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跨國共創歡愉舞步 驫舞劇場──陳武康、蘇威嘉
2018-04-12

驫舞劇場提供

驫舞劇場提供

 

驫,音同飆,意指眾馬奔騰。2004年陳武康、蘇威嘉及朋友們成立舞團,取名「驫舞劇場」。貼切地形容年輕舞者們的豐沛創作力在此激盪、揮灑,為台灣的舞蹈藝術注入一股渾厚的生命力。十多年來不斷嘗試各種創作語彙與跨文化合作,驫舞劇場與美國、法國、香港、以色列等各國藝文人才共同端出許多精彩作品。

當年二十多歲的大男孩們,如今積累了更多人生經歷而變得成熟,除了向外探索創作的可能性,內心也對肢體表達與傳統文化的追尋有了更深的渴望。今年5月,驫舞劇場與泰國當代編舞家皮歇‧克朗淳合作演出《半身相》,彼此以文化提問,用肢體作答,帶來一場探究傳統的藝術饗宴。

 

陳武康(左)、蘇威嘉(右)及其他好友共同成立驫舞劇場,熱情洋溢的創作動能,為台灣當代舞蹈帶來源源不絕的生命力。(林格立攝)陳武康(左)、蘇威嘉(右)及其他好友共同成立驫舞劇場,熱情洋溢的創作動能,為台灣當代舞蹈帶來源源不絕的生命力。(林格立攝)

「甚麼是台灣的身體?」這是驫舞劇場藝術總監陳武康的疑問,也是許多藝術工作者心中的大哉問。台灣的民主與自由,讓我們能包容多元文化,但同時卻也模糊了傳統文化的樣貌,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人、新住民等,每個族群都自有特色,沒有一方能被定調代表台灣。這問題就像是個無解謎,但卻引發更多思考,而陳武康在追尋的過程,因緣結識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使他長久以來對自身文化脈絡的困惑,得以有了爬梳的契機。

台泰共譯身體的傳統

2016年來自泰國的當代編舞家皮歇‧克朗淳獲邀來台舉辦文化講座,會後經友人介紹,來到驫舞劇場拜訪。學習泰國傳統舞蹈箜舞的皮歇‧克朗淳,散發著平靜祥和的氣質,吸引了陳武康。

兩人在交談中發現彼此的相似:陳武康12歲學習芭蕾,23歲進入紐約的舞團,將國外自由的風氣帶回台灣,與好友們創辦驫舞劇場,不斷創作,開發當代舞蹈的更多可能;來自泰國的皮歇‧克朗淳,16歲向泰國箜舞大師學習傳統舞蹈,後來前往美國深造,將傳統舞的基礎化為養分,融入現代舞的詮釋,並成立泰國第一個當代舞團,其開創的舞蹈新局,深受國際肯定。

學習西方芭蕾的陳武康,他笑說,曾跳舞跳到一度以為自己是金髮的外國人,傳統對他而言是模糊的。而皮歇‧克朗淳深厚的文化根基,讓陳武康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對於「傳統」的解答。甚麼文化能代表自己?或著該擁抱甚麼樣的傳統文化?

於是陳武康邀請皮歇‧克朗淳共同執行「身體的傳統」計畫。去探究在不同的歷史脈絡下的舞蹈是如何形成,這對肢體的影響又是如何?兩人在梳理歷史的過程中,陳武康發現,如果先接受自己的歷史背景,再將台灣文化想像成士林夜市的美食「大餅包小餅」,一口咬下,有軟有脆、有甜有鹹,彼此同時存在卻不衝突,也許就不需要劃分的如此絕對。這段心境的轉折,也將在由陳武康與皮歇‧克朗淳共同創作及演出的作品《半身相》中呈現。

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

羅摩衍那的史詩之旅

與皮歇‧克朗淳的合作,激起了陳武康對東南亞舞蹈的興趣,已有數百年歷史的箜舞,究竟從何而來?由誰傳授?進而延伸出「打開羅摩衍那的身體史詩」三年計畫。2017年由皮歇‧克朗淳領路,陳武康走訪了印尼、緬甸、泰國、柬埔寨,拜訪這些國家傳統舞的大師,展開一場東南亞傳統舞蹈的溯源之旅。

箜舞是泰國的宮廷舞,深受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影響,與佛教關係密切,神聖而又莊嚴,就連傳承也是謹慎而隆重。箜舞裡每位大師都有自己的特殊舞步,必須由大師選擇適合的人選,並經由國王認可,才能傳承。且傳承時僅有三次機會,第一次由大師跳,第二次大師帶著跳,第三次被傳承者跳。三次結束後,不論學成與否,即完成傳承。

驫舞劇場與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左),透過工作坊交流,共同尋找身體的傳統。驫舞劇場與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左),透過工作坊交流,共同尋找身體的傳統。

除了震懾於大師在傳統舞蹈上多年的努力,陳武康也驚覺許多東南亞的傳統舞蹈正在消失中。今年底他將逐一上門拜師,陳武康會如何將東南亞傳統舞蹈的養分融入他的創作裡,著實令人期待。

跨國文化養分

驫舞劇場的豐富多元,在創團初期就可見端倪。

2005年驫舞劇場的創團首演作品《M_Dans》裡,就有兩首來自外國編舞家的作品。創團當時陳武康維持一半時間在紐約、一半時間在台灣的工作型態。他向紐約的舞團老師邀請作品,器重陳武康的編舞家Eliot Feld便將原本為舞蹈家巴瑞辛尼可夫編寫的作品,為陳武康量身改編,並讓他帶回台灣演出;而另一位編舞家Igal Perry則來台兩周,特地為驫舞劇場創作一支舞。

驫舞劇場以實驗基地出發,致力探索肢體創作的各種可能。驫舞劇場以實驗基地出發,致力探索肢體創作的各種可能。

在還沒有網路售票的年代,驫舞劇場的創團演出,憑著口耳相傳,門票很快就銷售一空,讓他們成功地打響第一炮。

接下來2007年的作品《速度》,是由舞團成員自行挑選喜愛音樂所作的集體創作。成員們既編舞也要演出,以各自的創作互相激盪。透過騎單車、射飛鏢等遊戲,呈現每個人對速度的不同想像,有一群人作出打擊棒球動作的熱鬧,也有獨舞的沉靜。題材有趣且充滿想像力,驫舞劇場的創作潛力讓他們一舉拿下第六屆台新藝術獎的年度表演藝術獎的肯定。

《速度》集結了大家最愛的音樂後,接下來的音樂該怎麼辦呢?不願重複也不斷尋求更多嘗試的驫舞劇場找來法國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促成了與聽覺藝術的合作。

驫舞劇場團長蘇威嘉表示,澎葉生開啟了他對聽覺的認識,讓聽覺進化,創作時比較不會被音樂的情感給帶著走。以往觀眾容易受配樂影響觀舞情緒,例如原本跳的不怎麼樣的舞,卻因為搭配了煽情的音樂,而牽引了觀眾情緒,誤以為這是場好的演出。雖然音樂與舞步是相互搭配,但有時更希望觀眾看到動作的本質,「動作本身要有自己的七情六慾,有自己的質地存在。」蘇威嘉解釋,和澎葉生的合作讓他更聚焦於肢體的詮釋,創作時更在意舞蹈能有自己說話的能力。

陳武康(左)、蘇威嘉(右)兩人相識20多年,與香港導演林奕華合作的《兩男關係》以舞蹈詮釋彼此深厚的友誼,獲得各界好評。陳武康(左)、蘇威嘉(右)兩人相識20多年,與香港導演林奕華合作的《兩男關係》以舞蹈詮釋彼此深厚的友誼,獲得各界好評。

回到創作的本初

身形渾圓的蘇威嘉,一般很難將他與芭蕾舞者連結,也曾經讓他在芭蕾舞的路上受挫,但在驫舞劇場成立後,他透過創作,找到舞蹈的另一種可能。就像他在2013年開始推出的《自由步》系列,他已經不那麼在乎觀眾懂不懂,他說自己是創作時的第一個觀眾,他必須在自己的作品裡看到感動,才能呈現給大眾。

對於鮮少欣賞舞蹈表演的觀眾來說,舞蹈總是有著看不懂的障礙。蘇威嘉表示,台灣人進劇場往往都是在尋求理解,而忽略了感受,但其實大家都可以感受,只是沒有勇氣去相信自己看到的。他也常在演後座談時跟觀眾分享:「你不是進來念書,而是來寫書的。」鼓勵大家要勇敢表達觀舞的感受,就算不喜歡也是一種感覺,然後進而去思考為什麼不喜歡,絕對不是「看不懂」三個字來帶過。

驫舞劇場與以色列舞蹈家唐尚文(Shai Tamir)合作多年,共同演繹許多精彩作品。驫舞劇場與以色列舞蹈家唐尚文(Shai Tamir)合作多年,共同演繹許多精彩作品。

蘇威嘉表示,舞蹈本來就很抽象,以《半身相》為例,陳武康與皮歇‧克朗淳都有著紮實的舞蹈基礎與豐富的表演經驗。他鼓勵即便是覺得抽象看不懂,也能單純欣賞兩位舞者的精湛演出。不同國家的舞蹈,對於肢體的運用也有不同,「皮歇對手的運作之精緻,就像作工精細的雕塑動了起來。」蘇威嘉說,看著兩人的表演,常會看到嘴巴開開、忘記呼吸而屏息。

陳武康也分享,同一支舞,每位觀眾都有各自的解讀,表演者可以加入自己的角度,編舞者也能有自己的想法,讓一個肢體的詮釋,充滿無限可能。「藝術最珍貴的是有千百種答案,在於自己的想法,這樣才是多元的。」蘇威嘉說。

蓋一座創作舞台

驫舞劇場自2004年創團以來,始終以多元的創作風格見長。創團的成員陳武康、蘇威嘉、周書毅、楊育鳴、簡華葆,當年二十多歲的他們充滿創作動能,年輕有熱情,即使身旁的師長都勸說創團必須背負沉重壓力,會很辛苦,但他們仍毅然籌立。

神情、樣貌、背景都有些相似的陳武康(左)與皮歇‧克朗淳(右), 將在《半身相》裡一起演出他們共同梳理的身體史觀。神情、樣貌、背景都有些相似的陳武康(左)與皮歇‧克朗淳(右), 將在《半身相》裡一起演出他們共同梳理的身體史觀。

第一年他們到處借場地排練,還曾在朋友租約到期前的排練場練習時,遇到前來看屋的房仲。一群年輕人明明穿著緊身褲,還隨機應變喬裝成工人,假裝在搬家,順利化解了窘境。以當時的舞蹈環境來說,單純創作並不能養活自己,團員們必須不斷跳舞、教課才能維持生活。陳武康至今都記得第一年時舞團沒有辦法支薪,大家湊錢包紅包,權充為第一年的薪水。

然而這些草創時期的艱難並不減損他們對舞蹈的熱愛,他們甚至為了有一個專屬的排練場,大家向親友借錢,租了房子,買來材料,土法煉鋼蓋起排練場。也因為有了第一間排練場,他們更明白,有一個全天為自己開放的場地對創作者而言有多重要,能隨時將靈感化為真實,付諸實踐。

驫舞劇場從實驗基地出發,至今仍保持充沛的創作動能,例如每個月一次的「混沌身響」計畫,就是一場充滿實驗性質的演出。由驫舞劇場找來舞蹈家,卡到音即興樂團邀請音樂家,雙方在演出當天才見面,在沒有經過排練的狀況下,舞者以身體的本能回應音樂家的演奏,讓即興的肢體與音符擦出各式火花。

滿懷對舞蹈創作的熱愛, 驫舞劇場邀請各界前來共譜歡愉的舞步。滿懷對舞蹈創作的熱愛, 驫舞劇場邀請各界前來共譜歡愉的舞步。

從2016年推出至今,鋼琴、小提琴、豎笛三重奏、電子音效等都可以是音效的形式。前來參與的舞者也不是單純配合音樂舞動,有時也會利用肢體的拍打、敲擊發出聲響,讓音樂家跟著自己的肢體來演奏,這樣少有的演出形式,充滿著意想不到的驚喜,不論是受邀的舞者或音樂家,甚或觀眾都能獲得滿滿創作能量。

十多年來,驫舞劇場與美國、日本、泰國、以色列等國家的優秀人才合作,推出《半身相》、《兩男關係》等作品,為台灣當代舞蹈注入的能量,也讓他們屢屢在國內外獲獎。不論是跨國籍、跨文化,或是不同藝文形式的碰撞,驫舞劇場用他們心中對舞蹈的狂喜,邀請各界前來共創歡愉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