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旺盛生命的攝影節 遍地開花各自精采
2018-11-12

高雄攝影節

高雄攝影節

 

2018下半年的台灣攝影圈很精采。從北到南,由民間社團舉辦到官方主辦,從高雄到台北、台南,攝影節輪番上陣,有國際視野亦有島內跨界,大師加上新銳,台灣的攝影圈今年讓人目不暇給,就是要端出多元,刺激社會想像的視野。

 

我把攝影節定位成介於經典作品展跟節慶之間的融合,而且還要依循城市的特色。~康台生我把攝影節定位成介於經典作品展跟節慶之間的融合,而且還要依循城市的特色。~康台生

提到攝影節,最讓人熟知的當屬創始於1970年代的法國阿爾攝影節,這個南法小鎮前因梵谷在此度過人生最後時光而出名,後又因攝影節的創辦再度聞名,不僅是攝影界的重要交流活動,也是成功的城市行銷。

近年,亞洲鄰近城市如曼谷、東京、香港、新加坡、大理、平遙等都趕搭攝影節風潮,台灣的攝影節在其中也逕自發展自己的特色,要長出自己的樣子。

台北攝影節是台灣最老字號的攝影節,1990年首次舉辦。2016年康台生接任中華攝影藝術交流學會理事長兼台北國際攝影節藝術總監,為台北國際攝影節開拓新意象。

台北國際攝影節:

在街角遇見藝術

頭髮斑白,一副翩翩紳士模樣的康台生,自退休後接下理事長職位,他幾乎花了所有的時間思索台北攝影節的定位,而得出:「我把它定位成介於所謂經典作品展跟節慶之間的融合,而且還要去依循城市的特色。」他從容地說。

拉丁美洲攝影家聯展是此屆台北國際攝影節必看主題。圖為 Luis González Palma 作品(瓜地馬拉)。(台北國際攝影節提供)拉丁美洲攝影家聯展是此屆台北國際攝影節必看主題。圖為 Luis González Palma 作品(瓜地馬拉)。(台北國際攝影節提供)

台北是台灣首善之都,藝文活動熱絡,而且擁有成熟的藝廊系統,藉此之勢,康台生設計台北攝影地圖的概念,邀請有意願的藝廊,在攝影節期間進行小型的攝影展,創造市民在台北街角與攝影相遇的機會。

2016年有12間藝廊加入此嘉年華,2018年更擴增到20家,如爵士藝廊、星巴克漢中店、新苑藝術、北師美術館、1839當代藝廊、誠品敦南店B2藝文空間等一起共襄盛舉。

不只拓展到街角的偶遇空間,今年台北國際攝影節以「拓」(borderless)為主題,拓有擴張、進化、延伸之意。爰此,康台生邀來香港策展人秦偉策劃「大洋的彼岸──拉丁美洲攝影家聯展」,「拉丁美洲的政經局勢不穩,攝影家用編導式的敘事批判時事,卻又用超現實手法表現,一看到作品就會被吸引,很震撼。」他胸有成竹地介紹著,台灣難得有機會一窺拉丁美洲魔幻寫實的攝影風格,是此屆攝影節必看。

八大主題之二的「意義流轉──東北亞當代攝影聯展」則由沈昭良策畫,選擇日本、中國、韓國三地攝影家,為本地觀眾勾勒東北亞地區當代攝影的獨特發展與面貌。

國內的主題展由邱國峻策展「境外‧內爆──再探當代的逆現表現」,探討在數位和科技衝擊之下,攝影家如何翻轉媒材侷限,將攝影與多媒材做跨領域的結合,參與的攝影師包括郭英聲、游本寬等享譽國際的攝影家,也嘗試跨界、觸動火花。

拉丁美洲攝影家聯展是此屆台北國際攝影節必看主題。圖為 Pablo Ortiz Monasterio 作品(墨西哥)。(台北國際攝影節提供)拉丁美洲攝影家聯展是此屆台北國際攝影節必看主題。圖為 Pablo Ortiz Monasterio 作品(墨西哥)。(台北國際攝影節提供)

攝影的類目多元,上一屆他們向沙龍攝影、師字輩的大師致意,這一屆便特別框出報導攝影與人像攝影兩主題。上一屆一窺林百里、吳東興、蕭國坤等企業家的相本,今年則以「星光人家──藝人攝影展」,康台生說既然攝影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去看看不同領域人們拍的照片,也未嘗不是件有趣的事。

曾任教師大美術系、長年推動美術教育的康台生,他有感於孩子的美感必須從小培養一雙會觀察的眼睛,因此除了鼓勵新生代攝影家的「新銳獎」,台北國際攝影節再降低年齡層,設計「小小攝影師──全國國小攝影學童攝影比賽」,這也成為台北國際攝影節的特點。

高雄攝影節:

首屆官辦攝影節

2018年10月中旬開展的高雄攝影節是台灣首次官辦的攝影節,由高雄市文化局主辦,委由攝影家馬立群、鄧博仁、邱國峻策展,假駁二藝術特區盛大開展。

攝影就是一種刺激,看到很棒的作品,會刺激你反思自己的作品到底好不好,這就是攝影節主要的教育意義。~馬立群攝影就是一種刺激,看到很棒的作品,會刺激你反思自己的作品到底好不好,這就是攝影節主要的教育意義。~馬立群

作為一個港都,高雄慣於接受外來文化的衝擊;身為一座老城,高雄自成的生活情感與經驗,早已內化、演繹為特有的打狗文化。融合了港都風情與老城生活,攝影節規劃「高雄現代攝影專題/影起風華──陳啟川攝影特展」、「錨碇高雄:在地視野‧蹲點創作」,與高雄老城相扣連,以影像喚起高雄往昔的歲月。

陳啟川(1899-1993)出身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高雄陳家,戰後曾任官派高雄市市長,高雄醫學院受其大力捐助而建立,「高雄市攝影學會」也由他與柯錫杰等人共同發起。因為身分的關係,陳啟川得以記錄下許多民間攝影家無法捕抓到的影像,紀錄了高雄不同的樣貌,別具意義。

高雄做為港都吸納外來文化,攝影展規劃除「亞洲國際大師展/細江英公特別企劃展」與國際進行對話;由馬立群、蘇月斫策展的「亞太地區攝影觀察/亞洲新銳攝影家群展」,則從「載體」出發,藉由載體不同特性而產生獨特的觀看經驗,產生新的意義,是攝影家們帶給觀者的新體驗。

陳伯義記錄已消失在地圖上的紅毛港聚落。(高雄攝影節提供)陳伯義記錄已消失在地圖上的紅毛港聚落。(高雄攝影節提供)

攝影節自然少不了對攝影史的爬梳,邱國峻在「時之間──側寫台灣當代攝影的起承轉合」嘗試回答台灣當代攝影現況的探問,他邀請汪曉青、沈昭良、林柏樑、侯怡亭等攝影師,在不同時空捕抓的影像,再現台灣多樣的歷史面貌。

馬立群解釋攝影節的對象是社會大眾,又因為是官方主辦,會特別注重攝影文化的推廣與教育。身為過來人,他重視新生代攝影家的提攜。2016年他創辦台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Wonder Foto Day,發現年輕人很需要這樣交流的舞台;但他也從幾屆的徵件內容中發現作品內容偏向小確幸、小清新風格,不夠多元是其可惜之處,馬立群因此規劃在高雄攝影節中搭配新生代攝影工作者聯展YOUNG PHOTO,希望藉由攝影節的內容刺激年輕人對於影像新的想法。「攝影就是一種刺激,看到很棒的作品,會刺激你反思自己的作品到底好不好,這就是攝影節主要的教育意義。」馬立群說。

台南國際攝影節:

或許台灣能有機會可以藉由台南國際攝影節8年的積累,來經歷一場攝影的文化認同。~黃建亮或許台灣能有機會可以藉由台南國際攝影節8年的積累,來經歷一場攝影的文化認同。~黃建亮

爬梳台南攝影脈絡

台南國際攝影節則將於2018年11月中旬開展,一路展到2019年4月。同屬官辦的攝影節,台南國際攝影節更著眼於2024年台南建城400年的願景,而提出為期8年的企劃。

總策展人黃建亮回想當初台南市文化局找上他,他從婉拒到接受挑戰的轉變。「文化認同」是他多年來關切的核心價值,但台灣的文化認同始終是糾纏不清的尷尬。他想到美國的案例,這個僅有短短兩百多年歷史的年輕國家,視覺影像是其建立國家認同的重要工具;或許台灣也有機會可以藉由8年的積累,來經歷一場攝影的文化認同。這樣的轉念,讓他接下總策展人的職務。

但素來被稱為台灣文化首都的台南,也是西方攝影技術傳入台灣最早的城市,卻在攝影史上無特出的地位,如何定位台南在攝影史上的位置,他們最先著手規劃「焦點攝影家」系列。

首先為台南定錨的是許淵富(1932-2018),這位早在1988年就被張照堂提及的攝影家,在《影像的追尋》中寫下:「六○年代的台灣攝影家,在沙龍與紀錄寫實之間各取所好,而介於其中的某些年輕工作者,不安於傳統模式與慢性技法束縛,企圖在構圖、意象上追求另一種個人風貌,以表現更自由、鮮活的視覺動力。南部的攝影家許淵富便是這樣的一位實踐者。」

許淵富四十多年的攝影生涯,從黑白跨足到彩色、從紀實涉足商業攝影的多元題材,1960年代他就嘗試投稿日本雜誌,並長期投入攝影教育與推廣。他的一生見證府城攝影發展史,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4月底「焦點攝影家─許淵富」即率先在蕭壠文化園區開展,即是台南攝影論述跨出的第一步。

「焦點攝影家─許淵富」展館,許淵富的一生見證府城攝影發展史,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莊坤儒攝)「焦點攝影家─許淵富」展館,許淵富的一生見證府城攝影發展史,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莊坤儒攝)

攝影節以「鯤鯓顯影」(Kun-shen Unveiled)為主題,接續於11月登場的子題皆環繞著「台南」為關鍵字。黃建亮關注新生代攝影家的創作,他找尋台南出身的攝影家,如陳敬寶、莊坤儒、張士飛等,台南是他們的文化養分,從他們視角再面對台南。「台南現場」則是邀選以台南為主題的創作者,如楊順發的「地層下陷」,黃建龍的台鹽老照片、張景泓長期關注的廟宇儀式,李立中利用養鴿子的經歷同時進行創作,還有林伯樑、吳孟真、黃子欽等多位創作者,他們用不同的形式、切點去呈現心中關切的台南,無論是當下的,還有過去和未來。

「攝影節作為一個平台,我希望是對整體攝影的一種肯定。」黃建亮說。在展覽的主題上,他也希望不同的議題、類別的創作能在平台上對話互動,不管是報導攝影、沙龍攝影、藝術創作等都在攝影節裡有存在的位置,並獲得肯定。

2018年先取曾文溪以北區域,2020年可以擴展到台南市區,黃建亮一步一步勾勒8年的藍圖,期望藉由脈絡的建立、對話的溝通,利用攝影來肯定自己的文化,進一步再把攝影的生態系做起來,「形成生態系,種下去的東西才會活下來。雖然不是那麼容易,可是我們一定要去試。」黃建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