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屏東新住民社區參與 多元族群的培力與社造
2017-12-14

泰國盛產水果,新住民展示故鄉常見的龍宮果、榴槤、星醋栗等熱帶水果;另有以香蘭葉編織的花束,泰國人常以此供佛。

泰國盛產水果,新住民展示故鄉常見的龍宮果、榴槤、星醋栗等熱帶水果;另有以香蘭葉編織的花束,泰國人常以此供佛。

 

根據行政院移民署統計,全台目前約有54萬的新住民,其中有2萬人在屏東,為服務這支新族群,自2003年起,屏東縣政府率先在屏東市、潮州、東港、恆春4處成立新住民服務中心,協助新住民儘速融入台灣生活。

從早年以提供中文與台語學習、協助機車考照、廚師證照,或者提供家庭糾紛時的通譯服務等基礎服務為主,我們就能想像得到,新住民從遙遠的故鄉來到新居地,必然會經歷過一段或長或短的適應期。

從陌生到一點一滴建立起對新家園的認同,如今他們更跨出家庭,走入社區,除了展現對於自己出身的自信,還要成為多元文化的最大推手。

 

新住民教導以香蘭葉、椰子葉等植物編織成童玩、器物,增進文化交流。新住民教導以香蘭葉、椰子葉等植物編織成童玩、器物,增進文化交流。

時逢雙十假期的中午,人潮熙攘的屏東火車站,10個左右的攤位在車站大廳錯落陳列,攤位上擺放著大量的異國食物、文物、童玩等物件,有不少返鄉遊客或休假的移工上前佇足攀談。新住民熱情且流利地講解其中蘊藏的故事,這是面對面的文化交流,也是過去一年「新住民社造培力及文化推廣計畫」的成果展示。

自己的故事自己說

新住民已然成為台灣族群中不可忽視的一支,但大眾對他們仍感覺既熟悉又陌生。「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簡稱「好好協會」)主任蔡順柔表示,協會經常為新住民發聲,但若總是藉他人轉述東南亞文化,無疑像隔靴搔癢。

因此,秉持「自己的故事自己說」的想法,在許多公開場合,她往往特意創造新住民上台演講的機會,由簡短的5分鐘、10分鐘,到完整的3小時,不僅介紹家鄉,也傳達個人的想法。至於2016年由屏東縣政府推動,文化處與好好協會共同籌劃的「新住民社造培力及文化推廣計畫」,更是針對新住民完整的培力過程。

來自馬來西亞的黃淑玉帶來印度人體彩繪(Henna)體驗,「馬來西亞有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共三大族群。」她說。來自馬來西亞的黃淑玉帶來印度人體彩繪(Henna)體驗,「馬來西亞有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共三大族群。」她說。

計畫動員數十位新住民,依照他們過去在生活適應班、通譯人才班、多元文化種子班等媒介結識的人際網絡,進而組成團隊。從去年9月開始撰寫計畫、編列預算,去年11月向屏東縣政府提案、徵選,今年3月開始執行計畫,協會邀請有社造經驗的老師開課,包含好好協會理事長周芬姿、女性運動工作者郭明旭、表演藝術工作者孫華瑛等人,從相關知識到肢體、演說技巧,給予完整的訓練。

最後,團隊進入教師研習、性別講座、社區關懷據點等場合,共舉辦67場講座,從新住民各自的身世脈絡出發,尋找與台灣文化共通或者互補的地方,主要包括多元文化介紹、手工藝DIY、美食教學等,每一組團隊都像一股新風,激起了文化交流的活力。

我們所不知道的東南亞

香蘭葉、香茅、蝶豆花等,都已是台灣的常見食材,只是傳統上運用方式仍相當侷限。以具有芋頭香氣,也是天然的綠色染料為例,來自泰國的王榮芬說:「舉辦講座時,不少長輩都反應,這些食材家裡的新住民都會種植,但他們卻不知道該怎麼運用。」她教長輩把香蘭葉運用在千層糕、珍多冰、椰子球、蛋糕等甜品上,「很香,也很妙用。」至於來自越南的馮金蓮則說:「香蘭葉打碎後過濾,可以加在糯米飯中,或者加入豆漿裡煮滾,多添一種香氣。」不同的料理方法,擴充了台灣人對於這些食材的想像。

新住民不只來自東南亞。圖中為來自內蒙古的藝術家林峰,正在進行燒畫創作。新住民不只來自東南亞。圖中為來自內蒙古的藝術家林峰,正在進行燒畫創作。

巧手慧心的馬月娥與舒詠珍,都來自千島之國印尼。家就在恆春的馬月娥,在通往恆春的主要交通幹道上,一棵棵椰子聳立,彷彿為她召喚來了故鄉的想像。她進到社區,教長輩把椰子葉編織成斗笠、扇子、籃子等生活器物,既輕透又環保,且順應風土民情,也展現了印尼文化的能量;舒詠珍也展示了印尼傳統以椰子葉包的粽子(Ketupat),以及椰子葉編織成的童玩。「台灣的粽子是餡在米裡,印尼的粽子是餡在外面哦!」馬月娥笑嘻嘻地補充,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儼然就像台灣與印尼文化一樣。

從邊緣到主力

屏東是農業大縣,民風保守,作為全國第一個投入新住民社造的地方,更是別具意義。事實上,由於多數新住民才剛嫁到台灣,便得一舉負擔起家中生計,加上往往還有親子教養、銀髮照護的壓力,造成多數夫家並不支持新住民對外接觸,而一般人則缺乏與新住民互動的經驗,常不自覺的夾帶歧視心態,造成族群間的隔閡。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藝文推廣科科員李佳玲便說:「我們希望藉由計畫導正社區居民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

馬月娥以恆春當地的椰子樹編織成印尼傳統斗笠,意味著新住民已在新家園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馬月娥以恆春當地的椰子樹編織成印尼傳統斗笠,意味著新住民已在新家園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

「新住民社造培力及文化推廣計畫」的推動,不僅創造出雙方溝通的平台,也鼓勵這些在台灣居住超過十年、二十年的新住民,投入參與公共事務。李佳玲說:「社造就是『造人』的工作,人的參與很重要,新住民已經成為社區中的一份子,當然也需要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而對於始終陪在新住民身邊,一步一腳印地走過的蔡順柔來說,還看到更遠的願景,她說:「政府即將推動母語進入課綱,今年有部分重點學校開始實行,預計2019年開始全面推動,屆時這些擁有教學經驗的新住民,都可以是一線尖兵。」跨出家門,並不意味著離開,反而是與在地發生更深的連結,歷經十年、二十年的奮鬥與深根,新住民在台灣,已然成為不可或缺的文化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