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竹塹300年 舊中求變‧創造對話
2018-10-18

東門城的廣場改造後,古蹟成了舞台,也成為市民休閒的空間。 (林旻萱攝)

東門城的廣場改造後,古蹟成了舞台,也成為市民休閒的空間。 (林旻萱攝)

 

1718年,清代移民王世傑率族人開墾竹塹,引頭前溪開鑿隆恩圳,以此為起點,新竹成為北台灣最早開發的都市。

擁有莊重典雅的迎曦門、兩百多年歷史的城隍廟、曾是全台最大的東門市場,新竹的「古」,讓人留連忘返;而自工研院、科學園區入駐,新竹的「新」已是全球知名。這個新舊交錯的城市,無私的接納各方的移民在此定居,參與創造、書寫歷史。

 

城隍廟是新竹人的信仰中心。城隍廟是新竹人的信仰中心。

2018年,新竹屯墾開發已歷三百年,新竹市政府以「新竹300博覽會」述說竹塹的過去,也瞻望城市未來。

「舊中有新意」的新竹,早在1999年,東門城的改造解放了空間,將昔日肅穆的廣場還給市民;2018年,被遺忘許久的隆恩圳化身成最愜意、美麗的綠廊道,讓城市居民能放空、自由的步行。

「舊中求新意」的新竹也在民間版的願景中編織著,舊城區的彎曲巷弄和科學園區的50米大道,都是新竹的面貌,但新竹的新移民與老世居,卻鮮少交流。近年,有年輕的一輩投入,希望新竹人更認識自己一點,或幫新竹增添一些多元,為老空間多盡一份心力。

見域工作室:連結在地,看見老城區

「見域」希望透過城市導覽,讓人們重新看見新竹這座令人驚艷而且歷史悠久的城市。 (見域工作室提供)「見域」希望透過城市導覽,讓人們重新看見新竹這座令人驚艷而且歷史悠久的城市。 (見域工作室提供)

2014年,一群來自清華大學的學生創辦「見域工作室」,見域意指「看見地方」,因為他們發現聊到新竹,總不脫貢丸和竹科,但是竹科不生產貢丸,大眾對於新竹的認知是片段而斷裂的,新竹的文化底蘊也遠遠被低估,於是見域的夥伴們發想創辦地方誌來介紹新竹。

自此,新竹的名產貢丸湯,不只是吃的,還有讀的,見域創辦的地方誌《貢丸湯》找尋有趣的觀點介紹新竹的生活,例如一顆貢丸的誕生、下班後的文藝日常、那些棲息在新竹市的動物們等有趣企劃,勾起大家對新竹的興趣。

城市導覽是見域的另一個賣點,透過雙足走訪巷弄,讓人們重新看見這座偉大而悠久的城市。創辦人之一的王昱登帶我們走過曾經最繁華的北門大街,街上的古蹟周益記,是周敏益家族自1926年遷入大街、落地生根的大厝,如今由周家來台第六代周友達提報為古蹟,讓老屋與家族的故事能繼續被記憶。北門街上另一頭的鴻安堂,老一輩人常在對角的長和宮求了藥籤,到此抓藥。如今鴻安堂已傳承到第四代,內部空間還留著已有年紀的藥格子、藥櫃。老闆開口問要到裡面看看嗎?房子的二進院落居然別有洞天,古樸的閩南式古厝,宅門上仍可見「烏衣衍派」字樣,才知道這藥房經營者正是唐詩《烏衣巷》中的謝姓人家後代。一間間的老房子都有自己的歷史,新竹不曾缺少故事。

地方誌《貢丸湯》提供許多另類認識新竹的觀點。地方誌《貢丸湯》提供許多另類認識新竹的觀點。

一步一腳印,越來越多在地人參與見域舉辦的活動,王昱登玩笑地說還有一個改變,近期開始有年輕人願意回新竹,在這邊開業,經營老空間,「或許看到我們這樣都可以活下來,讓一些人有了信心。」

如何形容新竹這座城市呢?王登昱說現階段他們還找不到一個準確的詞來形容新竹,但是希望藉由城市探索與討論,讓新竹人自己提出對城市未來的想法。

開門工作室:活化百年老市場

東門市場設立於1900年,1977年重建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現代化建築,每一個攤位方方正正3坪,共有571個,擁有新竹市最早的手扶梯,曾經是國內單一建築面積最大的市場,卻因時代變遷而沒落。

2015年,一群清大的師生走進蕭條已久的東門市場,想方設法地思索,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一間間緊閉的鐵門再拉開。

「東門市場的凋零,部分原因是市場無法創造吸引外人進入市場的理由。」「所以我想說如果有一個非常異質的團隊進駐,讓每個人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找到在這個時代,在市場內能做些什麼,或許是市場活化的出口。」開門工作室的創辦人陳泓維說。

開門工作室陳泓維等人的進駐,利用辦活動、彩繪,讓東門市場發展出不同於傳統市集的樣貌。開門工作室陳泓維等人的進駐,利用辦活動、彩繪,讓東門市場發展出不同於傳統市集的樣貌。

團隊開始在市場的空間嘗試各種可能,辦過營隊、講座、工作坊、音樂會、電影放映、拍攝紀錄片,這些是市場的阿伯、阿婆覺得不會在市場發生的事情,通通都在市場裡實驗了一回。

「我們對成員的期望就是做你想做的事。」例如具美術專長的同學,提出彩繪牆面或許能招攬人氣,擅長企劃的同學就協助寫企劃書,向公部門申請經費,再由發想者來執行。多數的活動都在三樓3114室「開門工作室」的客廳裡談出來。當初市場的攤商對開門工作室的進駐抱持懷疑,但也是「我們做了這些超乎傳統市場期待的事情,才吸引到從不進市場的人進來。」市場漸漸有了人氣,也讓商家願意敞開心房接納他們。

一道道緊閉的鐵門在2016年開始有了轉機。慢慢有各類型的工作室進駐,一樓的店舖更逐漸發展成新竹的夜間食堂,下午4點半,當早市的攤位拉下鐵門,空出來的走道成了夜間大排檔的空間,晚餐、消夜、酒吧,與傳統市集的混搭風,讓東門市場成為年輕人打卡、品賞美食的熱門景點。

江山藝改所引薦許多實驗性的創作、表演, 為新竹提供多一點的選擇。(江山藝改所提供)江山藝改所引薦許多實驗性的創作、表演, 為新竹提供多一點的選擇。(江山藝改所提供)

從2015年進駐至今,東門市場內有17道曾是封閉的鐵門被拉開了,每個3坪的小空間裡,都是一個創生的機會。

江山藝改所:為老城注入多元

採訪的那天下午,鄰近公投收件截止日,江山藝改所的玻璃門不斷地被推開,許多年輕人來遞交連署書,展現年輕世代對公共議題的參與和關注。成立五年多來,江山藝改所漸漸成為新竹在地關心公共議題的重要平台。

創辦人張登堯,1984年出生,外表與雷鬼歌手Matuka幾分相似,老成的外表搭配骨子裡的老靈魂,喜歡藝術、文化,也關心歷史、社會、環境等議題。

當初創立江山藝改所,張登堯說:「很多我感興趣的東西新竹沒有,沒有的話我就自己創造。」創立之初,沒有表演者也沒有觀眾,張登堯就自己找表演團體,在街頭上發傳單招攬客群。「我們的目標不只在同溫層而已」,語畢他馬上笑著修正:「應該說新竹也沒有同溫層,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把一些在新竹接觸不到的東西,透過這個空間,讓新竹人知道有這麼多元的活動。」

張登堯、游雅淳 夫妻倆一起在新竹經營自己喜歡的事情。(林旻萱攝)張登堯、游雅淳 夫妻倆一起在新竹經營自己喜歡的事情。(林旻萱攝)

自此,來到江山,你可以聽到爵士或各類型的實驗音樂,參加讀書會、詩集發表、講座等,小小空間,卻能量大爆發。

張登堯也打造這裡成為在地居民參與討論公共議題的平台。溝通很重要,他認為公共政策若能在規劃階段能讓更多市民參與討論,讓在地居民有一個對未來的想像,促發共同創造的可能,更能提升在地居民的認同感。

而選擇留在新竹的原因,張登堯說:「新竹有城市的方便,而且人又不會太擠。因為有風的關係,所以空氣還蠻流通的,我覺得算是一個不差的生活點。」歸結一句話就是生活感吧!

在舊中創造,還空間於民

聊到新竹的生活感,走一趟假日的東門城廣場就能體驗,推著娃娃車的小家庭在此野餐,年輕學子在鼓動的旋律中伸展肢體,孩童在廣場上奔跑嬉戲,笑聲呵呵。

隆恩圳的改造,讓市民在城市中憶起陽光灑落、清風吹拂和水聲潺潺的愜意。隆恩圳的改造,讓市民在城市中憶起陽光灑落、清風吹拂和水聲潺潺的愜意。

這方舒適的橢圓形空間,早些年還豎立著政治人物銅像和獅子會的鐘塔,嚴肅且政治意味濃重;1999年,建築師邱文傑改造的「新竹之心──東門城廣場」,一舉拔除多餘的結構,並將原本封閉、孤立在車陣中的圓環,透過地下道與護城河親水公園連結,「我的設計就是把市民的流動介入到歷史的城區,讓此新舊交融。」邱文傑說。

自此市民可以一路走入古蹟,成為古蹟的一部分;下挖的空間形成似羅馬競技場的舞台,古蹟空間變成舞台,市民可在此展現自我、創造歷史。

城市的另一頭,已陪伴新竹三百多年的隆恩圳,今年也經過田中央建築團隊,以最輕、最小的設計介入,讓隆恩圳在城市中輕輕浮現。

「這座城市需要的是更多步行的空間。」設計師余在宥說。於是他們架高地面,創造出大片的空間,也使路面平整,讓步道至少有4米寬,讓市民可以自由、安全地散步、活動。

鴻安堂已經與城市相伴近 一百年,屋內的一品一物都很有歷史。鴻安堂已經與城市相伴近 一百年,屋內的一品一物都很有歷史。

再透過步道串聯,建築師將原本被水圳阻隔成兩側的巷弄、店家、巨城、學校連結起來,在連結的節點上安置幾張小椅子,余在宥希望大家不再是匆匆路過,而是有機會在此停留,用最簡單的空間創造相遇的機會。

比對日治時期的老地圖,隆恩圳的河道幾乎沒有改變,這也是其最富歷史感之處,因此余在宥巧心設計,讓步道的動線盡量增加與水道交錯的機會,讓市民可從多個角度閱讀水圳。

「年輕一輩的設計師努力把這空間的物質性降到非常非常低,讓空間看起來很輕盈。」黃聲遠這才開口解釋。而這正是緊繃的都市生活所需要的放空空間,是一條可以漫步、聊天、發呆、小憩、獨處的綠色路廊,讓民眾在城市裡能再憶起陽光灑落、清風吹拂和水聲潺潺的愜意。

想像一座城市的願景不只是說說而已,新竹這個悠久的城市,還有賴一群人戮力串起對話,創造改變。更好的明天,是他們最認真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