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有「修」無類 紙質文物修裱專家 — 吳哲叡
2018-03-26

天性爽朗的吳哲叡,遺傳自爺爺八面玲瓏的性格。

天性爽朗的吳哲叡,遺傳自爺爺八面玲瓏的性格。

「蠹魚是吃書的,你書要夠多就會來吃,書多了以後,我不是主人,我要侍奉這些書,每天看每天整理,所以我是蠹樓僕人。」吳哲叡認為,光有修復的技術還不夠,必須不斷地閱讀與研究來延伸學習,並透過團隊無私的分享,讓創意加成,將技術傳承下去。
 

走進大師的工作室,牆上有他獨創的永久春聯,「這永遠不會壞,後面是油畫布,油畫布上面刷壓克力顏料……」吳哲叡興奮地介紹他的創作。環顧四周,有字畫、有手作的復刻手卷,甚至是拓片,可見他涉獵之廣,已超過一般裱褙師傅的興趣範圍。現任台北市文獻會顧問的他,是怎麼樣的機緣,讓他一頭栽進裱褙與修復的世界,這要從他小時候說起。

 

衣魚、菸甲蟲、節蠹蟲、書蝨……等,修復紙張前,要先知曉各種紙質害蟲的類型與屬性。
衣魚、菸甲蟲、節蠹蟲、書蝨……等,修復紙張前,要先知曉各種紙質害蟲的類型與屬性。

耳濡目染下的身教

鮮少人知道,吳哲叡的爺爺是台灣早期歌仔冊的知名作家梁松林,梁氏是台北萬華人,編寫歌仔冊數量為全台之冠,最著名的是1936 年前後,由台北周協隆書局連續發行的《三伯英臺歌集》(共55 本,各本另編歌名)。因為他是入贅,所以生的第一胎要跟太太姓吳,也就是吳哲叡的父親,全盛時期在萬華西園路一帶,至少有20間房子。

但擁有一個才氣縱橫的爺爺對他們家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因為梁松林後來沉迷於賭博與抽鴉片,敗光了家產,晚年窮困潦倒。因此,吳哲叡的父親從小就告誡他:「你看看你爺爺,賺了那麼多錢,到後來也是沒有。你是我的小孩,我選擇不貪污,那你們就窮一點,跟著我這樣過。」

服務於中央魚市場的吳爸爸,每天清晨1時就要去上班,到10點多回家休息,一有空就看書、寫字,他常跟吳哲叡說:「做你喜歡做的事,做到鞠躬盡瘁,全力以赴後還沒有成功,那就認了。」當時吳媽媽在家幫人訂做女裝,他從旁看著媽媽幫人打版、縫紉,訂做衣服。從小功課不好的他,在當時萬華龍蛇混雜的生長環境,如果說沒有學壞,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父親的正直與勤勉,而他的好手藝,則是傳承自媽媽的一雙巧手。

 

自許蠹樓僕人的吳哲叡,其涉獵之廣,已超過一般裱褙師傅的興趣範圍。
自許蠹樓僕人的吳哲叡,其涉獵之廣,已超過一般裱褙師傅的興趣範圍。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吳哲叡進入格致中學就讀後,上課以外的時間,就跟著在復興美工念書的好友,一起製作當天的作業。當天老師上什麼,朋友就會回來跟他分享,而且常常是做到半夜2~3點才結束。吳哲叡笑說他朋友在學校術科成績非常優秀,一半要歸功於他的協助。但是對他來說,這段期間的學習,奠定了他日後對於調色與色彩運用的基礎。

畢業後,喜愛文具的他,去文具行幫忙送貨,直到入伍當兵為止。沒想到一退伍,文具經銷的老闆叫他回去上班,但這次不是送貨,而是請他當業務。原來吳哲叡在送貨時,不只是貨送到簽了就走,還會主動跟店家聊天,觀察是否還缺什麼,有時還會寫訂單回來。這讓老闆很訝異,因為從來沒有送貨員還寫訂單回來的。吳爸爸跟他說:「你天生就是做業務的,這是遺傳到爺爺八面玲瓏的個性,所以才有辦法打下一片天。」

做了文具業務2年後,發現自己還是比較喜歡做衣服。一開始不知該如何做起,就先從賣服裝雜誌開始。用賣服裝雜誌給服飾店的機會,趁機摸熟了各店家的特色。最後選擇了三重一家專門做外銷的服飾公司,擔任裁剪的工作,學到了許多布料的知識。之後又陸續進修打版與設計,甚至與朋友合夥開了成衣廠,直到要增資時,因為沒錢投資,而被迫離開。

學習裁剪、打板、設計的這些年,除了上班外,吳哲叡一有閒暇,就去進修相關知識與技巧。現在回想起來,這種勤學的個性,實是受到父親的影響,「我爸爸一直給我講一個觀念,你學東西不能只學一樣,你最好是一整個環節都要會。」之後又陸陸續續做了洗皮衣、訂做飯店客戶襯衫等工作,在這時終於迎來了他人生當中的第一個轉機。

 

加入黃蘗的糨糊,所用原料需為天然,才能用於修復。
加入黃蘗的糨糊,所用原料需為天然,才能用於修復。

因緣際會下的邂逅

吳哲叡在幫外國人訂做襯衫時,常需要繡英文名,而當時會繡的人不多,於是他到台北市職訓局去學電繡,「我們不是只有繡英文,還有繡花鳥、山水,繡完後很皺,就需要裱褙。」沒想到當他一接觸到裱褙,竟發覺怎麼那麼好玩。加上吳爸爸長年在寫書法,一個寫得很快樂,另一個則是裱褙得很快樂。學完以後,就想說自己開業。但問題來了,在實際接觸客戶各式各樣的裱褙需求後,發現這行真沒那麼簡單,於是就開始他的拜師之路。

吳哲叡印象中,有一次為了要學一種叫「冊頁」的裱褙技巧,交了2萬元請老師指導。因為之前他在書上已看過冊頁裱褙的整個過程,第一天上課就問了4個問題,可是那老師沒有一個回答得出來,「他說你愛學不學,我說好,你講這樣子,我一輩子會記得你。」吳哲叡當機立斷說那2萬元他也不拿回來了,因為人可失去金錢,但時間是什麼都換不來的。在台灣社會裡,很多師傅不敢教,他會擔心教了後,你要出去自立門戶,就會跟他打對台,所以要不是不教,不然就是亂教,那怎麼辦呢?

山不轉路轉,既然無法直接從師傅那學到裱褙技巧,他就去賣裱褙材料,並選了當時最大的和泰裱褙材料公司,應徵當業務。也是那麼湊巧,那家公司的老闆因為癌症末期,找了他的乾女兒回來當會計做帳,並準備結束營業。

「我說我好不容易找到你們,你們再收掉,台灣就沒有幾家了。」那會計回他說老闆已過世,沒有人可跑業務。吳哲叡就自告奮勇,接下這已經營二十多年的業務重擔,再成功說服老闆的乾女兒向乾媽頂下這家公司。因為乾媽對於先生所留下的不動產不知該怎麼處理,既然自己乾女兒要承接,自然樂見其成。

此後,吳哲叡在送貨之餘,也一邊在觀摩店家的技法,「因為我有學過,我知道這個人手法好不好,他做到一半不能停啊,那我就可以看。」有時也會幫忙拉個紙、擦擦桌子。因為是各個裱褙店的上游廠商,又跟各家老闆成為好朋友,時常在一個店家就待上許久,而忘了送貨。

一整天送貨兼觀摩結束後,就趕緊回家嘗試今天見識到的技巧。練習時發現問題,下一次就找個藉口,就算對方沒訂貨也要過去。就這樣不斷地觀摩與學習,吳哲叡後來的三十幾個師傅都是沒有在拜師的,「這些師傅也都跟我很熟,他說原來你一直在那邊,就是在學東西。」吳哲叡笑說。而因緣際會下邂逅的不只是遇上裱褙這件事,當初老闆的乾女兒,最終也成為了他的太太。

 

吳哲叡親手仿製出中國古代的「龍鱗裝」,舒展時,各頁疊積如鱗狀。
吳哲叡親手仿製出中國古代的「龍鱗裝」,舒展時,各頁疊積如鱗狀。

人生第二個轉捩點

機會總是會留給準備好的人,吳哲叡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二個轉捩點。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每年歲末時都會舉辦一個傳統回顧展,有做風箏的,也有賣糖葫蘆的,而他就在現場做一些裱褙的推廣教學。

剛好有一位母親帶著女兒前來逛展,因為接近收攤的時間,其他攤位都已收得差不多了,「她說別家都收了沒得看,有點可惜,我說沒關係,妹妹喜歡,重新收完的東西又拿出來,開始裱畫給她們看。」也由於這個機緣,讓他與時任台大圖書館特藏組組長洪淑芬互換名片,才有後來歷時8年,與其他7位夥伴一同修復完成的《淡新檔案》歷史文獻。而《淡新檔案》的修復,讓這橫跨清乾隆41年(1776)至光緒21年(1895)之淡水廳、台北府城,以及新竹縣的行政司法檔案,共約1萬9000件,得以恢復往昔風貌。

緊接著,日本帝國大學線裝書的挑戰隨之而來,也在台大圖書館的引薦下,跟國家圖書館裡的師傅學習線裝書的修復技法。從字畫跨到檔案,再到書籍的修復,目前國內能精通這三樣的師傅寥寥可數,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我的工作是一天18個小時,到現在還是一樣。我在台大上班的時候,白天上班,人家叫的貨,我太太整理好,晚上我們就車開著,連同小孩,一起去送貨,我們就這樣過了7~8年。」

 

在吳哲叡的團隊裡絕不藏私,唯有 如此,大家才能貢獻所長,讓創意 延續,圖(左)為正接受指導的越南籍學生裴進福。
在吳哲叡的團隊裡絕不藏私,唯有 如此,大家才能貢獻所長,讓創意 延續,圖(左)為正接受指導的越南籍學生裴進福。

不斷地創新與傳承

紙張放久了會老化,老化就變色,要找原紙找不到,就要用新的去染。「有花椒、黃蘗、紅茶與墨,像這個是4種顏料去混的,這張又不一樣了。」吳哲叡翻出他所研發的各種彩紙,可當修復時的工具,也可當藝術家揮毫時的特殊用紙。有一款取名叫「夏風」的紙,是在一次偶然機會下發掘出來的,當時房子淹水,清完水後發現有些立在地上的紙,因著水線呈現出獨特的紋路,很漂亮。後來根據水的量和紙的鬆緊度,在不斷地研發改良下,才產生出這紋路特殊的紙張。

「我在學裱褙的路上,走了很多冤枉路,也遇到很多不好的老師。」吳哲叡教徒弟的理念很特別,在他的團隊裡絕不會藏私,因為唯有這樣,大家才能貢獻出自己所研發出的成果,也才會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與動力,而他的責任就在於引導出每位學員的獨特性與潛能。

目前正跟著他學習的越南籍學生裴進福,在越南漢喃古籍研究中心時,就已在做古籍的蒐集跟整理。後來來到台灣就讀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碩士班,暑假時參加由國家圖書館舉辦的圖書修復研習,就在那裡接觸到吳哲叡老師,他說:「我覺得越南那邊很需要這種修復技術,老師的個性很幽默,而且不單會做,還很會教。前一陣子,老師還去馬來西亞、越南傳授古籍修復的知識。」

另一位畢業自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所的周維修,本身就對修復文物感興趣,她覺得吳哲叡老師人非常親切,有問題請教一定會說,不會藏私,她說:「我來之前就查過蠻多相關資訊,做的東西跟我想的沒有落差很大,確實是我想要追求的。」

吳哲叡認為修復古物有一定的歷史責任,有人拿家裡單傳的南管手抄樂譜前來修復,他說可不收錢,但希望能掃描成影像檔,給台北市文獻會收藏。因為這三百多年的曲譜,很多已失傳,經修復後,這樂曲可能又有機會重新演奏出來。未來,吳哲叡希望能夠修復出土的紙本文物,是否能有這樣的機緣很難說,因為他一路走來的歷程,又何嘗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驚喜與邂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