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共營制下的奇蹟 原住民部落司馬庫斯
2018-08-30

司馬庫斯(黃仲新攝)

司馬庫斯(黃仲新攝)
 

司馬庫斯的特殊之處,不僅僅是台灣最後開通道路的原住民部落,不只是擁有台灣特有的紅檜神木群,更是因為它成功實施了全台獨有的「共營制度」。在這裡,居民分擔工作、共用土地、均分所得,同時享有醫療、教育等各方面福利津貼,人人得以安居樂業、互助合作,出走的族人開始返鄉,年輕人願意生養下一代,部落實踐了永續發展、守護家園的夢想。

 

從新竹內灣到司馬庫斯,還要3小時崎嶇山路的車程,一踏上司馬庫斯的巨木步道,古木參天,清涼綠蔭下,聆聽著蟬鳴濤聲,將盛暑炎夏拋在腦後,提醒我們這是台灣最後開通道路之「上帝的部落:司馬庫斯」。
 

通過司馬庫斯的入口,一探這個獨特的原住民部落永續生存之道。

通過司馬庫斯的入口,一探這個獨特的原住民部落永續生存之道。
 

深山明珠,命運轉折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海拔約1,500公尺的司馬庫斯,曾是台灣遺世獨立的部落之一。信仰基督教的泰雅族部落,1979年才有電力、1995年才開通對外車用道路。

這樣的聚落原本面臨人口外移、凋落的前景,隨著1991年村民在距離部落4.5公里處發現了巨木群,開始出現收留遊客的民宿,1995年最後一段聯外道路開通,司馬庫斯一躍成為熱門觀光據點。不過,最終扭轉村落命運的還是2000年開始實施的共營制。

「客人上門了,大家都想搶,於是原本和睦相處的村民開始爭執,關係出現了裂痕。」部落議會教育暨文化部長拉互依‧倚岕說,當時的頭目倚岕‧蘇隆看在眼裡,深思憂心部落的未來,認為必須尋找可以讓家鄉重新團結起來的新模式,司馬庫斯社區於是在1990年代晚期醞釀建立「共營制」。在老頭目的帶領之下,爾後族人於新世紀初始著手實施該制度。首先,他們於2001年共同經營遊客餐廳,並且共享相關收入,次年便將此理念延伸到住房服務。

2003年,在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的資助下,部分族人遠赴以色列,觀摩聞名於世的集體社區Kibbutz。這一趟旅程,無疑地更鼓勵司馬庫斯朝共營制度的方向邁進。「他們分工合作,利益共享,齊心為社區貢獻一己之力。在世界其他地方,我們親眼看到了實實在在發展共營制的團體,這讓我們對於家鄉的前景更具信心。」現任頭目馬賽‧蘇隆說。

次年,司馬庫斯透過統整規劃村內的土地資源,並且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運用,讓實現土地共有的理想,在共營制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各家戶的土地大小價值不一,因此土地共有的理想特別不易達成,大家必須放下私心才能成事,但終究我們做到了。」 議會部長拉互依‧倚岕說。「以往原住民打獵回家,都大方地與眾人分享所捕獲的山豬肉,現在我們分享土地,將這分享的文化發揮到極致。」
 

司馬庫斯族人為訪客導覽自己的家鄉。

司馬庫斯族人為訪客導覽自己的家鄉。
 

共營共享,福利傲人

同時,共營制社區透過「制度與規則」的建立,來維繫部落的永續發展。掌司馬庫斯大小事務的部落議會目前分成9個部門,管理範疇從觀光發展、教育文化,到生態資源維護不一而足。族人的日常工作則依照個人的能力和興趣來分配。目前多達8成的族人加入共營制,負責客房整理、餐廳膳食、導覽、農作等各項事務;其他2成不認同共營理念的族人就各自經營民宿。

經過18年共營制的施行,如今的司馬庫斯憑藉細緻的分工、資源的統籌管理,已發展出收益可觀的觀光業,進而充實族人的各項福利津貼,達到人人安居樂業的目的。不僅成功地解決原住民部落常見的人口流失問題,更讓曾經離鄉的族人重返家鄉服務。1992年離鄉工作、2010年重返司馬庫斯的溝勇.尤珮便是其中之一,目前負責部落的交通指揮與客房業務,「這裡的生活非常令人安心,回鄉也讓我有了歸屬感。」 這位43歲的泰雅男人如是說,臉上顯出滿足的笑容。

如今,共營社區的每一位成員,無論從事任何工作,都可獲得新台幣2萬元月薪,相較於2004年整整漲了一倍。良好的福利制度更是確保居民安定的生活,舉凡醫療、教育各項費用都由公家埋單。「如果你有念書的資質,從幼稚園到研究所,盡管念,你都不必為相關費用操心。」拉互依‧倚岕說。津貼的金額多年來也有所增長,例如給予兩歲以下幼兒的每月育兒津貼自2007年開辦以來,已從新台幣1,000元成長至目前的4,000元。

當然,紀律也是維繫共營制重要的一環。拉互依.倚岕承認社區中可能仍有少數個人存有吃大鍋飯的心態,因此設定規矩就顯得無可避免。「例如工作中不能喝酒,否則年終獎金減半,再犯就減更多。」他並強調,去年年終獎金已調升至8萬元。「我們很嚴肅看待喝酒這事,甚至花了2萬元買了酒測器,用來突襲檢查。」同理,教育補助的發放也得到有效監管,如果部落子弟在校缺曠課過多,補助將會中止,達到有效運用部落收入的目的;但對不愛念書的子弟,建議他們及早回部落幫忙。

當台灣社會許多人迫於經濟壓力,因而不敢生育、養育下一代,管理得宜的司馬庫斯卻沒有這樣的困擾。在這山村,每對年輕夫妻平均都有3個小孩,社區內唯一的小學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實驗分班的人數,自2004設校以來,6個年級的學生總人數已從10人增至目前24人。族群的人口是其語言及文化保存的基礎,司馬庫斯顯然透過發展共營制,延續了族群命脈。

共營制的成效甚至吸引了外地青年教師琪娃斯.布雅來到司馬庫斯實驗分班服務。來自同為泰雅族、位於台中山區的白蘭部落,琪娃斯‧布雅3年前自家鄉的小學自願轉到更遙遠的司馬庫斯擔任教職,開始了週一至週五的住宿生涯。「司馬庫斯給外地老師的福利很好。住宿、水電費都免費。」她說。「這裡的人凝聚力強,很有文化保存意識,例如學校開了好多種專人教導的泰雅文化相關課程,只要我有空,就盡量去和小朋友一起上課。我的泰雅母語反而是來到司馬庫斯後變好的。」
 

曾經位在深山面臨凋零的命運,司馬庫斯因實施共營制正在發光發熱。

曾經位在深山面臨凋零的命運,司馬庫斯因實施共營制正在發光發熱。
 

永續發展,國際發光

著眼於長遠發展,司馬庫斯也採取了相應措施。例如部落男人定期組隊在周邊山區巡邏,以嚇阻盜伐、盜獵等行為。造林是另一項持續實施的重點工作,除了提升觀光景緻,更重要的這是水土保持重要的一環。 此外,司馬庫斯自2010年開始嚴肅反思無限制收留遊客的現象,於是開始提升客房空間及舒適度,如此一來,部落內可容納的遊客量隨之降低,客房單價卻提高,總收入依然不變。目前部落旅店可供240人過夜,而8年前這個數字是450。「遊客量少,垃圾量也變少。我們走高質量的觀光路線,更有利於環境永續發展。」拉互依‧倚岕說。

2010年由公視籌劃拍攝《司馬庫斯》部落紀錄片,邀請英國導演狄恩‧強生和法蘭克‧史密斯擔任導演。隨著在全球各地影展放映,讓部落發展共營制的故事在海外廣為人知。迄今該片已獲得數項大獎,包括2011年9月在美國蒙大拿影展拿下最佳原住民紀錄片獎,以及次年5月在紐約獲得了美國廣播電視最高榮譽「匹巴迪大獎」。

共營制度施行18年以來,許多其他的原住民部落都曾造訪司馬庫斯,一窺其成功之道,然而迄今它仍是全台唯一遵行此制度的原民社區。

「人人放下自身利益,全力為部落未來努力,這本來就不是簡單的事。無論如何我們的共營社區已經運行多年,隨時可供大家參考,對於視察訪客,我們也毫不保留地分享相關經驗。」部落議會總幹事阿敏‧尤索說。

「泰雅族人篳路藍縷,在台灣中、北部的山林間為後輩子孫尋找生存的空間,如今我們怎麼能辜負這些先人,不努力團結一致、守住家園呢?」部落頭目馬賽‧蘇隆如此說。

更多照片請至《共營制下的奇蹟 原住民部落司馬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