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化改變,激勵合作-以小國大戰略思維,透過AI將臺灣推向國際-

綜合規劃司 聯絡人:龔千雅科長 電話:(02)2737-7061 E-mail:cykung@nstc.gov.tw

 

科技是國家發展的基石、產業創新的驅動力,也是提升人民生活福祉的關鍵要素。臺灣的科技研究經費每年一千億上下,科技部占約四成,作為國內科技發展的推手,科技部強調「有策略」的翻轉創新。陳良基部長去(106)年2月上任之初,即訂出「持續打底基礎研究,創造科技新價值」、「深耕創新創業,啟動摩爾定律思考」及「以科學人才奠基,連結未來世界」三大理念,並以「積極處理、勇敢改變」,「擁抱世界、勇於嘗試」的態度,來推動各項重大政策。時隔一年,科技部謹記當初所提出的每個承諾,不放棄每個該改變的細節,讓每個政策都擁有最到位的成效!

 

而為了因應摩爾定律躍升式成長曲線,在新的年度開始,科技部更以「深化改變、激勵合作」的精神前進,不僅持續立足於去年的成果及基礎,深化學研環境改變,更將放眼未來,積極延伸觸角,啟動「跨領域、跨部會、跨產業、跨國際、跨人才」的結合,以有限的資源,連結跨域創新價值,創造以小博大的整合綜效,透過深度與廣度的策略運用,逐步由線至面,引領臺灣學研產業再創新局。

 

一、回顧過去一年:提出之承諾,科技部說到做到!

 

  1. 1.改變學研環境成立「誠信辦」,改革計畫審查機制

科技部為推動整個學術研究環境的改變,首先於106年3月成立「研究誠信辦公室」,除積極處理各項學術倫理案件外,並建置資料庫,針對違反學倫的各種樣態進行蒐集、研究、分析,作為訂定違反研究誠信相關罰則與快速審查流程之依據。

 

緊接著在打底基礎研究的部分,透過多項審查機制改革措施,摒除學研界獨尊論文的風氣,重視研究原創性、研究目標之產出成果效益、調整審查委員遴選機制、增設新興領域學門、給予新進學者多年期的經費資助,調整傑出研究獎內涵,讓不同類型的學研貢獻都能獲得應有的鼓勵。

 

另為深耕科研人才,廢除專任助理及博士後研究的單一敘薪標準,回歸以專業能力、工作內容、研究績效作為敘薪依據;並提高一般專題研究計畫主持費額度,以吸引更多傑出的科研人才,投入長期性、前瞻性之研究。

 

針對上述改革,科技部在過去一年裡,亦於全臺辦理27場次不同議題的座談會或說明會,並透過JOIN平台、民意信箱、網路直播、問卷調查廣泛蒐集、溝通與傳遞,主動出擊,力求打造穩固厚實之研發基底。

 

  1. 2.全方位培育及延攬科研人才,打造涵養人才的沃土

面對科技世界的快速變化,人才是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科技部透過一連串資源投入,以「人才」橋接臺灣的軟硬體,整合各種優勢,同步與矽谷及世界的創意脈動,打造科研人才發揮與展現實力的舞台。

 

為鼓勵青年博士後研究人員赴海外蹲點實習或受訓,推動「博士創新之星計畫(LEAP)」及相關國際人才培育計畫(如臺灣─史丹佛/柏克萊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等),目前已選派40餘名具潛力人才赴國際知名企業公司與學研機構進行專案合作研習,培育我國生技醫療、數位醫材及科技投資領域等技術研發暨商業化人才。

 

國內的部分則是推動「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導引博士級人才投入產業界,以強化產業界研究發展能量並提升國際競爭力。另外,也透過「年輕學者養成方案」、以及「鼓勵女性從事科學及技術研究專案計畫」計畫,充沛各層面科研人才的能量,期能深耕研究的廣度及深度。

 

  1. 3.政策的引導與支持,資金的到位與協助

科技部針對政府推動的各項產業創新領域,選定未來迫切需要之關鍵科技領域,透過成立「國際產學聯盟」,鼓勵學校中的各頂尖研究團隊相互合作,使得國內產學研的創新能量與全球頂尖產學研團隊接軌,提升我國科研人員的視野及網絡。另為協助科技創業團隊募集早期資金,已與亞洲‧矽谷推動方案辦公室合作,透過多場國際投資媒合會,協助潛力科研創業團隊與所屬創新創業計畫培育團隊募集資金。

 

在產學研鏈結方面,科技部號召大學教授結合研究法人籌組價創計畫創業團隊,並成立產學研鏈結中心,延攬國際級專職投資經理,輔導計畫團隊最大化商業價值,截至目前已擷取補助35件價創計畫創業團隊。與此同時,科技部負責五加二產業創新中的「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協同經濟部、衛福部、國發會等部會共同推動,以聚焦完善生態體系、經營創新聚落、接軌國際市場、與推動特色產業等四大主軸,建置臺灣成為全球的生技醫藥產業重鎮。

 

這些都是臺灣新創圈科研史上首次由政府帶頭,盼透過「找夥伴、打群架」的科技價值創造策略,企圖與國際重量級企業結盟合作、吸引國際目光並奠定臺灣新創國際品牌,期待將臺灣打造成為世界性亞太地區的新創投資熱區。

 

  1. 4.從根本改變,適度鬆綁法令制度

為促進學界研究成果連結至業界,深耕創新創業,「科學技術基本法」已於106年6月14日公布修正,放寬股票處分之限制,並明定研究人員兼職之資訊公開、利益迴避、監督管理、查核等相關事項,行政院亦已於107年1月5日修正發布《政府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同時科技部刻正研擬修正《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已於106年12月28日提報行政院,鬆綁進駐廠商之組織類型及資格條件,以吸引新創產業進駐園區。

 

另外為培育、留住我國優秀科學技術人才,並延攬外國優秀科學技術人才,配合國家發展委員會修正《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針對傑出科研人才的簽證、工作、居留、金融、稅務、保險等,一次到位鬆綁,以維持我國人才競爭優勢。

 

 

 二、今年:展望未來,激勵合作,以AI打造臺灣新契機! 

科技部將持續深化學研環境的改變,瞄準未來趨勢,引領國家科技發展的動能,並啟動知識經濟時代的跨域價值,激勵多元跨域合作精神,將臺灣的AI從去年的布局年,轉為今年的實踐年。

 

Google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在107年1月接受專訪時表示,人工智慧(AI)是人類正在從事的最重要事情之一。隨著此波浪潮來襲,科技部已於去(106)年擬定AI科研戰略,全力布建AI研發的基礎環境,透過建構AI主機、AI創新研究中心、半導體射月計畫、打造智慧機器人創新基地及科技大擂台5大推動方向,帶動產業投資與應用,以提升臺灣未來在AI領域的競爭力。扎根在去年為AI元年之基礎上,107年則是AI的實踐年,科技部將打破舊有框架,激勵多元跨域合作精神,將各領域基礎研究的學術成果,放入AI的實際應用,以帶動產業的投資與應用。

 

  1. 1.跨領域-強化跨域結合,激盪創新綜效

數位醫療(生命科學與工程技術結合,強化領先優勢):建構在臺灣ICT產業的成熟與優勢技術基礎上,結合AI科技的醫學效能,跨域整合生技醫藥、前瞻醫材、半導體、電子工程及大數據等領域能量,發展AI臨床診斷與治療決策輔助系統、電子神經網絡訊號偵測與解譯、電子神經追蹤與治療裝置/藥物等醫療新科技產品,推動新一波創新數位醫療產業之浪潮。

 

人文社會創新(人文連結科技,催生跨虛實火花):人文的扎根源自對生活憧憬與文化創意,常常是從無到有的突破;而科技創新的力量則來自於科學研究與知識積累,是從一到無限的高速進展。科技部已與文化部攜手創造藝術家與科學家間的先期微型碰撞,獲得熱烈迴響,並透過實質的行動建立合作平台,期以漫畫科技競賽及文化科技論壇等活動,開展各項文化與科技的跨域無極限合作機會。未來科技部將更積極推動AI與人文社會相關議題的對話,除有關法律、心理、語言、哲學及管理等領域已經進行對談,並將以開放思維,納入文學、藝術、考古等多元面向的不同題材,透過豐富的人文社會素材汲取,發揮觸媒趨動的效果,與AI科技交流激盪出不同的火花,發展衍生改變未來的任何可能性。

 

  1. 2.跨部會-運用AI技術,推波轉型契機

科技部+農委會:合作推動「智慧農業」,將AI相關創新技術應用於農漁畜業,透過引導學研界扣合農業需求,使創新科研成果與AI實際應用於解決環境、耕種及保鮮的問題,建立安全便利農耕及漁、畜飼養環境,讓農業邁向智慧化,翻轉臺灣農業成為具國際競爭力之輸出產業。

 

科技部+文化部+經濟部:共同推動「跨虛實科技人文計算平台」,以推進國內文化元素的科技應用研發,建置虛實混合GPU算圖平台基盤及提供服務,加速注入文化元素的科技應用研發。未來將建置全新跨虛實算圖平台,可支應多元高速運算,動畫特效、VR/AR、即時算圖等功能,期能達到「激勵產業導入數位創新」、「加速內容創新及數位創意產業發展」及「促進先進數位科技、文化科技與內容創新應用研發」等效益,未來除能滿足國內文化產業發展所需,並發展符合國際水準之標竿技術。

 

科技部+經濟部:刻正規劃推動「AI 101計畫」,鼓勵廠商提出實際遇到且可藉由AI解決的問題,也同步將培訓之AI人才媒合至產業界,將學界AI相關研發成果導入業界,尋求具體解決方案。計畫除希望提供企業解決方案外,也能僱用蹲點之AI人才,達到人才培育和增進就業的目標。   

 

除了與上述部會合作外,科技部亦積極與其他部會結合,如與金管會共同推動「金融科技創新創業」,與交通部及環保署共同合作「民生公共物聯網計畫」,發展自製AQI氣體感測元件,以扶植相關新創產業。

 

  1. 3.跨產業-透過AI加值,啟動智慧生活

為打通AI軟、硬體的任督二脈,協助臺灣全新升級AI研發環境,科技部推動「建構雲端服務及大數據運算平台」,發展前瞻智能應用之軟硬體技術與服務,橋接產業應用。未來AI運算資源服務除了原有政府與學研界使用的50%外,另50%將提供創新產業應用推動,涵蓋面向從硬體的核心裝置(如晶片、雲端運算系統及終端硬體),加上演算法技術(如深度學習/機器學習、開發平台架構、語音或影像辨識,及大數據趨勢預測分析),最終將人工智慧應用到金融科技、智慧製造、智慧醫療/健康及智慧交通等,透過AI之加值讓產業及民眾生活具體改變。


又如「國際產學聯盟」計畫,亦橫跨生技、綠能、材料、半導體、金融科技、智慧照顧、農業科技、航太科技、智慧製造等前瞻領域,未來更將籌組AI+醫療、AI+金融等主題性聯盟,讓學術研究走出象牙塔,達到加乘效果,創造社會效益及產業價值。

 

  1. 4.跨國際-深耕技術研發,刺激AI應用

科技部將聚焦AI領域,整合國內產、研、法人的能量,透過駐外科技組與國際重點國家或組織,進行跨國多邊的科研合作,並建立AI前瞻科研、人才培育、創新創業的平台,槓桿國際資源,提升臺灣科研能見度,開展國際合作的新佈局。同時,將於近期新設立以色列科技組,借鏡其優異研發能力與新創生態的經驗,以小國創富,擴大臺灣AI產業的價值。

 

前項提到的「國際產學聯盟」,也是在小國大戰略的思維下開展跨國合作。例如透過本計畫,已促成政治大學與劍橋大學簽約建立策略聯盟,並共同發表「2017亞太地區替代金融研究報告」。此外,本部另於107年1月號召全臺32個新創菁英團隊,勇闖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性電子展(CES),國際募資及接單皆大有斬獲。

 

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新契機與挑戰,科技部亦於今年正式成立「AI創新研究中心」,聚焦生技醫療、AI核心技術、智慧服務、智慧製造等領域,深耕工具及數據平台的技術研發,並鏈結產學研與接軌國際,形成世界級AI研發聚落。將半導體製程與晶片系統研發、無線通訊網路等臺灣目前相對具有優勢與機會之研發項目以具體的行動方案加以推動,並推動量子電腦等跨國際之科技合作,趕上世界技術水準。

 

  1. 5.跨人才-提供跨域舞台,激勵跨域研究

科技部全力打造吸引國內外AI人才的研究環境,針對專案計畫的主持人,核給最高每月6萬元之研究主持費,研究中心及轄下之研究計畫亦可自行訂定合理薪酬延攬及聘用海內外優秀專職人才,另建立跨領域技術團隊合作,培養科技領袖人才,培養關鍵技術的優秀科技領袖人才,將號召國內外逾300位AI專家學者投入相關技術發展與應用,並培育3,000名人才。此外亦導入國際流行的研發創新模式,透過首獎新臺幣2,000萬元之擂台賽方式,廣徵好手參與投入並激發更多創意,未來競賽成果亦可應用於產業發展,推動人工智慧的能量。

 

另為加強專案計畫的實質整合,充分發揮1加1大於2的綜效,科技部推動以「單一整合型計畫型式」的補助,由總計畫主持人扮演「桶箍」的角色,統籌專案計畫執行、分項子計畫協調、研究人力整體調度及經費合宜配置等,統合團隊能量,長期培養優質且具國際競爭力的團隊。

 

小國大戰略:找夥伴、打群架,結交盟主
讓臺灣於世界科技舞台上揚帆前行

因為前輩們的努力及奉獻之成果積累,加上新一輩年輕人才的能量投入,臺灣創造了一個成果豐碩且快速輪轉的時代,「創新」及「勇敢改變」,是我們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關鍵。但臺灣是個小國家,所具備的資源,無論從經費、人口、產業規模任一方向來看,都有其侷限性,先天條件讓我們無法像大國家一樣的揮灑自如。在科技研究上,什麼都想做但資源不充足的情形下,即表示什麼都無法做到頂尖極致。但在科技領域,做不到頂尖極致,價值就是漸漸趨近於零!這時候就需要啟動「小國大戰略」的策略思維,力行「Select and Focus」,「選擇」最有機會、最有優勢的地方,挑選我們該做的強項,接著依照選擇項目「專注」突破做到極致,讓人不敢忽視,並找到世界各地適合的夥伴一起來打群架、結交盟主,組成有戰力的團隊。

 

面對科技快速改變人類未來的世代,科技部將持續利用多年來所累積之充沛基礎能量,以「小國大戰略」的思維,結合人工智慧大趨勢,透過跨域多元的科學、技術、人才,來「深化改變、激勵合作」,讓科技在臺灣深化扎根,以厚植科技國力,展現科技研究的在地影響力及國際的競爭力,朝向以科技研究創造臺灣新價值的願景。

附加檔案

更新日期 : 2018/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