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乘風破浪拚經濟 台灣巨型遊艇稱霸亞洲
2018-05-14

台灣80呎以上巨型遊艇接單量全球第四,亞洲第一。(林旻萱攝)

台灣80呎以上巨型遊艇接單量全球第四,亞洲第一。(林旻萱攝)

 

台灣80呎以上巨型遊艇接單量全球第四,亞洲第一。素有「遊艇王國」美稱的台灣,其實在70年代歷經10年產業衰退、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挑戰,遊艇業者咬緊牙關,調整體質、蛻變求生,以高科技與精益求精的工藝,依照客戶需求打造客製化巨型豪華遊艇,再次稱傲全球市場,重新開闢台灣遊艇產業新航路。

 

台灣遊艇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張學樵認為,台灣長久以來發展出完整的產業供應鏈,是一大競爭優勢。台灣遊艇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張學樵認為,台灣長久以來發展出完整的產業供應鏈,是一大競爭優勢。

豔陽高照的高雄亞灣遊艇碼頭,海天一色,長達85英呎的豪華遊艇,造價2億台幣的東哥企業自有品牌「Ocean Alexander」OA85閃閃發亮,1,600匹馬力雙引擎、雙螺旋,最高船速可達22.5節,海上疾行,激起節節浪花,加滿油可以繞行台灣一圈。

登上遊艇,花蓮大理石拼花檯面、主人房配有附地板加熱器的雙衛浴、UV殺菌光空調、真皮沙發,都是基本配備;另針對船主特殊需求,上層甲板2層都配備吧台,設計不用下錨的搖桿定位系統,集合電力、娛樂、駕駛的單一觸控螢幕,展現台灣享譽全球的遊艇精湛工藝與科技設計。

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去(2017)年台灣遊艇出口金額為新臺幣42.7億元,出口主力美洲佔79%,歐洲約佔10%,亞洲約佔7%,其餘是非洲等地。國際知名遊艇產業雜誌《ShowBoats International》統計2018年全球80呎以上豪華遊艇接單生產國家,台灣位居亞洲第一,全球第四。

台灣遊艇業以80呎以上豪華遊艇見長的優勢,其實是經歷10年衰退的刺激、2008年金融海嘯的震盪下,埋首轉型、蛻變進化的成果。

景氣寒冬,蛻變求生

台灣遊艇業發跡,始於駐台美軍輔導木造舢板業者製作木造遊艇。由於製工精美,訂單愈接愈多,1977年台灣取代加拿大成為美國主要遊艇供應國,至1988年達到高峰,一百多家業者一年出口1,755艘,出口金額1.9億美元,居世界之冠,因而贏得遊艇王國的美稱。

然而,1988之後,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從40元升值到25元),一艘台幣2,000萬元的遊艇,一出口,現值就反倒虧損1,000萬元,加上台灣工資上漲,業者惡性削價競爭,遊艇業走入10年衰退期,至少過半的遊艇工廠關門,出口量跌至高峰期的三分之一。

對遊艇玩家來說,遊艇不只是休閒娛樂與代步的工具,更是身分表彰。對遊艇玩家來說,遊艇不只是休閒娛樂與代步的工具,更是身分表彰。

為了提升外銷競爭力,遊艇業者以整併裁員因應之外,力圖轉型,朝向製作巨型豪華遊艇方向,靠著設計與創新勝出,除了提高附加價值,也拉大利潤空間,為世界富豪打造彰顯身分、表現夢想、追求享樂的海上移動樂園。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根據台灣區遊艇工業同業公會統計,2008年台灣遊艇出口值首次突破3億美元,一共出口244艘遊艇,只比1994年最低潮時多出口了16艘,但總產值卻多了近2.5億美元;2008年台灣遊艇的平均單價約達132.5萬美元,是1987年遊艇出口最高峰時的12倍,皆是拜轉型製造豪華遊艇之賜。

「完全」客製化,區隔市場

然而,注重研發、實踐創新,才能以尖端工藝與生產技術勝出。台灣是國際上唯一有官方出資設置研發中心,支援遊艇材料與結構設計的國家。

台灣以製作豪華遊艇見長,不僅靠著設計與創新勝出,更強調客製化,吸引全球富豪買家。(東哥遊艇提供)台灣以製作豪華遊艇見長,不僅靠著設計與創新勝出,更強調客製化,吸引全球富豪買家。(東哥遊艇提供)

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遊艇產業處副處長江載敏指出,歐美遊艇文化將遊艇當作另一個渡假別墅,台灣為了區隔美國、義大利市場,專攻歐美只走開模的生產線而較難變通的弱點,打出「完全客製化」的訴求,小至沙發布的顏色,細至冰箱內含製冰機,精細入微,力求滿足豪華遊艇買家獨一無二的需求。

一般外人看遊艇外殼平滑光亮,甚至出現光線折射的「波紋」。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遊艇產業處專案經理戴廣浩指出,這在專業買家眼裡稱為「橘皮」,是不夠格的。為了「撫平」橘皮,台灣業者以慢工出細活的方式,將同樣用在浴缸,也用在船殼的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材質,經過廿多道烤漆,做到汽車鏡面塗裝的境界,這樣頂級工藝,也因此滿足了LV總裁的要求。

自創品牌,御水行遠

集合電力、娛樂、駕駛的單一觸控螢幕,厚實橢圓型五金扶手,以及精密的操控儀器,展現台灣遊艇業精細工藝與科技實力。集合電力、娛樂、駕駛的單一觸控螢幕,厚實橢圓型五金扶手,以及精密的操控儀器,展現台灣遊艇業精細工藝與科技實力。

2008年因美國金融危機所引發的金融海嘯,全球遊艇市場跟著萎縮4成,也殃及台灣遊艇產業,尤其靠代理商接單,訂單銳減,面對景氣寒冬,再度挑戰業者的因應能力,也突顯代理的缺點。

台灣過去以專業代工見長,雖然產量穩定,卻受制於代理商,甚至利潤都被代理商給賺走。與歐洲大廠相比,台灣工資相對便宜,於是靠著價格優勢與精良工藝,發展自有品牌,成為險中求勝的策略。

目前全台卅多家遊艇廠已大多擁有自有品牌,較知名品牌有嘉鴻(Horizon)、強生(Johnson Yachts)、嘉信(Kha Shing)、巨星(Novatec)等,以不同市場與客戶需求推出不同款型的產品,多元布局,從代工製造走出自創品牌的路。

其中,1978年創立時即走自有品牌的東哥企業,不同於「全部客製化」,採取標準化量產、半客製化的策略。面對2008年之後的金融海嘯,東哥咬緊牙關,調整體質,精進管理流程,縮短造船的時效,等到寒冬一過,訂單接踵而來時,東哥即搭上潮流御風前進,營收逐步放大。

東哥副董事長曾雄威指出,東哥除了從規劃、生產到行銷,全部自己來之外,現還代理7個遊艇品牌,同時已將美國西岸的服務據點一條龍化,加強租售、俱樂部等使用端售後服務,更貼近市場的需求。根據國際知名遊艇產業雜誌《ShowBoats International》2017年報告,東哥的自有品牌「Ocean Alexander」,是全球排名第五,在北美市占率第一的遊艇品牌,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家興櫃的遊艇業。

強調手工打造的打模、噴漆等作業,是打造豪華遊艇不可或缺的工序。(東哥遊艇提供)強調手工打造的打模、噴漆等作業,是打造豪華遊艇不可或缺的工序。(東哥遊艇提供)

完整供應鏈,難以複製

台灣遊艇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張學樵長期觀察遊艇業消長指出,80、90年代大陸國營企業曾想把台灣的遊艇業整批移植過去,祭出廠房、租稅等優惠,頻頻向台灣招手;大陸廠家再透過購併全球大廠,2008年以後突然竄升至全球第8名。

「但遊艇製造工法繁複,從船殼打模的粗工到高端的自動控制科技;加上涉及的零組件多如牛毛,從硬化劑、樹脂、五金至發動機,台灣長久以來發展出品質好又完整的原物料供應鏈,不是說要複製就能複製。」

張學樵說,「大陸的技術與台灣相比仍有落差,至今仍然鞭長莫及,因為『魔鬼藏在細節裡』,遊艇是很精細的組裝產業,需要很強的整合能力。」外國買家發現,台灣製造的遊艇,內裝使用的零組件與家具,經過一、二年後航行的風浪與最大扭力的考驗,沒有雜音,舒適與穩定品質是台灣吸引買主回流,在全球市場勝出的主因。

遊艇業隱憂:人才斷層

台灣遊艇廠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在於人才斷層,由於遊艇廠師傅普遍老化,加上打模切割、木工、電焊等工法,作業環境差,年輕人不願吃苦耐勞。縱使像有40歷史的老字號嘉信遊艇廠,都「搏感情」用老師傅的第二代來留住技術員工,但人才斷層的問題已是台灣遊艇產業的一大隱憂。

手工打造的遊艇家具,力求精緻舒適,呈現海上豪宅的質感。手工打造的遊艇家具,力求精緻舒適,呈現海上豪宅的質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台灣遊艇工業同業公會目前與船舶研發中心合作,研發一樣可「客製化」的模組化家具,以數位三維模型的「同步工法」將打模、噴漆等作業在「陸上」家具廠做,船上的曲線收邊再交由老師傅收尾,強化沒有接縫的訂製質感,解決缺工的問題。

公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嘉信遊艇總經理龔俊豪強調,台灣一定要加強CNC電腦自動切割等技術,否則今日精細傳統工藝的強項,會變成明日落後的弱點。

龔俊豪進一步表示,過去由於戒嚴、海禁的政策,台灣遊艇雖然行銷全球,但沒有一艘給國人用。隨著2012年法令解禁,與台灣購買力的提升,開啟台灣內需的遊艇休閒市場,目前國內有遊艇駕照者有1萬2,000位,500艘登記有案的遊艇玩家,但「泊位」只有300個。

他進一步與韓國相較,「韓國沒有遊艇製造業,但15萬人有遊艇駕照,2萬7,000千人登記為遊艇玩家,33座遊艇碼頭。如何在台灣提供更友善使用遊艇環境,是目前努力的方向。」

歷經產業轉型與景氣寒冬,台灣遊艇業蛻變再升級,將繼續領先全球。(東哥遊艇提供)歷經產業轉型與景氣寒冬,台灣遊艇業蛻變再升級,將繼續領先全球。(東哥遊艇提供)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不應是阻礙,而是邁向全球的通路。遊艇業從70年代生產遊艇外銷,到現在豪華遊艇名列世界前茅,世界富豪以擁有台灣遊艇為榮,造就另一經濟奇蹟。累積外銷二萬多艘最高端的遊艇,航行在全球各地海域,重振台灣遊艇王國美譽,繼續乘風破浪拚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