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延伸閱讀
走過台灣手作西服一甲子 用針線縫出歲月靜好──梁冬富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走過台灣手作西服一甲子 用針線縫出歲月靜好──梁冬富 圖片

走過台灣手作西服一甲子 用針線縫出歲月靜好──梁冬富

一塊平面的布料,在西服師傅的巧手下,像是有了生命,貼合著人體曲線,靈活地轉折走動,演繹出立體的時尚。無論高矮胖瘦,都可以用黃金比例,修飾得英姿挺拔,展現風流倜儻,玉樹臨風。

光電產業的最後一片拼圖 廢太陽能板完全回收系統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光電產業的最後一片拼圖 廢太陽能板完全回收系統 圖片

光電產業的最後一片拼圖 廢太陽能板完全回收系統

根據環保署預估,台灣的太陽能板廢棄物在2023年約產生一萬公噸,2035年起每年則將超過十萬公噸;而以國際再生能源總署的預測模型來推估,至2050年全球的廢太陽能板將達到9.1億公噸,相當於2.2億隻亞洲象。發展潔淨能源的美意,恐被棘手的廢棄物問題而掩蓋,廢太陽能板的回收已是全球當務之急。
台南大學綠能所的研究團隊以「永續物命」為理念,領先國際開發出完全回收系統。他們打造太陽光電產業的循環經濟,為世紀難題找到解方,也為台灣的光電產業闢出一條新路。

女巫秘境輕旅行 基隆瑪陵半日遊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女巫秘境輕旅行 基隆瑪陵半日遊 圖片

女巫秘境輕旅行 基隆瑪陵半日遊

車程才短短30分鐘,景觀已從都會高樓轉為崇山峻嶺。近年來基隆七堵的瑪陵休閒農業園區已成為台北人的秘密後花園,只花短短半日,就能走訪當地優美的桐花步道、親水公園、百年糯米橋,還能一探礦場遺址,尋幽探古,甚至勇闖在地人才知道的私房秘境。

影像對話—老市場新靈魂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影像對話—老市場新靈魂 圖片

影像對話—老市場新靈魂

小時候的家就住在市場裡,樓下是爸爸開的冰店,每天上午那些來市場採買的人,渴了累了總會到店裡歇歇腳,喝杯果汁兼吃碗冰。生意空檔,爸爸也會帶我到市場走一圈,問我今天想吃什麼?這個父子間的習慣,一直到我長大出社會,開始工作了都還維持著,只要我有空回老家,就會陪父親到市場逛逛。

阮劇團‧18歲成年禮 用自己的樣子站上國家舞台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阮劇團‧18歲成年禮 用自己的樣子站上國家舞台 圖片

阮劇團‧18歲成年禮 用自己的樣子站上國家舞台

「不顧天堂反對」、「本劇嘉義製造」,這些字眼醒目招搖地出現在《十殿》的海報上,主視覺用上螢光紅、螢光綠,充斥在地台味與草根生命力;這是阮劇團18歲成年禮大戲《十殿》,以台灣「五大奇案」為本,全長共330分鐘,分為〈奈何橋〉與〈輪迴道〉,是台灣七年級生對傳統五大奇案的新視角,站上舞台,說自己的故事。

台中單車文旅 達人領路‧多元騎乘魅力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台中單車文旅 達人領路‧多元騎乘魅力 圖片

台中單車文旅 達人領路‧多元騎乘魅力

今年是交通部觀光局籌畫的「自行車旅遊年」,在全台大力推廣各種路線,適合不同愛好的人群,豐盛新自行車文化。這次,我們計畫好要踩踏雙輪前去一探究竟的,是自行車的新文化進程,以及在台中能得到什麼全新的騎乘體驗。

掌握「配角」商機 捷流默默打底,成閥門巨人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掌握「配角」商機 捷流默默打底,成閥門巨人 圖片

掌握「配角」商機 捷流默默打底,成閥門巨人

1980年代的台灣社會,景氣仍是一片低迷,當時剛從海洋大學輪機工程系畢業的陳宗曉與哥哥陳斌超,會同哥哥的好友楊大中想共同創業。初生之犢不畏虎,涉世未深的三人每人拿出五萬元創業金,共同創辦捷流閥業,專門生產船舶、石化、鋼鐵廠內使用的閥門。從創業初期不斷吃閉門羹,到如今上櫃成為台灣外銷閥門的領導品牌,營運41年的捷流早已蛻變成長,成為年營收高達23.87億元的閥門巨人。

成功不必在我 DNA鑑定高手陳福振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成功不必在我 DNA鑑定高手陳福振 圖片

成功不必在我 DNA鑑定高手陳福振

2020年獲考試院選拔為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的新北市警察局警官陳福振,除了運用鑑識科技協助破案外,他也接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在有缺漏的體制中,為社會底層的遊民、無人聞問的無名屍尋找家人。當尋人成功,落葉歸根,不再有遺憾。

影像對話—律動的建築──三信家商波浪大樓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影像對話—律動的建築──三信家商波浪大樓 圖片

影像對話—律動的建築──三信家商波浪大樓

以建造階梯教室出發,也為了提供學生更良好的上課視野,1963年,建築師陳仁和受高雄三信家商創辦人林瓊瑤委託,克服了結構、成本的種種難題,一幢獨創的波浪大樓拔地而起。

自然循環之道 楊秋忠的酵素飛彈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自然循環之道 楊秋忠的酵素飛彈 圖片

自然循環之道 楊秋忠的酵素飛彈

因氣候變遷、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造成土壤劣化,導致全球面臨糧食生產匱乏的危機,加上有機廢棄物未妥善回收,更使環境雪上加霜。
而中央研究院院士、國內「微生物肥料」催生者楊秋忠,卻能打破數千年來以「微生物」來處理有機廢棄物的慣例,改以「酵素反應劑」催化作用,創下全球最快三小時內將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的方法。正如老子《道德經》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源頭來自土壤的有機廢棄物,變成有機肥回到土壤,如此良性循環,地球才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