,許多金門人至南洋經商,賺了錢之後,便回鄉興建洋樓彰顯自己的成就。據統計,清末民初的僑匯時期洋樓,大概就有161棟。歲月逝去,如今遺留下來的大多斑駁老舊,只有較為大型「得月樓」等,因為縣府經營維護,才得以維持往日風華。

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金門島搖身一變,成為堅若磐石的軍事碉堡,大砲、掩體、心戰喊話、大型坑道成為一大特點。

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經歷八二三炮戰的洗禮,近百萬顆砲彈落在小小的金門島,炸毀了許多民房,而這些戰爭的痕跡,也可以在建築本身觀察到。

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21世紀開始,軍事化氣息稍微消退,往日的碉堡逐漸廢棄,新式建築與海濱咖啡館成為觀光客探訪的新目標。連接小金門的金門大橋如火如荼地興建,與對岸廈門島相對望,幾百年來的歷史光陰,就在一磚一瓦間低訴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