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布局東協新商機 台商搶搭泰國4.0列車
2018-07-26

泰國4.0經濟改革計畫,恰猶如一輛急速前進的發展列車,如何搶搭上車,趁勢起飛,更攸關未來存亡的關鍵。(林格立攝)

泰國4.0經濟改革計畫,恰猶如一輛急速前進的發展列車,如何搶搭上車,趁勢起飛,更攸關未來存亡的關鍵。(林格立攝)

 

在東協經濟共同體中一向舉足輕重的泰國,2017年2月總理帕拉育(Prayuth Chan-ocha)宣布啟動「泰國4.0」(Thailand 4.0)經濟改革計畫,包含擘劃發展5+5目標產業、建設海陸空等交通硬體設施、打造東部經濟走廊(Eastern Economic Corridor,簡稱EEC),並提供各種租稅優惠吸引外資投入等措施,全力推動泰國經濟升級轉型。

 

第一琺瑯董事長劉樹添南向創業,以獨家技術受到國際品牌青睞。第一琺瑯董事長劉樹添南向創業,以獨家技術受到國際品牌青睞。

台商布局泰國,最早可上溯至日治時期,1990年代經濟起飛,台商大舉湧入。如今,台商在泰人數約有15萬人,是僅次於美、日的外資投資第三大國,其中又以中小型企業經營的代工製造業為最大宗。近年,時逢泰政府推動泰國4.0,勢必迎來下一波的南向熱潮。

傳統製造業積極推動升級轉型

1972年創立於台灣,1988年移師泰國的第一琺瑯,即是製造業裡的中堅代表。

董事長劉樹添回首當時的創業路,當時毅然決然帶著1億元到泰國投資,初期卻因著語言隔閡,管理不易,產品損壞率高居不下,事業一度跌落谷底。直到偶然靈光乍現,到機場舉牌尋找曾在台灣工作,由台返泰的泰籍勞工,邀請對方到廠工作,藉此找到合適的人才,事業才漸上軌道。

第一琺瑯目前以生產茶壺、鍋具為主,又以其壺身無接縫、一體成型的技術獨步於琺瑯市場,包含知名餐廚品牌Le Creuset都是他們的客戶。然而,劉樹添談到,過去因著泰國土地、人力成本較低廉,加上貿易條件較佳等,他才將工廠遷至泰國,但泰國工資相較初到之時已成長約5倍,近年漲幅也相當穩定,昔日以壓低生產成本換取利潤的策略,顯然不再適用。

泰國外國商會聯合總會主席康樹德看好新生代台商,能以數據科技發揮創新能量。泰國外國商會聯合總會主席康樹德看好新生代台商,能以數據科技發揮創新能量。

曾胼手胝足在異鄉打下一片天的劉樹添,辛苦逾40載,如今已將事業交由第二代經營。有鑑於市場條件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第一琺瑯正積極與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國生產力中心等研究單位合作,希望藉由導入智慧機械,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附加價值,同時著手打造企業品牌,開發建材、家飾、禮品等琺瑯相關產品,嘗試由代工製造走向自有品牌之路。

數位時代的危機與轉機

第一琺瑯的案例,可視為反映全球市場變化的一幀小影。

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帶來生活樣貌的演進,全球市場也因應改變。泰國外國商會聯合總會主席康樹德指出,交通上的變革,好比高鐵的普及,不僅造成物流加速,人流與金流也同時發生。由於人會逐高薪移動,對企業而言,意味著再也沒有廉價勞工可言,人力短缺的情況下,採用智慧製造已然刻不容緩;加上資通訊技術的純熟與大數據的產生,面對將來的數據科技(Data Technology,簡稱DT)時代,能懂得善用數據科技,才能在商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國際市場越來越像在同一個平台上。」康樹德一針見血地說:「加上貿易的自由化、平等化,變成同一個市場,競爭是很大的,大家的生意模式都在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除了要以國際市場的格局來作運籌與布局,因應DT時代的來臨,大企業多已積極投入創新研發,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商,亦不能自外。

也由於過去台商多為國際知名品牌捉刀,面臨當前危機,創新研發除了有助於擺脫「做得多,賺得少」的困境,不啻為提昇企業競爭力的一大轉機。

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童振源積極推動各項台泰交流平台,協助台商產業升級轉型。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童振源積極推動各項台泰交流平台,協助台商產業升級轉型。

以「泰國4.0」對接「5+2產業創新計畫」

此時展開的泰國4.0經濟改革計畫,恰猶如一輛急速前進的發展列車,如何搶搭上車,趁勢起飛,更攸關未來存亡的關鍵。

一般常聞的「工業4.0」,僅聚焦於工業發展。由於急於擺脫「中低收入陷阱」,泰國4.0除了將科技創新視為帶動整體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也以橫跨未來20年的時間軸,盤整工業、農業、服務業、觀光業等不同產業,提出宏觀性的國家發展輿圖。

而對於台灣來說,這樣的發展策略,無疑提供了雙邊交流合作的機會,也與我國政府目前推動的「5+2產業創新計畫」與「新南向政策」不謀而合。

好比泰國4.0中全力扶植的5+5目標產業,代表現有產業的「新世代汽車」、「智能電子」、「醫療健康旅遊」、「農業與生物科技」、「未來糧食」,以及未來產業的「機器人」、「醫療中心」、「航空與物流」、「生物燃料與生物化學」、「數位經濟+大數據」等;對照5+2提出的「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新農業」、「國防產業」、「循環經濟」,處處皆有呼應。

因此,由泰國4.0出發,尋求與5+2產業創新計畫的謀合之處,將會是未來台泰經貿合作的主要戰略方向。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童振源表示,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去(2017)年6月,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與泰國國家科學院已簽署合作備忘錄,資訊工業策進會也指派1位專員定期赴泰出差,希望藉此分享彼此的科技實力。

亟待升級轉型的台商,去(2017)年9月,也由泰國台灣商會聯合總會主導,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從旁協助,成立「泰國台灣高科技中心」。以此為平台,延攬約210位在國情研析、智慧製造、資料經濟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除了舉辦相關講座,也形成跨國的產官學研鏈結,積極協助台商升級轉型。

曼谷是國際級都會,「不來不知道,來了你就會愛上她。」康樹德表示。曼谷是國際級都會,「不來不知道,來了你就會愛上她。」康樹德表示。

前進泰國,東協市場關鍵樞紐

泰國4.0進行得如火如荼,不僅台商躍躍欲試,國際業主也正摩拳擦掌。作為台商第二代,赴泰已有38年的康樹德談到,過去來泰投資的台商,多是看準這裡低廉的生產成本,因此形成「兩頭在外」的情況,先從國外進口原料,加工生產以後再全數外銷出口。但國際大廠則是瞄準東協十國的廣大市場與經濟發展的多元性,尤其泰國在旅遊服務、觀光醫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均相當蓬勃,台商不妨善用獨門的knowhow,從中尋求商機。

不過,面對東協6億4,000萬人口的廣大市場,康樹德也建議,泰國在風俗民情、歷史發展,以及地理位置上,都擁有高度優勢,可作為台商布局海外市場的據點。

一來,由於泰國是小乘佛教國家,民情溫和、包容度高;二來,在歷史上,泰國也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不曾受列強殖民、也未遭兩次世界大戰戰火波及的國家,政治態度中立,猶如歐洲的比利時、盧森堡,甚至吸引不少國際重要組織,如聯合國在此設立辦事處。

加上泰國毗鄰寮國、柬埔寨、緬甸,免除與中國、印度等大國直接接壤的壓力,也是東協國家的中心與歐亞重要的轉運樞紐,更是中國發展「一帶一路」時,通往「海上絲綢之路」時必經的重要門戶。

此外,若以曼谷為輻輳點,1個小時的飛行距離,即可抵達北東協國家(泰國、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的主要城市;2個小時的飛行距離,可觸及中國西南的廣西、雲南與新加坡等地;3個小時的飛行距離,連同台灣、印尼雅加達都在覆蓋範圍之內,交通相當便捷。

劉樹添也回憶道,在進軍泰國以前,他先前往印尼投資設廠,卻因當地排華嚴重,生意上雖能獲利,但由於安全缺乏保障,心境始終惴惴不安,最後才選擇移至泰國,從此落地生根。他笑道:「台商在泰國的滿意度高達95%。」

因應泰國4.0政策,泰政府預計興建高鐵,連接曼谷及近郊區域的3座國際機場。因應泰國4.0政策,泰政府預計興建高鐵,連接曼谷及近郊區域的3座國際機場。

走出台灣,善用變形蟲優勢

台灣小國寡民,本土企業時常面臨內需市場有限的困境,也因著如此,必需要放眼國際,才能持續成長。康樹德提及,台灣有著獨特的歷史背景,歷經日治時期、美援時代、兩蔣時期等不同年代,使得台人的處事性格,擁有高度的彈性。

他說:「我們的容忍度最高、適應力最強,就像變形蟲,跟誰在一起都能活。」這樣的特性,成為台商斡旋於美、日、中等大國之間的關鍵優勢,也因此搶得不少商機,好比泰國Toyota汽車的零件,七成以上是由台商與日商合作製造。

而站在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時刻,「過去,我們曾以MIT讓全世界認識台灣,現在,我們更要作出價值,才不會只是成為『台勞』,以價值為基礎,讓全世界看到台灣。」康樹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