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共築新移民新聞平台 跨國媒體合作推手—譚雲福
2018-12-13

譚雲福(林格立攝)

譚雲福(林格立攝)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周遭的資訊在在皆追求即時性,天氣、空氣品質或公車路線等都有立即的動態消息,新聞媒體更是走在「即時」的尖端。

但是,在台灣有近85萬名東南亞新移民移工因為語言障礙,不易得知台灣及國際的即時資訊,現為公視印尼語新聞主播的印尼華裔譚雲福,2003年經歷全球聞之色變的SARS事件,看見在台的東南亞人士因資訊不足而惶惶不安,甚至染病致死的情形,隨即立定投身媒體圈的志向。

 

譚雲福在公視錄製印尼語新聞,提供每日新聞訊息給台灣新住民。譚雲福在公視錄製印尼語新聞,提供每日新聞訊息給台灣新住民。

將國難悲憤化作助人之力

譚雲福18歲來台灣時,台北市區正在興建捷運,他眼前所見一如狄更斯《雙城記》的開場白:「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都市化過程的交通壅塞和環境雜亂景象,不如印尼安靜單純,讓他一度想回鄉;畢竟在高中時期,「留學台灣」是譚雲福生涯規畫裡從未出現過的詞彙。原已考過托福、做好到美國或澳洲留學的事前準備,因為母親一句話:「你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去台灣唸書,二是在印尼隨便找個大學唸就好了。」以強硬的態度要求譚雲福改到台灣留學,也因此改變了他的人生。

儘管心有遺憾,譚雲福與父母妥協,來到台灣學習中文。由於中文是他從未學習過的語言,就讀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簡稱「僑大先修班」)的第一年,他的成績一反過去名列前茅,幾乎是慘不忍睹,回到印尼重新思考前途,他心想:「不行,我一定要回到台灣,我不服輸!」再經過一年的埋首苦讀,成績突飛猛進,成為僑大先修班第一位考上國立政治大學的學生。

然而,大學生涯卻是他最不願回首的一段時光。1998年5月,他接到母親打來的越洋電話,母親又是這句:「你要就回印尼隨便找個學校唸一唸吧!不然……」譚雲福聽得一頭霧水,他弟弟接過電話說:「不要講那麼多,我現在要守護我們家唯一的那座橋。」

印尼移工在台人數眾多,地方政府每年舉辦開齋節活動,以期拉近台印兩國民眾的距離。印尼移工在台人數眾多,地方政府每年舉辦開齋節活動,以期拉近台印兩國民眾的距離。

原來,譚雲福位在雅加達的家受到印尼排華事件的波及,「剛好我們家前面是河,村莊居民為了守護住大橋,不讓暴動的人進來,已全部動員,因為橋的那一端已被暴民燒成焦黑。」譚雲福略帶憤愾地敘述20年前的劇變,父親白手起家的工廠也在野火燃盡的那端,一夜之間宣告破產,此後,留在台灣的他只能自食其力。

雖然經歷過排華事件,但他沒有因此排斥印尼人,「我要建立好關係,我想要彌補過去華人沒有做到的事。」譚雲福說。他在台灣藉由媒體人的身分,長期與家鄉來的印尼移民移工互動,一方面幫助他們獲得即時的資訊,一方面則是消弭兩國人民之間的差異隔閡,促進改善印尼人與華人的關係。

投身媒體界的契機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數據,台灣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約15萬人,移工約70萬人,如再加上新移民第二代,總人口將近110萬人,人數眾多,正如公視東南亞語新聞製作人蘇玲瑤所說:「我們有義務要用他們的語言,讓他們知道在台灣每天發生的大小事情,甚至是國際新聞。」

今(2018)年4月開播的公視東南亞語新聞,是台灣新聞媒體的大突破。過去已有中央廣播電台(簡稱「央廣」)及《四方報》等媒體提供東南亞語言的廣播和平面報導,但以東南亞語製播的影音新聞仍相當欠缺。

公視是台灣第一個提供東南亞語新聞服務的電視台, 圖中由左至右分別是泰國、印尼及越南三語頂尖媒體人。(公共電視台提供)公視是台灣第一個提供東南亞語新聞服務的電視台, 圖中由左至右分別是泰國、印尼及越南三語頂尖媒體人。(公共電視台提供)

譚雲福分享自己大學時期取得新聞資訊的經驗,他只能透過英文報紙,如《The China Post》(英文中國時報)、《Taipei Times》(台北時報)來瞭解台灣和國際大事,對同樣使用拉丁字母的印尼人來說,「比起中文,或許讀英文會快一些。」譚雲福說,但大多數的人無法依樣畫葫蘆。

關於資訊落差,譚雲福印象最深刻的是2003年台灣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SARS」),當時任職於台北市政府的他,在第一時間把防範SARS病毒的資訊寫在一張A4紙上,以中、英、菲、泰、越、印尼等六種語言呈現,印製3,000份文宣四處發送;儘管盡力趕工,在和平醫院封院的第三天就傳出有3位印尼看護移工染病致死的消息。

移工的死訊使譚雲福受到很大衝擊,當台灣民眾都在戴口罩、量體溫、做防範的時候,外籍移民工還不知道什麼是SARS,「大家只知道和平醫院被封鎖,但不管是電視也好,報紙、廣播電台也好,講的幾乎都是中文啊!」譚雲福相當自責,衛教文宣仍然發送得太晚且不足。

再加上隔年的南亞大海嘯,在台灣的報章雜誌上,關於最大受創區印尼亞齊省的報導不多,無法得知家鄉災情的在台印尼人無不著急如熱鍋之蟻。

經過SARS和南亞海嘯的衝擊,譚雲福自問:「很多資訊就只是在我這裡,我要如何提供給幾十萬印尼家鄉的人?」所以他嘗試過各種傳媒管道,從擔任央廣印尼語節目主持人、創辦台灣首本印尼文雜誌《INTAI》……,以至現在擔綱公視東南亞語新聞的印尼語主播,一步步擴大印尼語新聞的傳播範疇。

搭建台、印尼媒體合作之橋

譚雲福不僅在台灣扎根,也為台灣與印尼媒體搭建一座跨國合作之橋。

譚雲福和在台印尼移工零距離,也成為印尼移工心目中的輔導老師。 (譚雲福提供)譚雲福和在台印尼移工零距離,也成為印尼移工心目中的輔導老師。 (譚雲福提供)

他在因緣際會下結識了印尼國家通訊社「安塔拉」(Antara)當時的副總編輯Saiful Hadi Chalid,樂善交友的譚雲福,當起Saiful來台灣私人旅遊時的導遊,在熱情接待下,對彼此都留下良好的印象。

直至2009年央廣在印尼雅加達舉辦聽友會,譚雲福進一步介紹央廣、台灣中央通訊社(簡稱中央社)與安塔拉三方的高層主管認識,是年12月即促成三方簽訂新聞合作交流備忘錄(MoU),使台灣取得印尼新聞資訊的時間大幅縮減,而台灣新聞進到印尼國境的機會也增加了。

透過媒體,各國都有機會在外交瓶頸下走出不同的路,「媒體是政府、人民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是一個可以制衡的力量,可以影響到每一個人對任何一件事的看法,並且被左右。」譚雲福說。

相對的,一個簡單的事件在媒體圈反覆傳播的過程,有可能變得煽情而嚴重。台灣曾有媒體炒作「雇主逼穆斯林移工吃豬肉」的新聞,譚雲福擔憂此事會再度引起印尼排華的情緒,他深入瞭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其實是一場誤會,但負面新聞已在台灣民間發酵了,成群的印尼移工在記者會中舉白布條抗議,甚至下跪拜託雇主不要逼穆斯林吃豬肉。

為了化解訛誤新聞的影響,譚雲福採訪在台的清真寺教長和具有影響力的印尼組織,深入報導台灣的伊斯蘭教發展,並請兩名移工以自身經驗作佐證,為大多數的台灣雇主澄清;這篇報導經由安塔拉在印尼各大報刊登,「至少我們可以告知印尼的媒體,不能再繼續刊登錯誤的訊息。」譚雲福如釋重負地說。

印尼安塔拉通訊社與台灣簽署跨國合作MoU,同時參訪中央廣播電台。 (譚雲福提供)印尼安塔拉通訊社與台灣簽署跨國合作MoU,同時參訪中央廣播電台。 (譚雲福提供)

奉獻台灣,更創未來

當初譚雲福的父母考量到,作為華人後裔的家庭至少要有一個孩子接受中文教育,所以半強迫地讓他到台灣讀書。再加上他不服輸的性情,譚雲福留在台灣,成績扶搖直上,創下各種先例,大學未畢業就破例錄取為當時台北市市長的外籍顧問,直到今天仍無第二人;且現在只要談到台灣的東南亞媒體人才,他絕對是榜上有名。能成為台、印尼媒體合作的推手,對他而言,應是不曾料想到的發展。

採訪的最後,譚雲福凝重地說出他近期不斷思考的課題:能否根據中央社、央廣及安塔拉三方簽署MoU的方式,再進一步促成台灣和印尼雙方電視台的新聞合作交流呢?他希望自己能再度為兩國盡一份心。

「我在台灣24年了,我人生的一半都奉獻給這個國家,這也是我對未來的承諾。」譚雲福將持續為台、印尼媒體的交流,打造一條廣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