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走進東南亞 以人為本的跨文化對話
2018-06-04

除了南島語族,華人移民、列強殖民、熱帶氣候與海洋的親近性……都是台灣與東南亞共享的文化元素。(林格立攝)

除了南島語族,華人移民、列強殖民、熱帶氣候與海洋的親近性……都是台灣與東南亞共享的文化元素。(林格立攝)

 

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台灣歷史的發展進程,與東南亞休戚與共,甚至在地理位置上,除中國大陸以外,菲律賓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國家,而非相較熟悉的日本。東南亞,稱得上是地圖上被忽略的暗角,然而,在這片土地上,不僅有著出人意料的豐饒內涵,還有著與台灣千絲萬縷的聯繫。

 

多族群的東南亞,不同的面孔各自帶有不同的身世與心事,傳來紛雜的訊息。多族群的東南亞,不同的面孔各自帶有不同的身世與心事,傳來紛雜的訊息。

在剛落幕的2018年曼谷國際書展上,受邀參展的原住民作家亞榮隆‧撒可努,分享自己到菲律賓交流的經驗,當地人說他來自「mother island」。

台灣被南島語族稱之為「南島的母親」,緣由可上溯到約西元前5,000年以前,南島語族從北往南漂移到太平洋各地,開枝散葉,這是人類學上的「出台灣記」。

除了南島語族,華人移民、列強殖民、熱帶氣候與海洋的親近性……都是台灣與東南亞共享的文化元素,「台灣甚至可算是東南亞的一部分,」文化部政務次長丁曉菁表示,「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放在這樣的脈絡下去思考。」如今,不管是出於何種理由,以新的眼光看見東南亞,對台灣而言已是刻不容緩。

複雜多樣的東南亞

雨季的暴雨驟降,泰國人一派不疾不徐,安然與自然共處。雨季的暴雨驟降,泰國人一派不疾不徐,安然與自然共處。

台灣與東南亞雖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在本質上仍相差甚多。好比說,台灣雖也有南島語族,但因著地理上靠近中國沿海,從明鄭時期開始移民至此的漢人,將中國的文化搬挪至台灣,在此建立起漢人社會,最後甚至超越更早落腳的原住民,成為後來居上的文化主流;但反觀東南亞社會,卻始終以南島語族為主體。

而以地理條件來說,台灣是由激烈的版塊運動擠壓出來的島嶼,平地與高山的落差劇烈;地貌平緩的東南亞,則依此優勢建設許多港口,進而帶動貿易的發達,又因著貿易之故,再帶進與鄰近民族,如印度、波斯、阿拉伯、中國的交流,經過長期接觸、碰撞,融合成為東南亞文化的一部分;好比在歷史上有許多東南亞國王,兼具神王的形象,即是受到印度教影響的緣故。

再加上到了19世紀,歐洲列強紛紛到東南亞爭權,如菲律賓之於西班牙、印尼之於荷蘭、馬來西亞之於英國、法國之於中南半島……等,又因物資開採、基礎建設等勞力需求,殖民者大量引入印度、中國等不同國家的移民,作為廉價勞工使用。

本身是馬來西亞華人的林開忠,因為對馬來西亞種族、教育產生疑問,繼而投入東南亞領域的研究。本身是馬來西亞華人的林開忠,因為對馬來西亞種族、教育產生疑問,繼而投入東南亞領域的研究。

從古至今,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元素,在此不斷攪和,最終形成東南亞多人種、多語種的文化景觀。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林開忠說:「這也許就是我們沒有很大的驅動力去了解東南亞的原因,因為實在太複雜了!東南亞真的很多元,多元到爆!」

被偏見所掩蓋的寶藏庫

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東南亞豐富的內涵,一直是許多民俗學、人類學、政治學理論重要的取材來源,包括知名學者Benedict Anderson、Clifford Geertz都從東南亞發展研究。但在普羅大眾,東南亞的地位仍沒有受到重視,甚至備受歧視。

根據林開忠說法,一來,可追究到昔日的大航海時代,當歐洲人進入東南亞,便把東南亞視為沒有文明的化外之地,這樣的論述影響後來的殖民者對東南亞的看法;二來,台灣承襲傳統中華文化對於東南亞地區的鄙夷,即便到了當代,這樣的觀點仍是影影綽綽。

另外,以台灣為例,雖然一直以來都有為數不少的東南亞僑生來台求學,甚至留在台灣工作,但由於華人在東南亞社會的處境相當邊緣(惟新加坡是例外),間接造成僑生對於母國認同上的困難,也因此無法主動突顯東南亞正向的一面,更難扭轉一般人對東南亞的印象。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李美賢直言不諱地指出,尤其在資本主義掛帥的時代,人們重視物質文明先於一切,這也影響我們觀看世界的視野,不僅造成主流社會崇尚歐美、東北亞等先進國家,甚至歧視落後國家,更遑論主動提起興趣認識東南亞。

從身邊的「人」開始認識東南亞

曼谷湄南河夜景曼谷湄南河夜景

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詹閔旭談到自己的例子,因為大學時在學校上過馬華作家李永平的課,繼而開啟與東南亞的淵源,甚至後來從事李永平小說的研究。他從身邊的人出發,再延伸關心對方背後的身世故事,最後擴大認識到婆羅洲、馬來西亞等區域。因此他認為,認識東南亞,應該是從身邊的人開始。

不只是因著馬來西亞國內教育體制的問題,而選擇留台的馬來西亞華人,在台灣社會裡,還有近70萬的外籍移工,以及約54萬名的新移民等東南亞面孔。除了作馬華文學的研究以外,詹閔旭也觀察到,好比許多菲律賓移工喜歡以詩歌創作,這樣的特性,是否與菲律賓的文學傳統、與這邊的生活景況有關?這些線索,都是探索東南亞的起點。

在東南亞議題蔚為風潮的此刻,詹閔旭說,想要關心東南亞,不需要遙想遠方,可以就從關心這塊土地上的東南亞開始。他說:「當我們在講認識另一個國家的時候,我們把國跟國之間的界線切得非常開,但其實國跟國之間並沒有那麼開。因為,我們永遠不是在認識異國,而是在認識連結。」

高速發展中的東南亞,都會景觀變化快速。高速發展中的東南亞,都會景觀變化快速。

「互相了解」是消除偏見的第一步

不過,移工移民被歧視的情況仍時有可聞,李美賢一針見血地說,全世界移民的處境,往往都會受到主流社會的排擠,台灣並非個案;問題的背後,其實正是由物質文明帶來的文化階序問題。隨著不想了解、不願了解,任意為特定族群貼上刻板印象的標籤,無形中加深不同族群對立,造成惡性循環。

李美賢談道:「消除偏見的第一步,就是彼此認識;文化對等也是很重要的概念。但這很困難,只有透過長期的教育才有可能。」

站在教育的第一現場,他們並沒有時間灰心。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作為全台唯一的東南亞專業科系,歷年來已有約50位東南亞籍的學生從此畢業,包含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等,因此,除了知識上的傳輸,還提供實際的互動與相處機會,李美賢說:「台灣學生在這個學系裡,反而會從優勢轉變成弱勢的位置,大家比較平等,也互相學習!」

泰緬邊境的孩童受到台灣NGO援助,展現希望的笑容。 (林格立攝)泰緬邊境的孩童受到台灣NGO援助,展現希望的笑容。 (林格立攝)

不僅如此,受惠於台中市政府與教育部的經費,以東南亞學系為首的幾位暨大老師,也在台中火車站附近的東協廣場內,成立「SEAT | 南方時驗室」。在這個曾被棄置、凋敝的空間,如今開滿了東南亞商家,每到假日就有大批移工湧入,在此消費,猶如小東南亞一般;而選擇在此設點,並以串連東南亞移民社群與台灣社會為核心宗旨,這樣的場所顯得極具意義。

南方時驗室推動許多活動,多數都開放一般民眾參與,包含在假日舉辦導覽,吸引不少台中市政府員工、中小學教師前來參加,開啟台灣民眾與東南亞族群的互動機會。

此外,暨南國際大學在台北另有開設東南亞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許多因工作需要的公職人員或者中、小學老師前往報名就讀,「他們是教育的第一線人員,觀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透過對話的方式,可看到大家的心態逐漸改變,這樣的影響雖非一蹴可幾,卻也逐漸有成果,令老師們倍感欣慰。

以普世議題進行雙邊交流

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東南亞豐富的內涵,一直是許多民俗學、人類學、政治學理論重要的取材來源。但在普羅大眾,東南亞的地位仍沒有受到重視,甚至備受歧視。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東南亞豐富的內涵,一直是許多民俗學、人類學、政治學理論重要的取材來源。但在普羅大眾,東南亞的地位仍沒有受到重視,甚至備受歧視。

隨著蔡英文政府推出「新南向政策」,東南亞再度被熱議。不過回顧過往歷史即可知道,台灣對於東南亞的關注,並不是現在才開始的,甚至最早可遠溯至日治時代。當時,日本總督府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派遣專家學者前往東南亞蒐集情報資料,如今這批文獻還散落在台灣各地;二戰結束,國民政府遷台,因著國民黨與海外華僑關係密切,好比興中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均設有分會,學術界再度興起華僑研究的熱潮;隨後,李登輝時期也曾推出南向政策……台灣對於東南亞的興趣可說是起起伏伏。

林開忠特別指出,台灣對於東南亞的興趣,因主要都是基於經濟考量,同時又多侷限於華人圈,因此觀點無法長久。然而,因政府目前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包含教育部、內政部、文化部的計畫,已將關注視野提昇至更具有延展性的議題上,而有新的火花。尤其台灣經濟發展領先於多數東南亞國家,包含社區營造、永續發展等發展相關議題;以及文化流失、土地正義、環境污染等因著發展所會面臨到的議題,都是台灣可以提供交流的項目。

丁曉菁也表示,文化部目前已積極促成200位的東南亞藝術家來台駐村、展演、研究;又因著台灣的民主化領先亞洲多數國家,造就民間NGO相當蓬勃,也吸引很多NGO來台設立總部,或者到此造訪,交流民主經驗。

台灣與東南亞的連結,短期之內或許仍會以經貿為主,不過,林開忠說,從具有普世價值的議題切入東南亞,再藉此了解不同國家背後錯綜複雜的政治處境、經濟網絡,也許會是可行的方式。「這才是我們的軟實力!」他樂觀地說,「不要把自己只丟在華人的籃子裡。走出去,應該就會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