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黑面琵鷺的第二個家 跨國界保育典範

黑面琵鷺(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黑面琵鷺(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人與海的結合,讓自然資源的保育、人文歷史的保存,以及人民生活襲產的概念,在台江這片土地上,做完美的詮釋與連結。讓我們真正思考與面對這片土地的價值,如何承襲先民的智慧,以及與其他物種的互動,進而達到生態平衡的目標,也提高台灣在國際保育上的能見度與貢獻。

 

台南七股地區每個漁民的養殖面積, 只要十分之一,就足夠供給黑面琵鷺以及 其伴生水鳥,來台度冬時期所需。台南七股地區每個漁民的養殖面積, 只要十分之一,就足夠供給黑面琵鷺以及 其伴生水鳥,來台度冬時期所需。

從1990年全球黑面琵鷺數量不到300隻,來台度冬不到150隻的瀕危程度,到2017年全球總計3,941隻,來台度冬2,601隻,佔全球比率66%,高居世界第一。這是台灣物種保育的驕傲,也是民間與政府齊心協力下的成果,更是跨國界保育合作的典範。什麼是對黑面琵鷺友善的水產養殖方式,又有什麼方法能顧及經濟發展與在地地景文化的存續,讓我們試圖來探索黑面琵鷺在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由下而上的保育行動

「大約在1988-1989年發現黑面琵鷺是一個世界瀕危鳥種時,經NGO、林務局、學者專家,以及在地政府的努力下,大家才漸漸產生保育意識,讓這物種能存續下去。」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六孔管理站主任黃光瀛說。這是一個漫長的保育過程,當時台灣內部歷經東帝士、燁隆之濱南案在台南沿海開發工業區的風風雨雨,以及黑面琵鷺遭受槍擊事件等影響;同時在國際上,美方認為台灣未能有效遏止保育類製品的販售,而依據培利修正案,對台灣採取經濟制裁。這些事件為當時以經濟開發為主的政策,注入了對環境尊重與省思的層面。

魚塭收成後降低水位,對黑面琵鷺及其伴生水鳥的使用效果明顯。(林格立攝)魚塭收成後降低水位,對黑面琵鷺及其伴生水鳥的使用效果明顯。(林格立攝)

也是在這內外交迫的背景下,1992年台南市野鳥學會成立,首要保護對象就是瀕危的黑面琵鷺。台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郭東輝憶起過往說道:「經過宣導後,讓在地人士發現,原來這些鳥群本來就在那裡。除了能帶來觀光人潮,黑面琵鷺棲息及所食用的下雜魚蝦,是當地虱目魚魚塭收成後的空檔期與副產物,對當地養殖業者來說,不致造成衝擊。」由於這些在地NGO組織、專家學者和當地仕紳多年來的奔走串聯,加上當時台南縣市政府的通力合作下,才讓台江國家公園得以在2009年順利成立,也讓黑面琵鷺在台灣有個安全的度冬棲地。

人用半年,鳥用半年

台江以及台南沿海附近的養殖漁業,經過幾個階段的轉型。「早期是草蝦,但在得病以後,就用高經濟價值的石斑魚來取代,現在又轉回來養文蛤、白蝦,但虱目魚是一直都有的。」黃光瀛說。不論是石斑魚,還是文蛤,都必須把池子挖深整理,雖然比虱目魚價錢好很多,但經一整年連續高密度飼養下來,地力枯竭無從休息,也產生大量的養殖廢水。更嚴重的是,由於黑面琵鷺是涉禽,古早虱目魚淺坪式的養殖魚塭,其水深及養殖周期最適合其覓食習性,但改成全年深池密飼的養殖方式後,造成黑面琵鷺食源環境大量減少,也威脅了黑面琵鷺的生存。

從4月到10月,是漁民傳統上粗放淺坪養殖虱目魚的期間;從10月到次年的4月,接續來台度冬的黑面琵鷺,在魚塭收成水位下降後,覓食魚塭底層所殘留的雜魚、雜蝦或小魚。從4月到10月,是漁民傳統上粗放淺坪養殖虱目魚的期間;從10月到次年的4月,接續來台度冬的黑面琵鷺,在魚塭收成水位下降後,覓食魚塭底層所殘留的雜魚、雜蝦或小魚。

「人用半年,鳥用半年」,從4月到10月,是漁民傳統上粗放淺坪養殖虱目魚的期間;從10月到次年的4月,接續來台度冬的黑面琵鷺,在魚塭收成水位下降後,覓食魚塭底層所殘留的雜魚、雜蝦或小魚。這種周而復始的方式,也就是回歸三百多年來荷蘭人引進養殖虱目魚的傳統,既保存有機動態的人文地景襲產概念,也兼具生態保護的意涵。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組長張維銓說:「2011年黑面琵鷺來台度冬數量急遽下降,當時我們跟台南大學合作友善養殖,收成之後降低水位、放乾,再曬坪,讓陽光去消毒。到了2、3月又放水、灑米糠。米糠可以培養藻類,而藻類就是虱目魚的食物來源。」

對於七股西校區內的實驗性友善養殖,台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王一匡提到:「當時整個實驗,主要是依照淺坪虱目魚養殖的季節性,大概4月到10月底左右,在收成之後就進行水位降低的比較跟實驗。」總共有四組,有虱目魚、吳郭魚,也有所謂模擬野生魚池。一池模擬過去的虱目魚池,降低水位。一池就維持它的水位,來做比較。比較發現,降低水位對黑面琵鷺的使用來說是非常顯著的。而且還包括其他涉禽,如大小白鷺這一類鷺科伴生水鳥,還有像灘地泥灘裸露之後的一些濱鳥,幾年做下來的結果:調整魚塭濕地水位,對鳥類群聚效果明顯。

藉由「黑琵牌」友善黑面琵鷺的魚塭認證, 打造出品牌效益及價值。藉由「黑琵牌」友善黑面琵鷺的魚塭認證, 打造出品牌效益及價值。

「黑琵牌」的品牌效益

「七股地區每個漁民的養殖面積,只要十分之一,就足夠供給黑面琵鷺以及其伴生水鳥,來台度冬時期所需。」黃光瀛說。如一位漁民有十甲地,只要一甲地使用淺坪粗放式的經營,其他則順應市場機制作高經濟價值的石斑、白蝦或文蛤等深池密集養殖,如此漸漸讓漁民認同這種永續的經營形態,提高友善養殖的參與意願,則可對黑面琵鷺的度冬作出貢獻。此外,淺坪式的虱目魚養殖,也可養殖魚苗或是幼魚作遠洋鮪海釣漁業使用,以及開發成20公分以下軟骨虱目「香奶魚」,目前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亦有推廣並推出食譜。

虱目魚是藻食性為主,所以也是一種節能減碳魚,因為肉食性的魚種去吃其他小魚蝦,每經一個生態食物鏈的一層,能量只剩下十分之一用來增重。黃光瀛說:「所以我們吃虱目魚這種第一層的初級消費者,除美味外,也不用再經能量轉換浪費,其實是非常省能的一種魚。」尤其採用「人用半年,鳥用半年」的淺坪式飼養方式,結合在地食材,做成罐頭、魚肚或魚丸,也能藉由「黑琵牌」友善黑面琵鷺的魚塭認證,打造出品牌效益及價值。

黑面琵鷺衛星繫放過程。黑面琵鷺衛星繫放過程。

此外,關於濕地標章,張維銓提到:「濕地保育法通過之後,全國第一張濕地標章就是台江國家公園所申請通過。除了表示對濕地以及黑面琵鷺保育的重視外,也希望這些對環境友善的商品,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果然,2016年「國際濕地大會」濕地創意市集嘉年華會在台北花博園區舉辦,所販售的黑琵牌友善產品,相當受到消費者歡迎,每每推出就被搶購一空。

發展永續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有三種特色,其一是小眾而高單價,以限制參與的人數。其二是知性的,遊客到這裡有知識上的提升與收獲。其三則是利益必須回饋地方。黃光瀛說:「讓漁民轉成解說員,在他養魚之暇,可以開船解說。」台江七股潟湖目前有15艘從事生態旅遊的漁筏,漁民帶旅客遊潟湖,可以了解黑面琵鷺外,也可以體驗整個國家重要濕地,以及其伴生鳥種、台灣最大的潟湖環境……等。所謂有機動態的文化地景,它有文化的意涵,也兼具生態的保育,因為人就是在這地景生態體系裡生活。

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團隊 連續三年赴韓,進行學術與棲地 經營管理經驗合作交流。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團隊 連續三年赴韓,進行學術與棲地 經營管理經驗合作交流。

提起遊客的住宿需求,郭東輝認為:「蓋大飯店,不如用民宿等鄉土色彩的方式來經營。」荒廢的漁村大雜院及老屋的再利用,結合台江國家公園的賞鳥亭、四草綠色隧道等的生態小旅行,搭配賞鳥與彩繪活動。一個結合自然、人文、襲產的生活方式,充分發揮201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CBD-COP10)《里山里海倡議》的精神,讓沿海的居民,用他們的生活,跟土地的認知、理解與保育,永續推動下去。而這也是2013年台江國家公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以及台南市政府,共同獲得全世界最大鳥類保育組織「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頒發「保育成就獎」的最主要原因。

國際合作典範

三百多年來荷蘭人引進養殖虱目魚的傳統, 既保存有機動態的人文地景襲產概念, 也兼具生態保護的意涵。(林格立攝)三百多年來荷蘭人引進養殖虱目魚的傳統, 既保存有機動態的人文地景襲產概念, 也兼具生態保護的意涵。(林格立攝)

黑面琵鷺的國際保育合作,台灣從不缺席。「除了與韓國、中國及日本合作外,2014年我跟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遠東分院鳥類學者Dr. Shibaev合作,帶了衛星發報器過去,順利在2016年春繫放了兩隻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小島上,世界已知最北繁殖地出生的黑面琵鷺,該地有數十隻的黑面琵鷺繁殖族群。這也是台俄第一次做這樣的嘗試。」黃光瀛提到,雖然其中有一隻,一個多月以後就沒有了訊號。但另外一隻順利飛到南韓,加入了那邊的族群,一起越過黃海、東海,一直到江蘇的崇明島北方海邊度冬,期望這隻今年能有機會來台度冬。

此外,台江國家公園跟台南市野鳥學會合作,和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王穎,繫放了數十隻黑面琵鷺,加上韓國、日本、中國、越南等國的資訊共享下,逐漸勾勒出黑面琵鷺的生活圈與行徑路線。要保育一個物種,最主要是牠整個生活圈的概念,也就是說不只是牠的繁殖地,也包括牠遷移行經的路線、中繼站及度冬區。這不僅只是單一國家的責任,更是跨國界的物種與生態保育。一旦有任何一個環節閃失,對該物種都是威脅,也只有國際合作,物種保育方能順利成功。

鏡頭下的黑面琵鷺, 看似羞赧地以白羽半遮面。鏡頭下的黑面琵鷺, 看似羞赧地以白羽半遮面。

黑琵保育帶給我們的意義

如果森林是地球的肺,濕地就是地球的腎,擔負起整個流域淨化水質的功能,除了滯洪之外,更是產出魚蝦苗重要的來源地。黃光瀛提及:「你們看到這個台灣最大的潟湖,春季的時候,這裡可看到很多各種類的魚苗及仔稚魚,是提供南台灣近海漁業,最重要的種源庫。」而這些或多或少都是透過黑面琵鷺這個「保護傘物種」保育下的成果。

透過官方、民間NGO保育團體,學界以及產業界的努力,讓友善黑面琵鷺的各項措施,帶動這動態有機的文化地景,可以永續經營下去,這也是黑面琵鷺保育最重要的意義。因為,牠代表的是過去這三百多年來台南的養殖史,以及我們怎麼理解與對待我們生活中的這塊鹽份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