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萬變草嶺‧島嶼縮影 首座由下而上推動的地質公園
2018-10-11

草嶺水濂洞(莊坤儒攝)

草嶺水濂洞(莊坤儒攝)

 

你有看過會飛的山嗎?1999年9月21日夜裡,台灣發生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地震,雲林縣草嶺地區的堀畓山向南崩落約3.5公里,走山的土石體積估計達1億2千萬立方公尺,相當於41棟101大樓,移動時間不到3秒,簡直是用飛的。這座山「南飛」的同時,土石堵住清水溪河段形成堰塞湖「新草嶺潭」,幾年後又潰堤消失,迄今19年間,草嶺的大地景觀不斷變化中。

 

「峭壁雄風」看似一座山,其實是塊斷裂的巨大岩石。「峭壁雄風」看似一座山,其實是塊斷裂的巨大岩石。

草嶺除了飛山及堰塞湖的獨特地形遺跡以外,還有豐富的地景資源,如懸谷式瀑布、峽谷、壺穴、多孔狀岩、鐘乳石……,這是造山運動、沉積成岩、河流切蝕,以及山崩等地質運動作用下,才有如此奇譎的造化,形同台灣地質景觀的縮影。

套一句網路流行語「不能只有我看到」,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草嶺,社區居民跟隨國際地景保育發展的趨勢,2004年促成政府設置「草嶺地質公園」,是台灣第一個由社區居民推動、政府立牌的地質公園。

社區守護.落實保育

今(2018)年8月下旬,台灣中南部遇熱帶性低氣壓的影響,連日豪大雨,而雲林草嶺地質公園位於高山地區,沒有山下的淹水景象,但有被風雨吹倒的樹木及石塊。就在我們採訪的前一天,社區居民自發性的組成「開路小隊」,或駕駛除草機,或徒手搬除樹木落石,早在地方政府修復前,居民就搶修完畢,開通中坪及下坪兩條商店街的縱貫道路。

其實,草嶺地質公園從成立之初就是由下而上所發起。

草嶺是台灣1980年代重要休閒旅遊景點之一,921地震重創土地,過去號稱「草嶺十景」就有三景因為地震消失,導致觀光人潮銳減,嚴重影響當地的經濟。但是,地震飛山和隨之形成的「新草嶺潭」,吸引來地質學者和大眾的關注,一度重啟觀光熱潮。

居民除體認到地質的重要性,同時搭上國外推廣地質公園風潮,再加上此地地景多樣豐富,符合設置地質公園的基本條件,因此居民團結向政府申請,成為台灣首座「公民提案,政府核准」的地質公園。

鄭朝正帶領我們攀爬45°斜角的「峭壁雄風」,觀察岩層斷裂的痕跡。鄭朝正帶領我們攀爬45°斜角的「峭壁雄風」,觀察岩層斷裂的痕跡。

地質公園的四大核心價值: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及社區參與。「社區參與是地質公園非常重要的元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王文誠指出,國家公園同樣重視地景保育、教育及深度旅遊,但地質公園特別強調社區參與,「社區民眾參與保育才會是成功的關鍵,要不然很多保護區還是有山老鼠的問題,除非這個社區的人起來保護,才能把真正的保育概念落實。」

草嶺的民眾主動參與保育草嶺的特殊地質、地形景觀,且將環境教育的根基深扎於子孫心底,與地質公園共榮共生。

居民帶路.深度旅遊

★造山與山崩:921地震紀念地

社區居民主要住在上坪、中坪及下坪商圈,王文誠勘查後說:「商圈是造山運動造成河階地抬升的結果。從縮時攝影的角度來看,河階上位區域一抬升,河流就改道了。」不僅是草嶺,整個台灣的地景地貌都是600萬年前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聚合作用的結果,推擠出草嶺層層且傾斜角度不一的山岩。

到訪草嶺當天,為我們導覽的草嶺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廖偉智,正是號召社區一齊清理家園的人。他帶著我們遊賞草嶺,深入淺出的解說地質成因和環境生態。

從飛山景觀台出發,大地劇烈變化之景令人嘆為觀止。當時地震飛山的特殊地景「新草嶺潭」只維持了5年,2004年七二水災因泥沙堆積,堰塞湖潰堤重新成溪,現在眼前的清水溪細長蜿蜒,難以想像這裡曾有比日月潭大一倍的湖泊。

廖偉智指出921地震山崩所開的新路,已被溪水鑿蝕出壺穴。廖偉智指出921地震山崩所開的新路,已被溪水鑿蝕出壺穴。

其實,堀畓山崩塌不是第一次了,根據文獻記載,1999年的草嶺潭已是第四代。廖偉智不到60歲就看過兩次草嶺走山,但從沒想過要離開家園,他笑說:「反正它怎麼跑都那個方向,那是順向坡。」居民都知道堀畓山因為造山運動推擠力道不均而傾斜,加上其岩層坡腳插入清水溪河道中,長期下切,失去支撐,因此滑落方向始終如一。

草嶺雖萬變,仍有規律可尋,因此讓在地人與大地發展出獨特的相處之道。以新草嶺潭時期為例,廖偉智和其他遊覽車司機紛紛到日月潭考取遊艇駕照,既能車載遊客上山,還能下水游潭;直到潭消失,又重新整頓家園,回到務農本業。

★風化與侵蝕:水濂洞、青蛙石與幽情谷

一路上,廖偉智不斷叮嚀與我們同行的草嶺村幹事陳瑩運:「這個落石通報了嗎?」「那邊地基有檢查了嗎?」去年返鄉的陳瑩運,到外地工作幾年後,因為一個信念:「自己的家鄉要靠自己,如果你真的熱愛這片土地。」便回來參與地方事務,這天,除了陪同並為我們介紹現況外,也不時巡視檢查道路情形。

瑰麗壯觀的萬年峽谷,岩層上清晰可見柔水雕刻出的線條。 (莊坤儒攝)瑰麗壯觀的萬年峽谷,岩層上清晰可見柔水雕刻出的線條。 (莊坤儒攝)

在看過萬變山河之後,我們接著來到新草嶺潭消失後重出水面的水濂洞。

水濂洞是一懸谷式瀑布,岩層被清水溪侵蝕出內凹的巨洞,瀑布從上灌頂瀉下,旅客漫步洞中,感受身旁水氣的洗滌淨化,拾級而上,形似青蛙的奇岩怪石就「坐臥」在蜂巢岩及鐘乳石洞穴上,孔洞等「傷疤」,都是沉積岩一生必會面臨的風化與侵蝕作用,所留下的痕跡。

從高處眺望,上帝的造化盡收眼底,萬年沉積而成的岩層,層與層之間距離都接近神祕的黃金比例;而幽情谷裡的壺穴脈脈相連,是滴水鑿石,毅力恆心的呈現。

★河階地與生物沉積作用:萬年峽谷

前往萬年峽谷前,廖偉智和我們提及,當年和友人發現這條溪流切蝕數百公尺的V字型峽谷,溪水在岩床上深深雕刻出一道道銳利且清晰的線條,「看起來經歷過上千年、上萬年了,所以我把它取名『萬年峽谷』。」

萬年峽谷果真名副其實,兩岸岩壁層層疊疊,又因岩層蘊藏的礦物成分不同而顯露白、灰、黃、褐等色澤,瑰麗斑斕且壯觀,除可在石縫間看見石灰華,也有機會拾取貝類的生痕化石。

但由於2016年發生3起旅客落水溺斃事件,雲林縣政府公告關閉萬年峽谷迄今,草嶺的居民無不希望能盡力改善防護措施,早日重新開放,讓旅客都能到峽谷欣賞造化者的鬼斧神工。

整個草嶺,都是小學教室

草嶺生態地質國民小學(簡稱「草嶺國小」)是地質公園裡的唯一小學,也是草嶺村唯一的學校。草嶺國小主任鄭朝正談起當初規劃「走讀草嶺」課程,因為草嶺村的孩子小學畢業就得離鄉背井,到外地住宿唸書,師長們希望「走讀草嶺讓孩子瞭解家鄉的人文、產業、生態與地質,至少,他會認為草嶺是他的根的所在。」鄭朝正說。

在溯溪前,草嶺國小學生須培訓水上自救及救生技能。在溯溪前,草嶺國小學生須培訓水上自救及救生技能。

走讀草嶺課近年來新增攀樹與溯溪課程,但台灣到處都能溯溪,在草嶺溯溪有什麼特別的呢?

如王文誠所說:「草嶺有沉積岩的所有特徵,包含陸地抬升跟河流下切作用,是最佳的地質教室。」鄭朝正則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帶著孩子近距離認識地質:「岩石的層理就像千層蛋糕一層一層往上疊,節理是岩石的破裂段,就是切蛋糕的地方。」再進一步教導孩子辨別砂岩和頁岩。

今年暑期,師長們帶著投影機和布幕,就在青山坪的居民家中上起夜間觀察課,「其實我們跟社區結合不是很制式化的,很像是去朋友家拜訪。」鄭朝正說不只在學校和自然景點,就連社區居民的家都能「徵用」作為教學場域。

從走讀草嶺課可以看到,「地質」一點也不生硬,它就是生活,在這裡,土地跟人民的關係非常密切。

草嶺國小學生在階梯上觀察砂岩節理與石灰華。草嶺國小學生在階梯上觀察砂岩節理與石灰華。

重生.草嶺新景

著重觀光產業的草嶺,因應時代,需要再提昇、再轉型。

王文誠一年多前投入規劃草嶺地質公園,與社區居民討論選出「草嶺新十景」,從飛山景觀台為起點,逆時鐘的方向走遍地質公園十大地景:飛山、水濂洞、峭壁雄風、清溪小天地、蓬萊瀑布、石壁仙谷、雲嶺之丘、同心瀑布、萬年峽谷及草嶺貝化石區,目標是由地質教室之旅,進展到深度的生態旅遊。

學校在草嶺轉型中也扮演要角,「第一是地質公園的資源盤點,再來就是回歸人文,讓地方的故事與內涵,更有脈絡的去感動更多人。」草嶺國小校長林丙茂說。鄭朝正和同仁也持續發揮教學專長,設計完善的生態體驗課程,提供給社區作為規劃套裝旅遊的參考。

王文誠說:「上帝在不同時間撒下不同的材料,也就形成不同的層理。」上帝也在草嶺撒下不同的材料,古老的地質、傳承不斷的在地人文,以及如陳瑩運這樣的「社區新生代」居民,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人來到草嶺喝杯古坑咖啡、賞遊地景,認識台灣最堅韌的人情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