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南迴地景再想像 南方以南藝術計畫
2018-10-22

〈陽台〉邱承宏/立體雕塑/台九線大武濱海公園海灘(莊坤儒攝)

〈陽台〉邱承宏/立體雕塑/台九線大武濱海公園海灘(莊坤儒攝)

 

傳聞有9個太陽的南迴,陽光終年熱辣。今(2018)年5月,由台東縣政府啟動的「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畫」, 邀請到20位藝術家走進太麻里、金鋒、達仁、大武,藉饒富文化對話的藝術創作行動,標誌出南迴地景的座標,吸引人前往這片陌生的土地,探索島嶼之南,猶存在的另一南方。

 

南迴居民以原住民為主,南島文化隨處可見。南迴居民以原住民為主,南島文化隨處可見。

狹長的南迴四鄉,混居著排灣、阿美、魯凱等原住民族,以及少數的閩客族群。地貌層層疊疊,民情、風俗、語言劇烈變換,每一個村落,都像具體而微的城國。

來自菲律賓、泰國、義大利、法國,以及台灣的海內外藝術家,一半經由台東縣政府公開徵選,另一半經由執行單位「山冶計畫」主動邀約,相繼踏入這一幅紋理繁複的風景,藉由一個月以上的長期駐點,與社區居民開展出深刻且持續性的對話,再投入個人創作。

面對不同族群的高度歧異,以及以排灣族為主的原民文化,策展人林怡華說:「包括我,都必須先放下策展的觀念;藝術家也必須放掉自己的創作主張,才能受到在地的影響、啟發。」這批作品,如同部落裡的小米,紮紮實實、「土生土長」。

20件作品,20座通往南迴的橋梁

雖然國內近年不乏商業色彩濃厚的大型節慶活動,也在短期內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或者有如日本越後妻有的「大地藝術祭」,將公共藝術視為催動地方發展的引擎,帶動地方觀光發展。

但林怡華認為,由於計畫的資金來源,來自於南迴道路拓寬計畫的回饋金,初衷便是希望回饋地方文化發展;加上在地過去罕見大型活動舉辦,更遑論藝術計畫。尤其,對於基礎建設仍待發展的偏鄉來說,並未準備好要迎接蜂擁而來的觀光人潮。

昔日是大武轉運站的南方以南服務站,乘載著居民送往迎來的回憶,彩虹一般的裝置藝術,為空間重新染上色彩。昔日是大武轉運站的南方以南服務站,乘載著居民送往迎來的回憶,彩虹一般的裝置藝術,為空間重新染上色彩。

因此,打從計畫伊始,林怡華就不以商業效益作為主要考量。散落在人跡罕至的山麓、海濱、郊村中的作品,毫不遷就遊客在交通上的便利性,為的就是鼓勵大家造訪那些平時少有契機前往的地方;行銷上,少了以推廣作品為主的宣傳策略,而以50場以上富有教育性質的文化活動取代。換言之,為沉寂的南迴搭建起一座座對外聯絡的橋梁,才是這一次策展的立意所在。

因此,這一次的藝術計畫扭轉多數策展「為藝術服務」的主軸。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指出,在這項計畫裡,藝術是媒介,而非最終的目標,透過藝術家長期駐紮後產生的創作,除了作品本身傳遞出許多訊息,甚至可能擾動當地社區,「這樣的作品,甚至會讓接觸到的人改變想法、產生關係。」林平說。

過去至多被單車騎士視為環島必經之路的南迴,若能藉此吸引到更多人到此留步、停駐,對於這一次的計畫來說,已然足夠。

消弭二元性

南迴的人口組成九成以上都是排灣族,受當地影響的作品自然饒富原民色彩。原住民將藝術融於生活,極富創造力、啟發性的日常行動,以及與萬物相融一體的獨特思維,啟發不少藝術家的創作。夢境╱現實、人造╱自然、傳說╱真實的分野相繼打破,世界被賦予新意,靈感與想像源源不絕,生活本身就是行動中的藝術。

《夢啟酒》 黃博志╱計畫型作品╱安朔部落美美健康坊 (山冶計畫提供)

《夢啟酒》 黃博志╱計畫型作品╱安朔部落美美健康坊 (山冶計畫提供)

夢啟酒

黃博志╱計畫型作品╱安朔部落美美健康坊

原住民視夢境為真實的存在,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依歸;夢的自由狀態,貼近藝術的本質。卡加日坂家族的頭目包顏華擁有預知夢的能力,藝術家黃博志運用頭目經營的「美美健康坊」作為展場,透過既有的空間陳設,搭配攝影、書寫與霓虹燈管等配置,混淆現實,重新召喚夢境的模樣。走進這裡,與頭目攀談,喝一杯祖靈託夢指點過的小米酒,就猶如走進頭目的夢。

《名字嗎?我有很多個》 吳思嶔╱多媒體裝置╱大鳥溪畔

《名字嗎?我有很多個》 吳思嶔╱多媒體裝置╱大鳥溪畔

名字嗎?我有很多個

吳思嶔╱多媒體裝置╱大鳥溪畔

流傳在各個原住民族之間的矮黑人傳說,雖然缺乏可考的歷史文獻佐證,但在耆老歷歷如繪的描述下,仍是族人共享的記憶亮點。藝術家吳思嶔的作品,選擇放置在大鳥部落旁、傳聞中的矮黑人遺址附近,遊客可以下載App「My name? I have a lot of names.」,掃描藝術品上的QR Code,透過AR技術重新召喚矮黑族現身,體驗傳說與真實交融。

《南方向量》游文富╱立體裝置╱下南田海濱

《南方向量》游文富╱立體裝置╱下南田海濱

南方向量

游文富╱立體裝置╱下南田海濱

從自然取材的竹材,經過大自然的洗滌,呈現出深淺不一的色澤,交錯起伏的紋路,仿擬海風、浪濤的造型。自然的力量不受人造建築的限制,師法自然的人造藝術品,揭露自然力量無孔不入的特質,突破水泥堤防的侷限,跨越到海的另一端,寫下人造與自然相互辯證的張力。

全方位五感體驗 

除了常見的雕塑、裝置藝術、塗鴉、攝影等靜態藝術,藝術家同時訴諸聽覺,使用聲音紀錄、音樂演出,或者運用科技工具,以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創造動態體驗,不少藝術品更延伸舉辦文化學習課程。藉由視覺、味覺、聲景與地景方方面面地交融,全方位傳遞出地方蘊含的豐饒訊息。

《海生月民間譚 》楊雨樵╱表演藝術╱台九線大武濱海公園海灘

《海生月民間譚 》楊雨樵╱表演藝術╱台九線大武濱海公園海灘

海生月民間譚

楊雨樵╱表演藝術╱台九線大武濱海公園海灘

邱承宏創作的〈陽台〉,突兀地降落在空曠的大武海濱沙灘。說唱藝術家楊雨樵,在陽台前講述世界各國與海相關的民間謠傳。說書人起伏有致的聲腔,與部落裡盛行的口傳文化相互指涉。後方一輪明月從黝暗的海平面上緩緩浮升,看似封閉的南迴,透過大海,連結廣大的世界。

《移動的景緻‧奔流熱舞樂 》世揚╱表演藝術╱南迴線普快車3672

《移動的景緻‧奔流熱舞樂 》世揚╱表演藝術╱南迴線普快車3672

移動的景緻‧奔流熱舞樂

李世揚╱表演藝術╱南迴線普快車3672

即將退役的藍皮普快車3672,是傳統的柴油列車,車廂內沒有冷氣,只有吊頂的風扇,伴隨著鳴笛、柴油煙味,復古味十足。恰好行經南迴四鄉的普快車,從太麻里到大武40分鐘的車程,成為即興鋼琴家李世揚的演出舞台,他從排灣古調改編成容易為現代人理解的新曲,同時結合說唱、舞蹈,融合成大地上飛馳的魔幻風景。

“洄游音樂聚” 文化學習活動╱土坂部落新興橋下 (山冶計畫提供)

“洄游音樂聚” 文化學習活動╱土坂部落新興橋下 (山冶計畫提供)

洄游音樂聚

文化學習活動╱土坂部落新興橋下

活動以地勢隱密的土坂部落作為據點,仿擬原鄉的傳統生活。先由共煮共食原味午餐開始;午後一同學習製作花環、藤球、紙鎮等傳統工藝;夜晚,學員聚集在河岸旁,不同族群、不同國家的音樂家輪番演出。除了外地遊客,半數以上都是部落族人前來參與,這一場高度私密的活動,復刻了部落昔日生活的甜美,林怡華說:「就像所有人都重新回到孩子的狀態。」

回饋在地文化

計畫強調以南迴四鄉為主體,藝術家先聆聽在地需求,再回應地景。所有的作品,是對南迴深情的凝視,也是一趟奇妙相遇的饋贈。

《在屾》豪華朗機工╱立體裝置╱大鳥休憩站旁的濱海公路地(莊坤儒攝)

《在屾》豪華朗機工╱立體裝置╱大鳥休憩站旁的濱海公路地(莊坤儒攝)

在屾

豪華朗機工╱立體裝置╱大鳥休憩站旁的濱海公路地

2016年的尼伯特風災,摧毀台東多處荖葉園,以跨界聞名的豪華朗機工,在廢墟裡看見天然災害的啟示。團隊擇荖葉園中頹圮的鋼筋水泥作為創作素材,不再產生額外的浪費,鏤空的山形,帶有幾分虧欠之意。這一場人為的造山運動,想以人造的山景填回已然失去的山景。

《Vuvu & Vuvu》戴克斯特•菲南德╱彩繪漆╱大武國中

《Vuvu & Vuvu》戴克斯特•菲南德╱彩繪漆╱大武國中

Vuvu & Vuvu

戴克斯特•菲南德╱彩繪漆╱大武國中

出於南島語族的共通性,林怡華特別邀請多位東南亞藝術家參與計畫。菲律賓藝術家戴克斯特•菲南德遠道而來,進駐南迴2個月,將期間的閱歷、遭遇到的人事物,結合他慣用的塗鴉符碼,繪製於大武國中活動中心的牆面。壁畫猶如一幅巨大的拼貼畫,沒有明確視覺的起點與終點,扣合排灣族將阿嬤與小孩都稱為「Vuvu」,生生不息的哲學觀。

《Ina的記憶花園》謝聖華╱展演性計畫╱南方以南服務站

《Ina的記憶花園》謝聖華╱展演性計畫╱南方以南服務站

Ina的記憶花園

謝聖華╱展演性計畫╱南方以南服務站

與自然相依的原住民,保有與自然互動的豐富文化。藝術家謝聖華運用台灣原生種植物,以及原住民常食用的野菜,在南方以南服務站,打造出一座室內花園。花圈的概念,源於排灣文化常見的花環頭飾,對性情內斂的排灣族來說,花環不只是單純裝飾物,不同的植物與編織方式,暗藏了不同部落、家族的身分線索;贈與對方花環,也帶有祝福之意,是族人之間無須言明的傳情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