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東西交融.創新永續 第三屆唐獎,影響遠播
2018-11-26

第三屆唐獎(莊坤儒攝)

第三屆唐獎(莊坤儒攝)

 

「唐宋社會變遷的最終結果,就是擴大庶民的力量。」第3屆唐獎漢學獎得主斯波義信接受《台灣光華雜誌》專訪時指出,這個庶民的力量不僅支撐唐宋對抗蠻夷,營造唐宋文明發展,並且帶動福建一代華人往海外移動,造就今日華僑的貢獻。

 

唐獎表彰斯波義信的漢學研究,完美地將中、日、西學術的精華結合為一體。唐獎表彰斯波義信的漢學研究,完美地將中、日、西學術的精華結合為一體。

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第三屆8位得獎主9月訪台,參加頒獎、演講等一系列活動,得獎主用行動與科學研究對抗氣候變遷的威脅;以標靶藥物抗癌;傳達唐宋盛世經濟與文學的奧妙;以及彰顯法律與民主、自由相互對話的重要,並向全世界傳達21世紀當前重要的觀點和價值。

作為一個國際獎項,曾任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現任唐獎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指出,唐獎在2012年由台灣企業家尹衍樑出資設立,與獎勵基礎科學研究、文學與和平貢獻的諾貝爾獎不同的是,唐獎是因應現今世界發展與挑戰,設置永續發展、生技醫藥與法治獎,並且設置漢學獎以突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與價值。

斯波義信:庶民力量強大

此屆漢學獎2位得獎人之一,出生日本東京的斯波義信,是國際知名中國經濟社會史的專家,也是日本漢學界「東京文獻學派」代表人物。現年88 歲的他,投入宋代經濟史、商業史與華僑的研究,超過一甲子時間。

斯波義信在台北圓山飯店接受《光華》專訪時透露,會從事漢學研究,主要是受其父母親影響,「我原本想研究德國經濟史,但父親認為漢字是日本一直使用的外國語,用漢字作研究一定比用德語作研究來得強;加上我母親的親戚從事中國社會的研究,常在家中談論前往中國考察作調查的樂趣,讓我心生嚮往。」

唐獎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認為,藉由得獎者的影響力與實際貢獻,能以新視野與思維面對世界的挑戰。(林格立攝)唐獎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認為,藉由得獎者的影響力與實際貢獻,能以新視野與思維面對世界的挑戰。(林格立攝)

選擇唐宋作為研究的朝代,是因為日本原本深受唐宋文化影響,因此對唐宋十分有親和感,在學術界也有研究唐宋的傳統。

面對問題,總是用手指枕著額頭,並且思考片刻才回答的斯波義信指出,唐宋社會變遷最終的結果,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帶給平民百姓力量。歐洲在11世紀的商業革命才賦予平民力量,日本要遲至德川幕府時代才啟動,但對照中國,時間更早,而且規模更大,這是造就8世紀唐宋文明的重要原因。

斯波義信在其享譽國際的專著《宋代商業史研究》、《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中有很深刻的論述,中國自古有四民之說,士農工商,工商階級被列為最末一等,但唐宋因為交通與技術的發達,帶動商人崛起,所帶來社會變革的力量涉及範圍非常廣。

他舉例說,唐朝中葉,傭兵人數超過100萬人,軍隊補給所需的糧草,政府交給內地民間商人和水陸運業者主導,這在防止契丹、女真的侵略上發揮了顯著的效果,也造就商人地位的提高。而早在隋代所開鑿大運河,讓地方特產得以銷售至全國各地,當時出現如成都「蜀錦」、定州窯的「定瓷」等28項天下絕品的特有產業,商人也利用生產地與消費地的差價,累積了大量財富。

唐宋時代就有華僑流動的雛型,他發現來自華南、華中到福建的移民,由於可開墾的土地有限,再加上福建人特別重視人才教育,導致進士科學考試有半數以上都是福建人,並且鼓勵到首都開封或是大城市杭州留學,這些地域變革引發人才輸出海外的現象與趨勢。對照華人在海外的經濟活動,「我認為共通性就是一個合理主義,因為中國社會思想與人文背景,從禪宗與易學中有順其自然的思想根源,中國人找到最不牽強、最合理的出發點來做。」斯波義信不疾不徐地說。

斯波義信從唐宋文明提煉出知識譜系的結晶,廣泛而精湛。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陳國棟認為,他的博通強化了專精的力量。專訪最後,斯波義信談到人生最重要的宗旨,「不為外界所動,堅守崗位」,尤其是他在1970年代從事漢學研究時,當時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加上馬克思主義儼然是當時世界思潮的主流,反資本主義的意識型態,讓他不易蒐集商業研究的資料,但縱使他的研究與主流相悖,也堅持初衷,一往直前。

生技醫藥獎第一屆得主本庶佑頒發獎章給第三屆得主布萊恩.德魯克爾,表彰他促成標靶治療在臨床上的成功應用。生技醫藥獎第一屆得主本庶佑頒發獎章給第三屆得主布萊恩.德魯克爾,表彰他促成標靶治療在臨床上的成功應用。

大師論壇,國際發光

唐獎的得獎者都是像斯波義信這樣,對串聯東西文化、科技,解決全球議題有創新貢獻及實質影響力的成就者。為了分享得獎人的貢獻,唐獎基金會與世界級重要的學術組織合作,舉辦「唐獎專題講座」,將唐獎的影響力向世界延伸,同時增加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例如唐獎基金會2016年與國際生化與分子生物學聯盟(簡稱IUBMB)簽訂9年合作協議,贊助生化或分子生物領域相關國際會議,並提供年輕學者移地研究和參與國際會議的旅費,培育生醫領域專業人才與創新。

今(2018)年IUBMB在韓國首爾舉辦的第24屆代表大會,會前由唐獎獎座開場,邀請第一屆生技醫藥獎得獎人,也是甫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本庶佑,發表唐獎專題演講,向與會二千五百多位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的專家,分享他在癌症免疫療法的成果。

唐獎得獎人自2015年起,連續4年在國際生技醫藥領域中最大的盛會之一實驗生物學國際組織(簡稱EB)舉辦唐獎專題講座,今年4月在美國聖地牙哥舉辦的EB年會,第二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張鋒發表他所開發出一種基因檢測系統「夏洛克」(SHERLOCK),使得基因檢測的效率和靈敏度大幅提升,吸引超過6,000位生醫領域的專家聆聽。透過這些國際學術盛會,讓台灣的能量被國際看見。

永續發展獎得主詹姆士‧漢森與國內高中生對談互動。(林旻萱攝)永續發展獎得主詹姆士‧漢森與國內高中生對談互動。(林旻萱攝)

年輕學子,親炙大師

不只國際發聲,唐獎教育基金會另外安排得獎人深入台灣的大學、高中校園,與學校聯手規劃一系列具有傳承及啟發意義的「大師論壇」。

今年永續發展獎兩位得主詹姆士‧漢森及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分別到中央大學及中興大學,探討氣候變遷議題及解決之道。而生技醫藥獎得主、標靶治療先驅東尼‧杭特及布萊恩‧德魯克爾分別在台灣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分享他們在科學研究路上遇到的困境與突破。漢學獎得主斯波義信前進台南成功大學,講述「台南府城廟宇的『境』與華人社會組織」;另一位漢學獎得主宇文所安則在臺灣師範大學,暢談研究兩漢到唐宋文學的困難。法治獎得主約瑟夫‧拉茲則受邀到政治大學探討法律的本質。

永續發展獎得主、前美國NASA哥達太空研究所所長詹姆士‧漢森,則以「新世代的世界:創造你們的未來」為題,在台北師大附中與全省二百多位高中生對談,青年學子提出意識型態與台灣的能源政策及核電發展問題,就教於大師。

詹姆士‧漢森認為,台灣有很多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民,可以客觀評估與討論核能發電的問題,雖然台灣有地震、颱風,但有關核能建設的安全機制已經相當完備,他鼓勵年輕學子以科學的精神,蒐集所有有用的資料,並且能夠自我批判和接受檢驗,分析、比較與評估石化燃料、核能與再生能源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對地球生態的衝擊,建立一套客觀、可比較、量化的數據資料,讓能源議題的討論能夠更加公開透明。

此外,唐獎還舉辦「高中(職)青年學子創意提案」活動,鼓勵學生以唐獎4大獎項領域為基礎,發揮創意與巧思,實踐改造社會的精神。今年台南一中科學班「華佗急先鋒」結合唐獎漢學獎及生技醫藥獎的精神,設計出富含中醫知識的「未央村:中醫桌遊」,玩家需在有限的時間內,依據病症蒐集藥材,開立藥方贏得比賽,拿到第一名3萬元的獎金。

獲得銀獎的南投中興高中,關心社區老年化問題,向中興新村的長輩宣導反詐騙、以房養老、遺產贈與等法律常識,符合唐獎法治獎精神。新竹高中「作田人」團隊則在竹東三重埔租地種稻,從插秧、收成到最後產出「作田人米」,透過農務勞動,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符合唐獎永續發展獎精神,拿到銅獎。

法治獎得主約瑟夫‧拉茲,在政治大學演講法自身之品性。(唐獎基金會提供)法治獎得主約瑟夫‧拉茲,在政治大學演講法自身之品性。(唐獎基金會提供)

唐獎獎金,效益擴散

唐獎每一個獎項5,000萬元台幣的獎金,其中1,000萬元指定用途,必須用在獎勵研究上,這項用意也讓此獎助成為唐獎的「支獎」,發揮擴散效應,同時可彌補許多世界知名獎項總是頒發給已有成就的人士,卻忽略鼓勵年輕學者的遺憾。例如2014年第一屆漢學獎得主余英時將其獎金設立5年為期的「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用於獎助漢學與人文研究的年輕學者撰寫專書或博士論文。

第一屆永續發展獎得主、挪威前總理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將其半數的獎金500萬元捐給肯亞地區Milgis Trust保育團體,用來保育大象的工作;另外半數獎金成立「格羅.布倫特蘭獎」(Gro Brundtland Award),委託成功大學於2016年起連續3年舉辦「女性永續科學週」活動,選拔開發中國家的女性科學家來台參訪及巡迴演講,讓開發中國家學者感受到台灣能量與經驗,進而產生國際連結。

目前擔任東洋文庫館長的斯波義信,擅長從複雜史料中抽絲剝繭,他透露,計劃運用唐獎提供的500萬元研究獎金,一部分捐給日本東洋文庫設立獎學金,鼓勵年輕人共同參與漢學研究,分析整理Morrison基金會所提供2.4萬筆社會科學的古籍與殘片的資料;另一部分獎金將用來編纂社會經濟學學術用語的電子辭典。

唐獎名為「唐」獎,就像斯波義信所研究的唐宋盛世,期待發揚盛唐精神,通古今之變,藉由得獎者的影響力與實際貢獻,促進東西文化與技科的交流,並且面對當前社會發展的變局,以新視野與新思維所注入的實際行動,讓全世界和諧共存、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