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舊交融.微笑禮樂 儒學道統.萬古常新
2018-11-29

孔廟以釋奠古禮表達對至聖先師的崇敬,「禮、樂、佾、饌」儀程齊備。

孔廟以釋奠古禮表達對至聖先師的崇敬,「禮、樂、佾、饌」儀程齊備。

 

儒學宛若歷史浪濤的中流砥柱,是社會祥和進化的樞紐。歷經二千五百多年的淬煉,儒學萬古如一,精髓深遠淵博。堅挺時代浪頭,名聲寰宇遠播。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2,568週年誕辰,孔廟以釋奠古禮,「禮、樂、佾、饌」儀程齊備。台灣目前最具規模的台北孔廟,更以尋根始業式、風雅文化季邁出廟堂,植根沃土。一輪秋月高掛,萬仞宮牆裡,櫺星門廊下,吟詩撫琴,煎茶品香。老幹新枝,欣欣向榮。

 

秋祭釋奠大典,是台北孔廟年度盛事。秋祭釋奠大典,是台北孔廟年度盛事。

釋奠古禮,莊嚴隆重

清晨的大龍峒,露出在晨曦中甦醒的朦朧。孔廟的「萬仞宮牆」,沉靜地印照著內斂的金光。黌門上一對鳳凰,順著燕尾飛簷,昂首面天,迎接初昇的朝陽。

占地四千多坪的台北孔廟,莊嚴靜穆地矗立了近80年,1990年列為市定古蹟。「閩南式建築與文廟氛圍,是我們的一大特色。」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執行秘書陳宗緯說。精雕細琢的傳統工法,流露出濃郁的書卷氣息。2011年台北孔廟納入歷史城區觀光再生計畫,開放古色古香的庭園景觀,讓民眾得以親炙大成殿、崇聖祠的莊嚴。穿梭在禮門、義路間,細細體會尊師重道的意涵。

占地四千多坪的台北孔廟,莊嚴靜穆地矗立了近八十年,1990年列為市定古蹟。占地四千多坪的台北孔廟,莊嚴靜穆地矗立了近八十年,1990年列為市定古蹟。

「秋祭釋奠大典,是孔廟年度盛事。」陳宗緯說。凌晨三點,夜色漆黑,孔廟內外,人聲鼎沸。「30年來,教師節這天沒有睡過。」擔任樂長的孫瑞金說。禮、樂、佾、饌齊備,三百多人,佇立在大成殿外,敬候吉時。鐘鼓齊奏,敲醒黎明,禮敬聖賢,直達天聽。保存最完整的國家級祭典,在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舉行。由預備、迎神、祭祀、送神、禮成,整個儀程有37道,莊嚴隆重中,領悟禮樂教化。「維護傳統文化,是一項神聖的任務。」陳宗緯說。

感化力道,不可言喻

身穿紅色長袍的樂生和身穿黃袍的佾生,是釋奠大典中矚目的焦點。「樂生的訓練長達一年,每年都要從頭訓練毫無音樂基礎的國一新生」,近年來,均由北市重慶國中的學生擔任。擔任樂生教練逾半甲子的孫瑞金,見證著孔廟的流金歲月。

身穿紅色長袍的樂生,訓練長達一年。近年來,均由重慶國中的學生擔任。身穿紅色長袍的樂生,訓練長達一年。近年來,均由重慶國中的學生擔任。

釋奠大典的禮制和樂譜,自宋朝一脈延續而來,年近耳順的孫瑞金有一種「後無來者」的焦慮,「我不希望祭孔音樂在我這一代出現斷層。」雖然不是孔家人,但是這份繼往開來的傳承,卻是孫瑞金無可推諉的重任。近十多年來,他不但訓練接班人,更四處演講、教學、創作,宣揚儒家思想,推廣雅樂舞教育。

也是前中廣國樂團指揮暨首席演奏家孫瑞金談到訓練樂生的過程,「給孩子一個鍛鍊自我的機會,是支持我無怨無悔的原動力」。跨越寒暑的艱苦訓練,磨練著孩子的心性和體力。在大太陽下一站4個小時,很多孩子體力不支,直挺挺地倒下,讓人好心疼。「但是下次演練時,孩子帶著傷,又來練習了。」孫瑞金深深地感受到,嚴格的禮樂規範,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孩子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好些孩子一路由佾生、樂生到禮生,那種鍛造出的榮耀,深植在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心中。

「有一個樂生,差點國中沒法畢業。」相隔十多年,孫瑞金突然接到他的電話,告訴老師工作近況。是什麼不可言喻的力量?引導著一個步入歧途的孩子迷途知返,「我問他,是誰感化了你?他回答我說,是孔子。我當下湧出淚來。」在那一刻,儒學不是線裝書裡的陳腐,而是醍醐灌頂的睿智。

從1931年起,佾生是由大龍國小同學擔任。87年來,不間斷地薪火相傳。依照1969年「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制定的佾舞,舉手投足間,展現出儒學的溫文爾雅,進退有據。由眼神到步伐,動靜之間都是修身內省的鍛鍊。佾生左手橫拿籥在內,主陰,象徵平衡;右手直拿翟在外,主陽,象徵正直,兩者合一,體現了陰陽和諧的天地秩序。

而著名的「孔府菜」,傳承「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家訓,規格嚴謹,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表率。釋奠大典的饌品,依循古禮,以「和」為烹調主軸。2007年開始,由開平餐飲學校的同學承辦,負責的師生因而獲得「孔子總舖師」的稱號。共計要準備三羹、四食、十籩、十豆等27樣饌品,189道菜餚。

從1931年起,佾生都是由大龍國小同學擔任。87年來,薪火相傳。從1931年起,佾生都是由大龍國小同學擔任。87年來,薪火相傳。

新舊交融,洗禮子衿

「台北孔廟的原址在今天的北一女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李乾朗說。相隔110年後,2017年台北孔廟文化季開啟了劃時代的尋根之旅。當孔子聖號儀仗,和北一女儀隊新舊並列,宛若前世今生,跨越世紀的穿梭交融,讓人悸動。

今年在「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及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葉國良、黃啟書籌組的「禮儀研擬小組」規劃下,9月21日再次回歸北一女中,首次由校長楊世瑞主持,遵循古禮的「始業禮」。在莊嚴的古樂聲中,進行授篋儀式。智慧竹簡上刻印中庸篇章,勖勉學子敦品勵學、自強不息。在師生相互禮敬的氛圍中,讓青青子衿體會珍惜感恩的心,發奮力學,培育「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錦麗前程。

孔一如(孔子第73代子嗣)用茶道體現儒學中的溫、良、恭、儉、讓。孔一如(孔子第73代子嗣)用茶道體現儒學中的溫、良、恭、儉、讓。

吟詩品茶,風雅中秋

今(2018)年孔廟文化季規劃了一系列風雅活動。由創立於日治中期,有近百年歷史的台北市天籟吟社,在9月22日拉開序幕。雨後的清秋,古調悠悠地在泮宮、黌門間飄蕩,吟唱出詠嘆秋月的經典詩章。古月照今塵,流瀉出優雅的風華。

9月23日上午由孔一如(孔子第73代子嗣)、趙惠敏、汪金習、柯黎月等茶道家表演「儒茶闡道」,以茶會友。孔家白茶作坊端出白毫銀針、牡丹王、貢眉等珍品,在櫺星門廊下,釋放茶香。沉香裊裊,古琴縈繞,引發思古之悠情。

下午由「綻樂室內樂團」鋼琴家孔維良博士(孔子第78代子嗣)和小提琴家蔡依璇博士擔綱,推出「雅樂賞析」。用古典旋律,詮釋現代樂章。

榮耀孔門,宗族使命

孔廟是孔氏宗族祠堂,也是精神堡壘。孔氏宗親首度參與孔廟文化季盛會,別具意義。「有哪個姓氏的族譜,可以延續二千五百多年不曾間斷,孔家應該是唯一的了。」孔子79代嫡傳人,也是全球唯一的「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說。這份對宗族的向心力,恆久以來,牽引著散居全球數以百萬的孔氏後裔。

「近年來,孔氏宗族成員獲邀參加各地孔廟的釋奠聖典。」孔繁麟(孔子第74代子嗣)表示,「我希望借此機緣,能讓孔家人與生俱來的使命感覺醒」,凝聚宗族意識,發揮漣漪效應,共同為宣揚儒學群策群力。

孔子79代嫡傳人、奉祀官孔垂長,肩負著宗族與傳承歷史的責任。孔子79代嫡傳人、奉祀官孔垂長,肩負著宗族與傳承歷史的責任。

這次活動中,宗親們鼎力動員。「雖然我們每個人的力量都很微小,但是集結每一個微小的力量,就能擦亮孔家這塊招牌。」身穿旗袍的金釵服務隊領隊孔祥雲(孔子第75代子嗣)說。

「我從小就看著爺爺寫『儒學遊藝』,14歲到美國後,每次看到孔子像,心裡就會好感動,也惕勵自己要更加努力,不能丟了祖宗的臉。」孔維良說。切割不斷的血脈連結,無論身在何地,都不會改變。

將儒學文化精髓融入茶道的孔一如,特別為這項活動自美返台。「茶道是儒學溫、良、恭、儉、讓的體現,一種融入生活的修養。」用纖細柔荑,護持「和靜清怡」,傳遞儒家禮樂風範。

人生導航,歷久彌新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南宋朱熹的《朱子語類》給予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最高尊崇。歷經2,568年的考驗,時至今日,儒學依然是現代生活的導引,這份先知先覺的領悟,不得不讓人俯首稱頌。

氣宇軒昂的孔垂長,肩負著宗族與歷史的責任,「2009年穿上這身奉祀官的長袍,自然而然的肅穆莊嚴,感覺到肩頭上,老祖宗交付的神聖使命。」孔垂長承襲先祖的步履,周遊列國,宣揚儒學。「在韓國、日本和北越,感受到他們對儒學的尊崇和禮敬。」

這項珍貴的文化資產,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可以登廟堂,可以入市井。其中的精粹就是「仁」,用愛天地萬物的心,在生活中實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學說中『仁、義、禮、智、信』的精神和內涵,不僅可以做為個人修身處世的準繩,也可以成為治理國家的原則。」孔垂長說。儒學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深遠地影響到整個人類。

禮樂教化就像無所不在的領航員,點亮生命的明燈,只要敞開心扉微笑接納,內心就能安定踏實。跨越25個世紀,儒學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是匡正時弊的良方。誠如奉祀官秉持的儒學願景,「以天下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