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花甲男孩的逆襲! 突圍台劇產業困境
2017-08-28

「你看《花甲男孩》了沒?」像一句黑話密語,在劇迷中悄然傳開。然而,隸屬「植劇場」系列的現代鄉土劇《花甲男孩轉大人》,能開出收視率超過4的紅盤,絕非憑空而來的好運。

「你看《花甲男孩》了沒?」像一句黑話密語,在劇迷中悄然傳開。然而,隸屬「植劇場」系列的現代鄉土劇《花甲男孩轉大人》,能開出收視率超過4的紅盤,絕非憑空而來的好運。

 

八○年代的《星星知我心》、《一剪梅》、九○年代的《浴火鳳凰》、《包青天》、《還珠格格》……從電視這個黑盒子裡施展出的魔法,勾動著螢幕前觀眾的一顰一笑。曾幾何時,台劇外銷強勢的榮景不再,十年風水輪流轉,千禧年以後,在日韓劇、陸劇、歐美劇的多重夾擊下,台劇腹背受敵,限縮到只剩偶像劇、鄉土劇的窘境,並背負著粗製濫造、小情小愛的惡名,長年一蹶不振。面對積弱已久的台劇產業,「植劇場」計畫從人才培育、類型劇拍攝、文創跨界應用等面向著手,是一群影視工作者對台灣影視產業的反省與試探。

 

植劇場發起者王小棣導演(右)。植劇場發起者王小棣導演(右)。

導演瞿友寧(莊坤儒攝)。導演瞿友寧(莊坤儒攝)。

音樂人盧廣仲與老戲骨蔡振南互嗆3分鐘一鏡到底;龍劭華、蔡振南、柯叔元、康康四大硬底子演員同台軋戲;台灣濱崎步王彩樺洗盡鉛華飾演離婚婦女……。「你看《花甲男孩》了沒?」像一句黑話密語,在劇迷中悄然傳開。然而,隸屬「植劇場」系列的現代鄉土劇《花甲男孩轉大人》,能開出收視率超過4的紅盤,絕非憑空而來的好運。

從2016年下半年度即展開的「植劇場」計畫,由王小棣監製,邀集瞿友寧、徐輔軍、蔡明亮等業界名導,連番推出8檔令觀眾耳目一新的類型劇,歷經《荼靡》、《天黑請閉眼》、《積木之家》等劇的先行探索與醞釀,完整性、話題性最高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從演員、編導、行銷等各方條件紛紛到位,一舉成為近年台劇中異軍突起的明星。

母雞帶小雞,力培新生代

一向予人溫和無害、文青形象的盧廣仲,從音樂跨足到戲劇,初挑大樑就有不俗表現;飾演鄭花明的新生代演員劉冠廷,尤具潛力,金髮黑齒台客形象到位,與資深演員同台,鋒芒不減。這些年輕演員紛紛引起觀眾的好奇與稱讚,也為戲劇拉抬不少人氣。

為《花甲男孩轉大人》掌鏡的瞿友寧導演,在王小棣的邀請下一同參與植劇場,他說:「演員是影視產業的命脈,當演員被喜歡了,觀眾就會喜歡這個戲。台灣曾經有過很多很棒且受歡迎的演員,但陸陸續續都被挖角,當演員產生斷層,影視產業也就開始下滑。」一味因循過往前例,劇情空泛,導致整個電視產業的衰微。植劇場突破窠臼,推出愛情、推理、靈異、文學改編等4大類、8檔戲。整個計畫,以「Q Place表演教室」為核心,遴選出具潛力的新人,從表演身段、發聲、工作倫理等面向,給予紮實且完整的訓練,不同風格的類型劇,就像培育下一代的沃壤,除了提供年輕演員演出機會,還能與資深演員切磋,發揮「母雞帶小雞」的力量。

人才培訓也從演員延伸到導演、編劇等面向。多次與瞿友寧搭檔,擔任副導演的李青蓉,在《花甲少年轉大人》中由副手晉升為導演,瞿友寧說:「我希望她站在導演的位置,在monitor前,看我怎麼安排鏡位、跟演員溝通,在過程裡靜下心看大環境裡的各種細節。希望她有朝一日能成功。」

一口氣推出多齣類型劇,大開台灣觀眾眼界。(《荼靡》植劇場Qseries Fb粉絲頁)一口氣推出多齣類型劇,大開台灣觀眾眼界。(《荼靡》植劇場Qseries Fb粉絲頁)

一口氣推出多齣類型劇,大開台灣觀眾眼界。(《五味八珍的歲月》植劇場Qseries Fb粉絲頁提供)一口氣推出多齣類型劇,大開台灣觀眾眼界。(《五味八珍的歲月》植劇場Qseries Fb粉絲頁提供)

跨界對話,團結文創產業

《花甲男孩轉大人》改編自年輕小說家楊富閔的短篇小說集《花甲男孩》,承接了《斷掌順娘》、《後山日先照》、《孽子》……等文學改編劇的傳統。瞿友寧說:「過去我們有楊青矗、王禎和、白先勇改編成的戲,但這些都是比較早期的作品,因此這次希望能找比較年輕的創作。」這一齣現代鄉土劇,從紙本到影像的成功轉譯,也引起文壇如廖玉蕙、米果等作家的迴響與盛讚,吸引了不少藝文界朋友的收看。

在產業鏈上,植劇場刻意打開與音樂、時尚、漫畫、藝文出版等文創相關產業的對話,除了選用音樂人盧廣仲作為主角,片頭尾曲交由他操刀,「看魚仔在那游來游去、游來游去╱我對你想來想去、想來想去╱這幾年我的打拚跟認真,都是因為你……」、「明仔載、明仔載,沒風颱的╱明仔載、明仔載,去看海,明仔載、明仔載,坐在你的摩托車……」溫暖的吉他音色,搭配國、台語雜揉的歌詞,娓娓唱出的情感,兩支曲子〈魚仔〉、〈明仔載〉,為整齣戲增色不少;在Facebook上,以劇中角色的台式穿搭造型創造話題,同時導入服飾、時尚元素;未來,電視劇也將改編成漫畫,提供台灣漫畫家可供發揮的故事素材與創作機會。

打破單打獨鬥,創造不同產業的交流與合作,還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藉由互通聲氣,激發出彼此的生命力,也增添作品的厚度,這才是跨界對話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所在。瞿友寧說:「文學豐富了影像上的想像,讓想像更天馬行空。」全程參與改編過程的楊富閔,除了對文本素材的嫻熟,與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加上長年從事學術研究的背景,他從改編後的劇情,提煉具有象徵性的關鍵字,提供劇組靈感來源。

作品改編成戲劇,也回饋到楊富閔的寫作生命上。楊富閔說,由於作品被改編的契機,讓他重新檢視文學改編戲劇的脈絡,繼而思考到,過去這些被選中改編的作品,或許有著適合影像化的特質。換言之,影像化與文字化的角度差異,是他接觸到改編戲劇時首先探觸到的議題。

他說:「跨界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到很多不同說故事的方式。以前只是用文字表達,但合作過程中,人物、對白、場景,每個不同環節都是不同的角度。可以用不同視角去理解同一件事情,再從同一件事情看到其他不同的眉角,這是我參與這件事情的最大收穫。」

盧廣仲與蔡振南對罵、原著楊富閔入鏡、人形蟲身……等經典段落,屢創高人氣。盧廣仲與蔡振南對罵、原著楊富閔入鏡、人形蟲身……等經典段落,屢創高人氣。盧廣仲與蔡振南對罵、原著楊富閔入鏡、人形蟲身……等經典段落,屢創高人氣。盧廣仲與蔡振南對罵、原著楊富閔入鏡、人形蟲身……等經典段落,屢創高人氣。

整體包裝,創造類型劇風潮

《花甲男孩轉大人》是鄉土劇,卻沒有傳統八點檔灑狗血的濫情橋段,戲劇裡,不論是父執輩的哀樂中年,或者晚輩對於家人既親近又疏離的複雜情感,一個個小人物各自在自己的命運軌道裡奮力浮沉,寫實的人生處境與情感,往往讓觀眾輕易投射到自己的生命經驗,牽引出深刻的感動。劇中涵蓋的隔代教養、外勞外配、城鄉差距、生離死別等議題,也忠誠記錄下了屬於這個時代的風景。

瞿友寧借用卡夫卡小說《蛻變》的典故,以兩隻人形大蟲作為開場,或者劇中穿插的飛天的繁星五號校車、以死者化身太空人象徵下一段生命旅程等,這些被他戲稱為「詐騙」的魔幻敘事手法,創造出有別於傳統鄉土劇的美感經驗,並且策略性全劇只運用吉他作為配樂,沖淡了整齣人間悲喜劇的沉重感。瞿友寧指出,這種本土素材複合現代手法的表現方式,在多年前的《父後七日》中同樣使用過,以喪葬主題結合迷離、帶有異國情調的音樂,展現出鄉土劇的另種樣貌。

負責植劇場行銷的結果娛樂營運長蔡妃喬說,由於植劇場每一檔戲類型差異很大,因此行銷上沒有既定模式可循。《花甲男孩轉大人》結合了鄉土劇與文學改編兩大特性,由於題材特殊,在去年11月開鏡,便開始釋出曝光訊息,再輔以大量片花、番外短片、直播、影迷互動,炒熱人氣。加上前期的愛情劇《荼靡》、推理劇《天黑請閉眼》等作品累積下來的口碑,讓許多早已放棄觀賞台劇的觀眾,有了別開生面的認識,繼而產生興趣。

瞿友寧說,事實上,早在植劇場以前,台灣不乏類型劇的存在,例如由陶晶瑩、范植偉等強棒卡司演出的刑偵劇《偵探物語》,或者較近年的《痞子英雄》,都只是曇花一現,最後仍落得無聲無息,植劇場可以形成一個具識別性的包裝,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像植劇場的戲應該要多一點,讓產業變得很活潑。」他說。

瞿友寧說:「植劇場的意義,在於對整個大環境的試探與對話。」尤其《花甲男孩轉大人》的旋風,更為這群影視工作者打了一劑強心針,年輕新人的潛力、台灣類型劇的可能性,以及台劇產業的希望與機會,都在這一波話題熱潮中,不證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