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亞太循環經濟論壇閉幕式 副總統:讓臺灣邁向「循環經濟」新時代 在全球扮演關鍵角色
副總統出席「亞太循環經濟論壇」閉幕式
中華民國108年10月17日

陳建仁副總統今(17)日下午出席「亞太循環經濟論壇」閉幕式,說明政府推動循環經濟之立場與決心,透過三大發展關鍵,帶動更多的產業參與,進一步邁向「循環經濟」的新時代,讓臺灣在全球推動循環經濟上扮演關鍵角色。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非常高興出席「亞太循環經濟論壇」閉幕式,並和大家一起見證「臺灣循環經濟大聯盟」(TCE 100)共同宣言的活動,向社會各界宣示,臺灣的循環經濟將要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副總統指出,此次「亞太循環經濟論壇」,不但具體展現臺灣推動循環經濟的階段性成果,而且聚集了國內外產、官、學、研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共襄盛舉,感謝主辦單位用心安排論壇的豐富內容,也相信經過這兩天的活動與彼此交流,大家一定收穫滿滿,也更能深刻體驗到臺灣發展循環經濟的新契機。

副總統也指出,「臺灣循環經濟大聯盟」的宣示活動,是國內產業自主發起,由各領域長期投入實踐循環經濟、節能減碳或產業共生的先趨產業,呼應政府推動循環經濟之決心,齊聚產業創新能量,發揮示範性與影響力,藉由產業紮根,強化國際鏈結,進一步邁向「循環經濟」的新時代。

副總統也表示,無論是「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或是「TCE 100」的宣示活動,都是希望能夠引起各界重視我國推動及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而如何為下一代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更是總統上任後的核心關鍵,也是帶領政府在施政上的重要挑戰。

副總統提到,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其中一項核心概念「繁榮」(prosperity),就強調經濟發展要在友善環境的前提下來推動,現在已成為各國政策制定和企業經營的重要指導方針,臺灣當然也不例外,而推動循環經濟便是達成SDGs的重要策略。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政府在 2016 年著手推動的「5加2」產業創新計畫,其中「循環經濟」和「新農業」就是臺灣國家轉型的關鍵策略。因為轉型循環經濟不但能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還會催生新的、區域型的產業,創造更多在地就業機會。

副總統接著說明,也因為循環經濟是兼顧經濟活動、在地就業、環境生態與能源自主的發展模式,透過這個資源持續循環與再生的發展模式,每個人都將有機會重新想像與構築未來的生活圖像,並為下一代更美好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副總統認為,臺灣在發展循環經濟上具有很大的優勢。雖然客觀條件上,臺灣的能源與資源十分有限,但也正因為我們生活在資源缺乏的土地上,才能不斷累積出許多回收日常物品再回收利用的生活智慧,成為能源與資源循環再利用的研發能量,進而帶動創新循環經濟價值的動能。

副總統強調,過去20年來,我國投入相當大的努力在環保工作上,2018年工業廢棄物再利用率已達80%,與許多歐洲國家並駕齊驅,我們甚至把別人眼中的「廢棄物」打造為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像去年世足賽的32支球隊,其中就有高達16支球隊,是穿著臺灣回收的寶特瓶材質做成的球衣馳騁在球場上。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現在已有更多業者及年輕創業家,開始善用臺灣多元的產業組合及在IoT上的科技優勢,投入能源服務、運輸服務、家電傢俱租賃、甚至媒合服務等等,在在都展現了臺灣循環經濟的無窮潛力,若我們能齊聚一心,將弱勢化為優勢,臺灣將更有機會扮演全球推動循環經濟的關鍵角色。

副總統說,為了進一步推動臺灣循環經濟的發展,政府當務之急就是要打造一個好的環境。其中,有三大發展關鍵,特別值得我們來努力;首先,應以鼓勵取代管制,提供企業明確營運方向指引,不適宜的法規必須修正,並破除舊法規所形成的障礙壁壘,以消除各種新興創新產業的障礙。務請經濟部及環保署全力以赴,使法規適合循環經濟的發展。

副總統也說,其次,我們必須善用新技術與新商業的模式發展,特別是善用臺灣民間豐沛的力量,透過一些政策工具的設計,給予產業足夠誘因,投入資金與人力,以提升我國循環經濟技術研發、人才培育等能量。

副總統接著指出,第三,則是要創建跨部會、跨中央地方,以及公私協作的氛圍與機制,因為,要落實「循環經濟」政策,光靠政府資源是不夠的,更需要大家共同加入,才能協力發展臺灣的循環經濟。

副總統也強調,只有一個人不能形成一個圈圈,需要一群人手連手、心連心才能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圓圈。相信透過各界今天凝聚匯集的能量,未來將能帶動更多的產業參與,持續為臺灣循環經濟灌注更多的源源不絕的動力,形成生生不息的正向循環,為臺灣創建永續發展的美好生活藍圖。

隨後,副總統也在「TCE 100」宣言上親筆簽名表示支持,並與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及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等人,一同參觀「循環經濟」展區。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