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7月馬來西亞哲學茶席 分享臺灣獨立藝文製作人生存之道

  • 日期:2020-07-13

由文化部及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主辦的「Tea Philo哲學茶席」邁入第4年,今(109)年活動因疫情而改採線上形式,在打破地域限制後,吸引了許多藝文工作者熱烈參與。7月的場次特別邀請臺灣表演藝術獨立製作人陳汗青,於1112日進行〈獨立製作人的生存之道〉E-講座及〈共知共行:藝術企劃大體檢〉E-工作坊,探討獨立製作人的生存之道及藝術企劃的前瞻思維。

 

陳汗青分享自己跨入表演藝術領域後,進而成為製作人的生涯發展與心路歷程,藉此累積豐富大型的跨國製作經驗,合作的領域包括關渡藝術節、臺北藝術節、臺北藝穗節、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國際交流計畫、TPAM表演藝術會in橫濱-國際交流項目〈Exchange〉等。透過這些案例分享,他提出獨立製作人應有的三項思考:投資自己、角色定位以及主動性。他認為製作人需要投資自己,才能夠與藝術家共同成長,從中了解自己的特點,對自己喜歡的製作想法採取主動性,而非被動等待藝術團隊委託執行製作。

 

獨立製作人所扮演的角色包括介紹(Introduce)、協調(Coordinate)和共製(Coproduce),比如藉由政府、藝術基金會、國際文化交流等方式整合資源,擴展網際網絡及發展國際共同製作的可能性。其中,在發展國際共製的過程中,跨文化溝通是製作人的重要工作,以尊重不同國家風俗文化的原則下,創造良好的製作環境與氛圍。雖然溝通與交流耗時耗力,但惟有建立起雙方的信任感,才能將合作持續下去,製作出雙方都滿意的作品。他也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國際平台,有助於開闊視野及擴展網絡。

 

在與線上觀眾互動時,陳汗青提到自身對於表演藝術製作的堅持,是希望透過作品帶給觀眾影響與反思。同時,他也想提醒未來想成為製作人的年輕學子,成為製作人首先要具備高抗壓力,嘗試累積各種表演流程中的相關工作經驗以支持創作的最大可能,這份職業需要花大量時間與精力跟各方人士合作及溝通製作概念。再者,耐心也是需具備的特質,大多數的反應和回饋不會是立竿見影,還是要透過不間斷的交流,才能遇到能夠相互信賴的藝術家,開啟更多深刻引人的表演創作。

 

712日的〈共知共行:藝術企劃大體檢〉E-工作坊,陳汗青與10多位馬國學員進行深入討論與交流。參與者事前都需完成一項企劃表,以馬來西亞為思考中心,創造屬於東南亞藝術家與世界接軌的國際交流平台,並於工作坊現場分享彼此的看法。大家共同重新檢視企劃書寫角度,思考自身以及馬來西亞在藝文領域的優劣勢、藝術與大眾的關係,進而有效獲取來自政府與企業的資源,開啟更寬廣的國際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