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海內外無縫接軌──胡志明台灣學校
2017-10-05

清晨七點多,校長潘道仁在校門口迎接從各地來上學的學生。

清晨七點多,校長潘道仁在校門口迎接從各地來上學的學生。

 

隨著台商南向東南亞投資日增,海外台商子弟的教育需求也日益殷切。在外交部、經濟部、僑委會等部會多方努力下,越南台灣學校1997年在胡志明市正式創立,成為繼馬來西亞檳城、吉隆坡、印尼雅加達、泗水之後,第五所海外台灣學校。
創校18年來,隨著台商人數增加,學生年級與人數也不斷向上攀升,胡志明市台灣學校已發展成包含幼兒園、小學部、國中部、高中部;學生總數近千人的龐大規模。然因越南國土狹長,位處南越的台灣學校仍難以兼顧北越的台商子弟。
台商南向拚經濟,為的是滋養下一代;但攸關下一代能力培養、文化認同的教育,卻又經常是海外台商遭遇的難題。且從胡志明市台灣學校的發展與困境,一探海外辦學的甘苦。

 

週日午後,河內的非凡教育中心正在舉辦每個月一次的「飛飛熊故事館」活動。來自台灣的黃凱建、蔡佩珍夫妻,不辭辛勞帶著一雙6歲、2歲的兒女全程參與。七、八位台灣、厄瓜多、印度等不同國籍、年齡大小不一的孩子,席地而坐,專心地聽著非凡教育中心老師陳惠芳唱作俱佳地用中文講故事。

北越的教育難題

小學部低年級正在進行唐詩接龍比賽,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小學部低年級正在進行唐詩接龍比賽,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四十多歲的黃凱建在河內新加坡航空服務,妻子蔡佩珍則帶著孩子來去台越兩地間。半年前,他們在網路上找到台灣老師陳惠芳、張瑜倫開設的非凡教育中心,開始每個月固定帶孩子來聽故事,希望他們在異地他鄉也能打下一點中文基礎。

不過,6歲的老大黃宇廷即將進入小學就讀,夫妻兩人於是面臨抉擇:是該留在河內、每學期花費幾十萬台幣就讀國際學校?或者分隔兩地,帶孩子到南越念學費相對低廉(約台幣5萬元)的台灣學校?抑或乾脆回台灣受教育?

黃家的兩難,也是許多北越台商的兩難。

越南北寧台灣商會會長林忠宗指出,北寧台商會只有70位會員,卻分散於670公里、10個省分中,過去因而疏於聯繫,但自前年發生「513暴動」後,為加強台商彼此的溝通聯繫,特別成立了「越南北北越群組」,隨時可以互通消息。

根據林忠宗調查北越來自台灣的專業經理人背景,目前只有兩位在越南娶妻生子,多數人的妻兒都留在台灣。而北寧規模最大的台灣企業──鴻海集團,以大陸籍幹部居多,並沒有辦學需求。「唯一有可能為幹部辦學校的,是正在合進省建廠的台塑企業」,林忠宗指出,台塑計畫興建4個廠,預計4年後開始營運,屆時將有數萬名台籍幹部進駐北越。

只是,儘管台塑真的辦學校,嘉惠的也只是自己企業的台籍幹部,其餘散落各省、其他企業的台幹,或台僑子弟,依舊求學無門。

胡志明市台灣學校

相較於北越台商的教育困境,南越台商幸福許多。

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梁光中指出,越南共有四千多家、五萬多位台商,九成以上在南越,這麼多台灣人在此落腳,娶妻生子,教育需求隨之接踵而來,越南唯一的台灣學校自然設在南越胡志明市。

既是台灣學校,校長、教師、教材當然都來自台灣。

校長潘道仁表示,台灣學校隸屬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轄下,以「官辦民營」的模式經營。

從第一屆66位學生開始,台灣學校一路成長茁壯,目前從3歲到18歲、幼稚園到高中,學生人數已達九百八十幾位。「近年很多大陸東莞台商轉進越南」,潘道仁指出,胡志明市台灣學校是5所海外學校中唯一學生人數仍繼續成長的。

台灣學校的學生以台籍學生為主。「當年學校成立的目的,為的是照顧台商子弟,因此,學校規定不能招收越南籍學生。」潘道仁指出,目前學校台籍學生比例為82.2%,其餘不到兩成則是越南以外的國際學生,包括美國、韓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馬來西亞……。

小小聯合國

幼兒園裡一百多位學童有9種不同國籍,宛如小小聯合國。幼兒園裡一百多位學童有9種不同國籍,宛如小小聯合國。

胡志明市台灣學校座落在第七郡的富美興社區,學校左側是日本學校、右側是韓國學校、轉個彎是加拿大學校與國際學校。地理環境有如身處「聯合國」。

事實上,台灣學校內部也是一個小小聯合國。其多元、複雜程度在幼兒園最為顯著。

幼兒園園長陳秀玲指出,幼稚園目前有5個班級,132位學童,採用台灣信誼基金會的兒童教材,老師也是台灣聘請的合格教師,就連提供給孩童的餐點都是道地台灣料理。「全都是台灣原裝進口的,只是地點在胡志明市而已。」

不過,幼兒園學生的組成卻有9個不同國籍,老師除了中文之外,必須得學幾句韓文、日文和越南語。「這幾年,韓生有增加的趨勢」,陳秀玲表示,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念到小學、中學,目的也是去台灣念大學。她回顧過去3年,12年級的畢業生裡,每年最少有3名韓籍畢業生。

而即便是台灣籍的孩子,也多半不會說中文。陳秀玲以小班為例指出,一個班22位孩童,只有三、四位中文能講得通,其餘都講越文、中文不通。「因為越南媽媽的比例高達61.8%」,陳秀玲說,因此每個班級兩名老師中,導師是由台灣聘來的,教師則是本地中文系畢業、會雙語的老師。

海內外無縫接軌

台灣學校學生來自四面八方,複雜的校車路線,十分壯觀。

西寧、平陽……,車程最遠將近兩小時。而為了讓遠道而來的孩子可以提早趕車回家,學校取消午休時間,午餐15分鐘匆匆吃完,就得緊接著上課。

陳秀玲說,這些台商子弟之所以要辛苦千里迢迢來上台灣學校,目的無非是日後能與台灣的教育銜接。

台灣學校家長會會長王雅芳,來越南經商8年,兒子目前就讀小學5年級。她表示,當初選擇讓兒子念台灣學校,目的在於將來考僑考、回台灣念大學,可順利與台灣教育「無縫接軌」。

雖然身處異鄉,孩子接受的卻是原汁原味的台灣教育。雖然身處異鄉,孩子接受的卻是原汁原味的台灣教育。

「台灣學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潘道仁表示,該校學生高中畢業後,9成選擇回台灣念大學。因為有僑生、外交子弟等優惠措施。許多企業第二代、第三代在台灣念完大學後,又回越南承接事業。因此,「銜接」是學校最大的任務,換言之,華語教育的品質相當重要。

為了挽救學生逐漸下滑的國學能力,台灣學校在小學部與中學部在早自習時間推動讀經教學,《三字經》、《弟子規》、《唐詩》、《宋詞》……都在背誦學習之列。

此外,學校還要肩負華語文教育推廣重任。

台灣學校每週六提供其他學校及當地越南人華語文學習課程。教務主任詹紹威指出,「週六華語文推廣班」已開辦14年,包括中文兒童班、中文進階班、國際兒童華文班、國際人士華文班等,目前已累積到第27學程,每年報名就讀人數將近500人之多,是5所海外學校之冠。

困境中展望未來

對越南的台商來說,台灣學校不僅扮演教育傳承的重要角色,每年國慶升旗典禮與國慶晚會,更是一年一度重要的盛會。只是,隨著時代與環境的改變,台灣學校有許多困境待突破。

例如,因為進修不易、誘因不高,導致教師流動率高,學校師資不穩定;租用的學校所在地,地層以每年3公分的速度下陷,必須年年整修;校舍嚴重不足,難以滿足遠地學生的需求。

此外,教材與課外讀物取得不易,也是學校的困擾之一。像這學期因為南海爭議問題,社會課本未能通過越南官方審核,導致學生沒有社會課本可用的窘境。

天無絕人之路;窮則變,變則通。沒有社會課本的學生,依然可以高高興興地上社會課。

記者到學校參訪的這一天,配合社會科教學內容,五年級學生正在走廊上舉辦「異國美食嘉年華」。媽媽們親手做了各式豐盛佳餚共享,其中當然少不了越南美食春捲與河粉。胡志明市台灣學校不僅在海外扮演銜接的橋梁,也做了最佳的融合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