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惡地結好果 利吉泥岩惡地
2018-10-22

利吉惡地,台東。(林格立攝)

利吉惡地,台東。(林格立攝)

 

台灣最大的河谷花東縱谷,綠意盎然,物產豐饒。走訪花東縱谷來一趟地質之旅,不僅可以踏查兩大板塊交界處,也了解台灣地質身世;觀察池上斷層與利吉泥岩惡地,更加領悟大自然造天闢地的手法奧妙,再品嚐惡地出產的芭樂與釋迦,地盡其利,惡地結好果。正如法國地質學家Jean Aubouin所說:「台灣的地質是寶石等級。」

 

玉富自行車道的秀姑巒溪鐵道橋上,可以完成一腳踏在菲律賓海板塊、 一腳踩在歐亞板塊的「壯舉」。玉富自行車道的秀姑巒溪鐵道橋上,可以完成一腳踏在菲律賓海板塊、 一腳踩在歐亞板塊的「壯舉」。

從花蓮玉里車站出發,騎腳踏車上玉富自行車道,標註2.4K的秀姑巒溪鐵道橋,是此次地質見學之旅的第一站。

可能受到熱帶性低氣壓逼近的影響,站在鐵橋上,橋下是寬闊悠長的秀姑巒溪,強風吹來還夾帶著水氣,眼見左邊的中央山脈烏雲密布,右邊的海岸山脈卻是晴空萬里,就在這詭譎氣氛中,有如電影《勇闖陰陽界》的場景。配合觀光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下簡稱「縱管處」)在斷層帶休憩解說平台所框的兩個腳印,完成一腳踏在菲律賓海板塊、一腳踩在歐亞板塊的「壯舉」,打卡拍照完,頗有橫貫古今時空、穿越海陸地理交界的快感。

台灣地質身世:板塊交界

這座鐵橋是昔日的單軌舊鐵道,也是全世界除了冰島外,少數橋面跨越海陸兩大板塊的橋梁。由於地處斷層帶,長年來幾經地殼擠壓運動,造成第17至19號橋墩下陷,維修困難,台灣鐵路管理局1989年從玉里至東里車站之間,採截彎取直路線興建了新的鐵道。

東華大學教授劉瑩三東華大學教授劉瑩三

經由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劉瑩三解說,更加了解花東縱谷位處「地理縫合」之處的獨特。這是由於1,000萬年前至600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的西北角礁碰到歐亞板塊,花東縱谷東側,也就是海岸山脈西側,正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運動縫合交接之處。

最明顯就是玉富自行車道,每年還以1至3公分的速度抬升,因此玉富自行車道至今仍會經常性龜裂,劉瑩三說,這不是因為廠商偷工減料導致施工品質差,而是位於斷層帶,承受了怎麼鋪、怎麼裂的宿命。

花東縱谷涵蓋了北從瑞穗、玉里、池上等多處斷層。想要更了解斷層帶,還可以造訪池上的地牛館與大坡國小,經工研院專家進駐,運用科學的量測,證明大坡國小的擋土牆斷層,是少數可在地表觀察到快速潛移的斷層,也導致擋土牆鋪了,沒有多久就損壞的命運。

重要地質證據:利吉惡地

另外一處提供了台灣位於板塊交界地帶的重要證據,是500萬年前板塊隱沒與碰撞作用所留下的利吉惡地,地質學術上稱為「利吉混同層」。而且與全世界相比,能在陸地上就能親近觀察這麼「年輕的地質證據」,是利吉惡地在地質研究的重要之處。

「年輕」,是因為地質學的單位是以百萬年計,誤差值也在百萬年之間,劉瑩三解釋,以地球具有45億5,000萬年歷史而言,利吉層在地質時間的軸距上,可以說是很年輕的地質。

隨著地質公園的推廣,農委會林務局、縱管處等單位自2010年開始進行相關資源與地景的調查,並且結合社區的參與,設立解說牌,讓遊客一目了然,能夠感受利吉惡地知性與感性的美。

大坡國小「翹起來」的滑梯,是池上斷層的地標,在國際地質研究上享有知名度。大坡國小「翹起來」的滑梯,是池上斷層的地標,在國際地質研究上享有知名度。

縱管處處長林維玲指出,花東縱谷平原因為地處海陸板塊交會處,人文薈萃,物產豐饒,縱管處規劃「池早遇見你,發現池上斷層」、「台東『喔吉上』」等一至三天十多種不同的遊程,民眾可以選擇稻穗秋收或是前進原民部落等方式,進行一場深度之旅。

其中「惡地惡勢力:探索惡地奇景」則是以利吉、富源村為核心的地景旅遊。

★卑南溪畔:遠眺

從台9乙線進入利吉社區與利吉大橋之前,在堤防旁往北側觀看,或是站在卑南水圳公園,可以遠眺荒涼嶙峋的惡地景觀。

在此處還可以看到卑南大溪河床中,原來作為流籠的石頭,稱為「外來岩塊」,這些岩塊原來是被泥岩包覆,受到大水侵蝕露出,所留下一個個孤立的山峰,如此也證明泥岩內不同的岩層,有的是海洋板塊與南中國海板塊的輝長岩、蛇岩;有的是大陸板塊的沙岩、泥岩、沙頁岩。

從富源村的產業道路,可以站上惡地的制高點,俯瞰整個惡地景觀。從富源村的產業道路,可以站上惡地的制高點,俯瞰整個惡地景觀。

再從卑南溪往西側看,可以看到小黃山,這是數十萬年前才形成,受到風化與河流侵蝕作用形成的「礫岩惡地」。

★利吉惡地觀景台:近距離 接觸

過了利吉大橋,就可以到縱管處規劃的利吉惡地觀景台,沿著木棧道往上走,即可近距離觀察惡地的雨蝕溝、雨蝕谷。利吉社區生態導覽員曾怡潔介紹,若剛下過大雨,發生小型崩塌,會形成新的雨蝕溝;一條條深邃的雨蝕溝都是風雨沖蝕的傑作。

★富源景觀平台:遠眺

接著由台東197縣道上去,可遠眺台東平原,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看見太平洋上的綠島、蘭嶼與卑南溪,將太平洋盡收眼底。

★私房秘境:俯瞰

沿著狹窄曲折的產業道路,可以站上惡地的制高點,整個深溝壑谷就在腳下,這裡正是鳳頭蒼鷹、野兔、穿山甲的家,凌晨還可見長鬃山羊在稜脊線上凌波微步。當地居民林龍清因此整理出一條生態步道,但這個屬於秘境等級的步道,需要當地社區達人帶路,否則很難找到。

★Shopping行程:採果

有些遊客對秘境沒有興趣,只想吃水果,可選擇由社區導覽人員依時令安排採水果的shopping行程。

命名惡地,聳擱有力

利吉村前村長曾金仁認為,利吉村的亮點就是惡地。利吉村前村長曾金仁認為,利吉村的亮點就是惡地。

社區的達人之一,即是前利吉村長曾金仁,30年前他協助卑南鄉公所進行農作物調查時,即走遍村落的每個角落;「惡地」名稱的流傳,他是始作俑者。

「我們當地人稱這座險峻、無人接近,也無法種植的不毛之地為摩天嶺。但為命名開會時,地質調查所的徐鐵良建議叫做『利吉混同層』,但感覺好像很複雜,很學術;我就提議乾脆叫『利吉惡地』,聳擱有力!我還記得很清楚,沒有人說好,也沒有人反對,就這麼定下來。」

曾金仁的台語名字是「真驚人」,沒有想到惡地名稱也因此一鳴驚人。他自曝產銷班的秘辛說:「本來我們有農民掛燕巢芭樂的招牌賣,我一開始遊說大家改成惡地芭樂,還有人心不甘情不願,沒有想到改名之後愈來愈暢銷,分明是對自己的產品沒有信心。」

叫「惡地」也曾引起不少民眾反對認為不吉利,十多年前還有協會舉辦惡地改名票選活動,但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就是當初最不贊成惡地名稱的人,原因是「惡地」逐漸成為利吉村的註冊商標,甚至為農產品打響了名號。

惡地芭樂肉質細膩、清甜。惡地芭樂肉質細膩、清甜。

惡地結佳果

曾金仁說,惡地是不毛之地,只要颱風、豪雨一來,土壤就流失,以前有人在緩坡處開墾,縱使不斷施肥,也沒有用。

「但一介農夫怎麼會懂這土壤的好處,只知道土很黏,沒有下雨時土很硬,農作物很難種。然而種甘蔗,搾糖率特別高,做成的黑糖又特別香。經過研究單位分析土壤才知道,惡地土壤鎂、鐵等礦物質的含量特別高,是種出的農作物有特殊風味的原因之一。」

原來在惡地開墾,就是要「適地適種」,順應惡地的泥岩地形,選擇適合栽種的水果,再請來農政單位幫忙上課,找出適合種的作物,例如芭樂、大旺釋迦、芒果與柑橘。

從三陽工業退休回鄉的蔡鴻謨,選擇友善環境的農法,不用除草劑、施用有機肥,他所種植的芭樂特別脆口,肉質細膩、清甜,單單賣給以前的同事即供不應求。

曾金仁帶領我們前往拜訪富源景觀平台旁種植牛奶果、黃金果的農夫柯炳煌。曾金仁說富源村是大哥,利吉村是「二弟」,說著自己就笑起來,原來是二弟與惡地同音。

柯炳煌標榜種的是「惡地牛奶果」,水果盒上寫著「富源惡地產奶果,地質缺水巧天賜」,並且打出「紫鑽牛奶果」的招牌。曾金仁笑他是「只賺:只會賺錢」的牛奶果。

惡地牛奶果是越南新住民最愛的水果。惡地牛奶果是越南新住民最愛的水果。

柯炳煌笑談自己的牛奶果,雖然前年「大風收」,即被尼伯特颱風全部收走,但今年銷路很好,主要是全台有30萬的東南亞新住民支撐他的市場。他說,越南新住民看到牛奶果猶如看到家鄉的老朋友一樣,有人一次採買30斤,透過直播銷售,變成經銷的中盤賺大錢。

曾金仁接著嚴肅起來:「自從打出惡地名號之後,銷售從來沒有遇到瓶頸。」就在我還未意會過來時,他接著說:「我們惡地水果一銷到各中盤商與行口,小販都以選購我們的水果優先,加上我們產量不多,市場接受度高,因此銷售從來都不是問題。」

隨著2010年林務局將利吉惡地選為社區參與推動地質公園的示範區,曾金仁說,我們很認同地質公園結合地方產業發展的目標,尤其是利吉村與其他偏鄉一樣,都面臨人口老化、流失,年輕人只好到外地工作的命運,如果能夠復興社區的產業,顧好每個人的肚腹,推動地質公園的地景旅遊、地景保育是三贏之舉。

社區產業與地質保育共存,居民領悟利吉不是惡地,而是寶地。社區產業與地質保育共存,居民領悟利吉不是惡地,而是寶地。

經過社區協會的努力,先是吸引退休的管區警察與居民回鄉耕種,農忙時請附近原住民來幫忙,當惡地的水果銷路愈來愈好,更多原本只是打工的原住民加入種植的行列,復耕原本休耕、廢耕的水田。

曾金仁說,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過去利吉村的人要到外面打工,現在農忙時還要到別村找人來幫忙。

透過地質公園的網絡與合作,帶動地方的產業,以在惡地作「好人」、惡地結佳果為傲,利吉與富源的惡地農耕與生態旅遊,也訴說著在地居民與大地和平共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