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中跨過中央山脈,移居台東的新住民老孫(孫良寅)和小蒨(邱羿蒨)這對夫妻檔,在台東尋找第二人生,創立「尾餘記」品牌,沐浴在台東的陽光風土中,也與慢食搭上線。
從台中跨過中央山脈,移居台東的新住民老孫(孫良寅)和小蒨(邱羿蒨)這對夫妻檔,在台東尋找第二人生,創立「尾餘記」品牌,沐浴在台東的陽光風土中,也與慢食搭上線。
曾經台東人自己會戲稱「台東是好山,好水,好無聊」;而今講到台東,他們反而會自信的說:「台東是好山,好水,好滋味」。台東的山水,引人心嚮往之;推動「慢食」12年的台東,其舌尖風味,更如米其林三星餐廳所定義的,值得為它專程造訪。
「從治療癌症的超音波、到宇宙大爆炸至今誤差僅一秒的原子鐘,所有研究都在這個屋頂底下發生。」作為2024年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簡稱IEEE)超音波、鐵電體與頻率控制聯合研討會(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 Joint Symposium,簡稱UFFC-JS)大會共同主席的徐萬泰於開幕典禮的一席話,為這場學術盛會揭開序幕,也點出它之於全世界的重要性。
台灣位處亞熱帶,由於病蟲害較溫帶多,因此從育種、耕作技術、資材與農機的開發,建立一系列的有機耕種知識與體系,有機耕地面積的占比在東北亞居冠。在全球追求有機的潮流下,台灣成功的經驗可以提供給同為亞熱帶國家參考。
「第六屆唐獎得獎人的創新貢獻與真知灼見,不約而同為目前世界最需要的永續發展與環境正義,指出明路,提供解方。」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總結指出。
2024年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 以下簡稱「SWS」)成立44年來第一次在亞洲及台灣舉行,會中播放《野性濕地》紀錄片,台灣在濕地保育的成就,與特色濕地的風光與物種,世界看到了。
作為全台移入人口最多,六都之中出生率最高、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城市,饒富活力的桃園,近年有許多大型公共建設相繼落成,逐一完善的捷運系統,也正帶動著城市的脈動。跳上大眾運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煥然一新的城景!
派駐華府長達31年的新聞界耆老傅建中在《深喉嚨與吹哨子的人》這本書提到,曾有中餐廳將螞蟻上樹、獅子頭、蒼蠅頭、夫妻肺片等菜名直翻成英文,讓看到菜單的外國人嚇壞了。 這些帶著文化特色的料理,要能因應外國消費者的理解習慣,又保留對食材名稱的背景與幽默感,著實需要文化敏感度,才能在餐桌上避免驚嚇和尷尬。 由台灣人發明的蒼蠅頭,可以說是暗黑料理的代表,《台灣光華》採訪團隊採訪「蒼蠅頭」、「老皮嫩肉」發明人鄭文強,發現國內、外國遊客卻是衝著嗆辣名稱的料理而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1983年,《台灣光華》團隊前進沙烏地阿拉伯,記錄下台灣農、漁、工、醫等各領域技術團隊在當地戮力的點滴,也見證台灣如何在風沙中與沙烏地阿拉伯合作,奠下真摯情誼。直至今日,台沙友誼透過沙烏地阿拉伯商務辦事處代表艾德爾(Adel F. Althaidi)持續寫下新篇章。
東港送王祭典的重頭戲「燒王船」,「王船」是王爺巡狩地方的交通工具,也是解除瘟疫的法器;在現代,更是重要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