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影像對話—島嶼的記憶: 1970 – 1990的台灣攝影
2018-11-15

歲月之旅/張照堂攝/1990

歲月之旅/張照堂攝/1990

70至90年代短短30年的時間,對長遠的歷史發展而言,或許只是白駒過隙,但對於置放在全球脈絡下的台灣及周邊島嶼來說,不論在內部治理、對外事務、兩岸關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等等範疇裏,卻是相當關鍵且重要的30年。

對和我一樣出生在60年代末的人來說,在這個看似轉眼雲煙的一萬多個日子裏,即便是懵懂年幼,循著歲月的流逝,不論內外,也一步步共同經歷了退出聯合國、推動十大建設、中美斷交、躋身亞洲四小龍、解除戒嚴、六四天安門事件、蘇聯解體、兩德統一、波灣戰爭、亞洲金融風暴等等,牽動時局也影響未來的歷史波動。而在前述的歷史背景中,身處於解嚴前後的緊繃社會氛圍下,相對於文學、繪畫等創作媒介,台灣攝影家為了回應外在的艱困現實與內在延展的生命探問,不論本島外島、山巔海濱,他(她)們也入世的貼近閩、客、外省與原住民社群間,試著透過攝影,描繪時代裏的悲歡離合與多舛起伏。

相較於現今數位科技與網路媒介的蓬勃發展,所形成的實務門檻降低,攝影機具的流行普及,動靜態影像的巨量生產,媒材、平台的匯流交融,加上結構性的理論梳理、導讀與評介書寫的增加,促使攝影在內容、形式和語法上,產生了兼具實驗與擴張的本質性轉變。對70至90年代台灣的攝影產製而言,除了侷限於少數攝影家或受有專業訓練的人士,表現風格也普遍集中在傳統、純粹的時代語境中,以分散、緩慢的方式在各地逐漸累積,特別是那些發動自攝影家本身的主觀想望,針對台灣內部以及周邊島嶼,聚焦在客觀現實的系列性描寫。

然而,即便是身處在無遠弗屆的影像時代,面對爆量攀升的攝影類型與作品數,仍不難識別與感知當年的這些作品,在歷史轉折中的珍貴與厚重,以及攸關攝影作品內容與力量的關鍵,自然不會只是機具、材料、技術與平台這些硬體因素的影響,更可能是植基於各個時代裏,因為境遇的推展與衝撞,為台灣攝影家累積沃養的不同土壤,與他們踩踏在這片豐饒土地上,所各自展開的奮起與追問。

展覽訊息 :

<島の記憶 – 1970~90年代の台湾写真>

展覽地點:日本清里攝影藝術美術館 (www.kmopa.com)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2018年12月2日止

策展人:張照堂、沈昭良

圖片說明:

蘆洲/陳傳興攝/1973-1974

蘆洲/陳傳興攝/1973-1974

陳傳興記錄當時飽受海水倒灌之苦,以致人口流失日漸蕭條的蘆洲小鎮,住民無奈面對觀音山崗滿佈的墳場,轉由喪葬事務取代農作的現實囈語。

澎湖印記/謝三泰攝/1991

澎湖印記/謝三泰攝/1991

謝三泰在澎湖風櫃為新婚的親人拍下的一張紀念照,自然錯落又恰如其分的海、天、島、風、人之神韻和姿態,除了娓娓訴說著海島子民面對浩瀚大海的虔敬與退讓,跨越困境所經歷的闖蕩與風霜,更是遙遠故鄉對這位長年旅外的遊子,最溫柔深情的召喚。

都市底層/何經泰攝/1988-1990

都市底層/何經泰攝/1988-1990

從事媒體工作的何經泰,騎著車穿梭在繁華台北的街角暗巷,四處尋訪那些蜷縮在社會底層,流離失所的困頓生命,近距離理解他們的人生過往,創作了《都市底層》肖像作品。

失落的優雅/阮義忠攝/1979

失落的優雅/阮義忠攝/1979

出身宜蘭木匠之家的阮義忠,自1970年代起,開始深入台灣各地拍攝庶民生活,《失落的優雅》,即為作者試著透過觀景窗,重尋原本在台灣傳統社會中,那份怡然與從容的代表作。

客遇1995/林國彰攝/1995

客遇1995/林國彰攝/1995

曾擔任攝影記者的林國彰,早年自學攝影,作品聚焦在社會與城市地景下的人類處境,攝影風格精準而細膩。此次展出的《客遇1995》即是林國彰在桃園、新竹等客家聚落的天穿日和婚宴慶典中,以慣有的獨特風格所進行的客鄉書寫。

泰雅族紋面長老/張詠捷攝/1992

泰雅族紋面長老/張詠捷攝/1992

1992年,29歲的張詠捷,騎著摩托車沿著大安溪流域,在苗栗的天狗、象鼻、雪山坑和馬必浩等泰雅族部落,來回尋訪紋面長者的蹤跡,記錄下珍貴的《泰雅族紋面長老》系列作品。

民主風景/劉振祥攝/1986

民主風景/劉振祥攝/1986

1987年的解嚴前後,對台灣的民主化進程而言是至為關鍵的時期,當時才二十幾歲任職攝影記者的劉振祥,不時敞開全身的毛孔,繃緊神經地遊走在街頭,接受來自陳抗最前線的洗禮和滋養,對他來說,街頭不僅是學習攝影的教室,也是操練人生的競技場。

蘭嶼記事/潘小俠攝/1995

蘭嶼記事/潘小俠攝/1995

1980年開始,潘小俠持續記錄蘭嶼的各種樣貌,我們才能在兼具人類學意義的作品中,透過農務、漁獵、操舟、渡航、祭典等等日常,貼近這顆遺落在太平洋上的珍珠,一睹連動著南島語族的達悟族影像史。

出生於高雄的林柏樑,曾受畫家席德進的啟蒙,隨同他深入民間四處踏查,體認藝術的涵養應該從生活中汲取,也奠定其日後藉由攝影自省,進而關照土地人群的基礎。

家園/謝春德攝/1985

家園/謝春德攝/1985

透過《家園》系列,謝春德一方面得以藉由踏查,重新審視自身與故鄉的關係,深化其創作與土地的關聯,更重要的是,他在普遍聚焦古典寫實的攝影風潮中,提示了獨特的視覺語境與美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