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鏈結國際共促印太潔淨海洋之決心,海洋委員會與印尼獨立智庫—哈比比中心,日前(11月5至6日)於印尼雅加達,進行國際記者會、工作坊,以及青年參與交流等三項合作,其中工作坊匯集臺、印、日及菲律賓的專家學者以及參與者,近約50餘人,分享各國最佳實踐;此舉為雙方於今年9月簽署「印太海洋廢棄物治理合作備忘錄」後,踏出共同行動的第一步,更實踐海委會主任委員管碧玲所提「唯有依靠國際合作」才能應對跨境海洋危機的呼籲。
展現鏈結國際共促印太潔淨海洋之決心,海洋委員會與印尼獨立智庫—哈比比中心,日前(11月5至6日)於印尼雅加達,進行國際記者會、工作坊,以及青年參與交流等三項合作,其中工作坊匯集臺、印、日及菲律賓的專家學者以及參與者,近約50餘人,分享各國最佳實踐;此舉為雙方於今年9月簽署「印太海洋廢棄物治理合作備忘錄」後,踏出共同行動的第一步,更實踐海委會主任委員管碧玲所提「唯有依靠國際合作」才能應對跨境海洋危機的呼籲。
臺灣自行車旅遊節主軸活動──「騎遇福爾摩沙(Formosa 900)」今(11/8)日在臺北市政府東門廣場盛大啟動。今年活動邁入第14屆,共有1,268位團員參加,其中高達30%為來自海外的車友,外籍參與人數達381人。除了9天環島外,活動也推出多元主題的深度遊程,鼓勵民眾以自行車深入鄉間小鎮、海濱田園,以雙腳探索台灣的自然與人文風貌。
為深化海外僑臺商與國內觀光產業的合作交流,僑務委員會邀集來自全球六大洲、30位僑臺商返臺參與11月3日起辦理的「2025年臺灣觀光產業商機參訪團」。委員長徐佳青於6日親自主持綜合座談,期盼藉由僑臺商的國際網路,共同拓展臺灣觀光產業的全球版圖。
為促進亞太區域教育合作與人才培育交流,教育部今(5)日舉辦「2025APEC女性及青年賦權論壇:透過創新教育策略強化數位創業力並促進包容性經濟發展」,邀請19個APEC經濟體的代表與我國青年學子共約70人齊聚臺北,展開為期三天的多元交流。論壇聚焦女性與青年在數位時代的教育與創新議題,期望透過跨經濟體合作,培育具包容性與創造力的人才,落實APEC永續發展目標。
菲律賓巴丹群島省長 Ronald P. Aguto, Jr.率領副省長Honorable Jonathan Enrique V. Nanud, Jr.、市長 Honorable Joseph G. Cultura、觀光委員會主席 Honorable Byron D. Peralta、文化委員會主席 Honorable Anastacia B. Viola等代表團一行,在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高雄分處長Ma. Karina B. Perida-Trayvilla的陪同下,今(5)日拜會海洋委員會,就重現蘭嶼─巴丹歷史航線,與推動臺菲雙邊海洋文化合作進行交流。此行不僅延續由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及文化部共同推動之「海路─南島語族航海計畫」,也期盼透過文化與教育的力量,促進臺菲友好,建立國際南島語族文化長期合作交流的機制。
為配合政府醫療外交政策及我國「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與東南亞等國建立雙邊精神醫療人員交流與培育,衛生福利部自107年起,推動「新南向政策-推動國際精神醫療與心理衛生人才培訓及建立國際合作平台計畫」,今(5)日在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舉辦「第八屆國際精神衛生合作平台暨培訓中心成果研討會」,齊聚各國精神醫療專家學者,聚焦「數位心理健康」主題討論,期盼能藉由經驗分享,讓彼此相互學習並應用於精神衛生及醫療健康管理。
海洋委員會的「印太海廢合作平台」於11月5日在泰國曼谷舉辦「2025印太海洋臺泰韌性夥伴研習營」,集結臺日韓泰四國代表及重量級國際NGO,正式啟動平台的首次海外行動。泰國推出漁具回收再製的「衝浪板」,而臺灣則端出廢棄保麗龍漁具製成的「招財貓公仔」,共同鎖定首次平台會議設定的海洋頭號殺手「幽靈漁網」。海委會主任委員管碧玲強調,臺灣將秉持「韌性海洋夥伴」理念,打造印太海廢治理典範。
2025南國文化嘉年華昨(1)日午後於高雄車站前南國商圈社區盛大登場!匯聚眾多東南亞美食及手作攤位,營造獨特南國氛圍吸引上千人潮參與。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代表艾吏福、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高雄分處處長崔瑞霞及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高雄勞工處處長陳燦榮等多位駐台代表親自出席,高雄市政府行政暨國際處長張硯卿、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林廖嘉宏、新興區長陳靜蘭亦到場支持,與高雄市民一同享受熱情多元的南國週末。
「114年屏東南島文化節系列活動」今(1)日在屏東縣民公園盛大登場,原住民族委員會曾智勇Ljaucu‧Zingrur主委親臨開幕典禮致詞,與屏東縣政府、各部落青年及南島友邦代表共同啟動活動序幕。現場以歌聲、古謠與圍舞交織,展現出南島語族跨越世代與國界的文化共鳴。
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地區升學輔導人員來臺參訪團一行28人,10月31日晚間參與僑務委員會舉行的惜別晚宴,由委員長徐佳青接待,盼團員們將此行所見所聞帶回僑居地,讓更多學子認識臺灣優質教育環境,推廣來臺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