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立足台灣‧望向世界 產官學為動畫搭橋
2019-01-14

為期8天的關渡國際動畫節,講座、論壇、精彩作品,輪番登場。

為期8天的關渡國際動畫節,講座、論壇、精彩作品,輪番登場。

 

每年入秋,台灣動畫圈就開始蠢蠢欲動,台中國際動畫影展、台灣動畫盃、關渡國際動畫節相繼登場,為優秀的作品與人才搭建展示舞台,也給觀眾全新的動畫視野;另一方面文化部透過各式的支持計畫,希望成為創作者最有力的後盾。在多方的耕耘下,台灣動畫產業逐漸開枝散葉。

 

台灣動畫盃名為比賽,實則促成國際交流,激盪火花。(台灣動畫盃主辦方提供)台灣動畫盃名為比賽,實則促成國際交流,激盪火花。(台灣動畫盃主辦方提供)

秋日午後,板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院裡傳來觀眾熱烈的掌聲,隨即聽見創作者分享作品理念,除了中文竟也有日語,入內一看,原來是台灣動畫盃的比賽現場。

台日動畫輪番上陣

由台灣隊與日本隊各準備5支動畫短片,每部作品放映結束後,觀眾有5秒的時間以掌聲評分;接著,另一隊則在看完對手影片後決定以哪部作品迎戰。每一局放映後,會先請兩隊分享創作理念,接著由評審現場舉起螢光棒投票,藍色代表台灣,紅色代表日本。以評審票數和觀眾掌聲評比來判定分數,比賽結果立刻知曉,場面緊張又有趣。

台日兩隊的作品放映後,評審直接舉起螢光棒評選,勝負立判,緊張又刺激。(台灣動畫盃主辦方提供)台日兩隊的作品放映後,評審直接舉起螢光棒評選,勝負立判,緊張又刺激。(台灣動畫盃主辦方提供)

對現場觀眾而言,不只是種獨特的觀影經驗,更可以看到許多題材有趣、手法新穎且具實驗性的動畫作品。像是本屆台灣隊的參賽作品之一《小羊貝禮》,講述一隻在人類世界找工作的小羊,如何在求職過程中表現自己的不凡。

短短4分鐘的影片,觀眾笑聲不斷。優秀的貝禮因為是隻羊而受到不平的對待,一度心灰意冷地跑去吃草,最後卻因為發現癌症藥物的關鍵序列而獲得諾貝爾獎。故事雖然虛構,但既好笑又勵志,贏得整場熱烈的掌聲。

這樣有趣的動畫盃PK賽,源自於日本,1989年起已有30年歷史的動畫競賽CG 動漫大賽,由於只對日本國內徵件,台灣少有人知。而一手推動這樣有趣盛事的,是台灣未來影像發展協會會長林瑋倫。旅居日本多年的他,2012年受日本京都政府主導的京都數位內容產業聯合Kyoto CMEX的委託,協助舉辦CG動漫大賽的首次跨國PK賽。

原本是只有日本與丹麥兩國的比賽,林瑋倫居中牽線,找了5支台灣原創的動畫短片共同參與,為台灣動畫盃揭開序幕。2014年林瑋倫見時機成熟,在取得日本CG動漫大賽主辦單位授權,趁著協助台北電腦工會舉辦「台北國際數位內容交流會」的機會,邀請日本動畫《進擊的巨人》製片中武哲也與CG動漫大賽創辦人鐮田優來台擔任評審,促成第一屆的台灣動畫盃。

熱愛動畫的林瑋倫,一股傻勁成立台灣未來影像發展協會,為創作者搭橋。(林旻萱攝)熱愛動畫的林瑋倫,一股傻勁成立台灣未來影像發展協會,為創作者搭橋。(林旻萱攝)

將台灣動畫送往國際

雖名為競賽,但意在促成台灣動畫創作者與國際交流。攤開歷屆評審名單,有日本動畫導演、製片、美國皮克斯動畫角色設計師等,並舉辦講座,分享他們動畫製作與發行的經驗,希望藉此促成國際合作的機會。

問起林瑋倫為何想做台灣動畫盃,他笑笑地說:「沒有人想做的事我來做。」動畫曾經是林瑋倫的夢想,可是日本的專門學校學費昂貴,只好改念構想設計,但他從未忘卻對動畫的熱愛。

除了回台舉辦台灣動畫盃,2016年開始林瑋倫也與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台灣駐日的文化中心合作,在東京國際電影節舉辦「東京台灣未來電影週」。將包含動畫在內的台灣原創影像帶到海外放映,並邀請台灣導演至日本分享,促進雙方交流。

林瑋倫認為,相較於長片的資源充足,短片創作多是單打獨鬥。不論是影像或動畫,林瑋倫希望增加短片創作者的能見度,只要投稿到台灣未來影像發展協會的聯合徵件系統,就等於投遞了與協會結盟的三十多個影展單位的參加機會,大幅節省創作者處理報名程序的時間,「希望以軍隊全包式、有效率地將台灣作品送往國際。台灣優秀的創作能量不能止步於大學畢業,應該讓世界多看看台灣。」

誕生在關渡平原的國際影展

台灣未來影像發展協會將台灣的動畫作品帶向國際;關渡國際動畫節則在台灣為全球的創作者搭建展示的舞台。

史明輝始終對台灣動畫懷抱希望,持續創作,努力不懈地培養人才。(林旻萱攝)史明輝始終對台灣動畫懷抱希望,持續創作,努力不懈地培養人才。(林旻萱攝)

由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主辦的關渡國際動畫節,自2011年起已經舉辦8屆,徵求來自世界各地的動畫作品。隨著名聲遠播,徵件數量逐年攀升,本屆(2018)收到來自89個國家,超過2,200部的作品報名,「儼然已是世界知名的國際動畫節。」影展總監暨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主任史明輝表示。

經過系上老師們無數次的討論與交叉評選,最後選出83部競賽作品及54部觀摩片,並在動畫節期間放映。其中有不少已獲得國際獎項的作品,例如甫獲得安錫動畫影展評審獎,克羅埃西亞導演Veljko Popovic的《Cyclists》,讓觀眾在台灣就能一睹國際優秀作品的風采。

做動畫要創角色,史明輝也將這概念放入關渡國際動畫節,取關渡的英文KuanDu諧音為Kuan Dog,以關渡狗作為動畫節的形象,設計主視覺與周邊布置,並在第三屆開始頒發關渡狗動畫獎項。

關渡國際動畫節放映的作品不僅有量更有質,許多影片在入圍奧斯卡前,都曾在台灣獲得關渡狗動畫獎,因而被史明輝笑稱是奧斯卡的前哨站。例如以《Bear Story》獲得2016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的智利導演Gabriel Osorio,他在2014年獲得的關渡狗動畫獎是第一座獎,之後陸續在其他國際影展獲獎,最後得到奧斯卡。2016年Gabriel Osorio受邀在關渡國際動畫節演講時表示,「就像是回娘家,意義非凡。」

關渡國際動畫節找來國外講師舉辦工作坊。關渡國際動畫節找來國外講師舉辦工作坊。

透過辦展讓世界看見台灣,也讓觀眾放眼國際。動畫節除了放映徵件作品,還有數個國際影展單元,邀請國際策展人安排精采節目,像是本屆的「英國動畫獎」單元就精選了最新發布的英國動畫獎得獎與入圍作品;「捷克國際動畫影展」、「波蘭O!PLA動畫節」也都放映了與國際展會同步的精彩作品。

撒播動畫種子

「內需觀眾少,動畫的籌備期長、拍攝期更長,但投資人希望一年就回本,使得動畫電影的投資風氣不興。」本身也是動畫導演的史明輝道出在台灣從事動畫創作的艱難。即使如此,他仍從未想過放棄。「台灣動畫40年來也許沒有很輝煌的成績;但不會因此不用培育下一代,如果因為景氣不好、狀況不好所以停止培育,將來動畫電影風氣起來,要去哪裡找人才?」

關渡國際動畫節找來國外講師舉辦工作坊,分享偶動畫的製作。關渡國際動畫節找來國外講師舉辦工作坊,分享偶動畫的製作。

兒童動畫營便是動畫節衍伸的深耕教育,由系上師生帶著從影展裡精選的動畫短片到偏鄉國中小播映,並舉辦動畫工作坊。史明輝認為,「台灣的孩子從小看的動畫多來自美國和日本,高中大學的動漫社團也都是日式,但其他國家也有很好的實驗型創作,不應侷限在某些類型。」

讓孩子欣賞來自各國的原創動畫,了解黏土、剪紙、手繪等都可以是動畫的媒材,從小給他們動畫的興趣和觀念,「動畫是甚麼?怎麼做?動畫的多元性與國際性,廣度有多廣。對我們而言就像是一顆種子,會不會長不知道,但孩子已經收到這份禮物,剩下就看老天怎麼帶了。」史明輝表示。

文化部的多面向協助

一部動畫的問世,在前期故事構想、角色美術設定等企劃階段,需經過無數次的討論構思,完成故事雛型才有機會進入製作階段,投入大量人力成就一部優秀作品。面對動畫產業的技術密集與高製作成本,「部裡有個很重要的思維就是投融資和獎補助要雙軌,純粹靠補助沒有辦法催生產業。」文化部次長丁曉菁說。

丁曉菁樂觀看待台灣動畫,讓政府部門成為支持創作者前進的後盾。(莊坤儒攝)丁曉菁樂觀看待台灣動畫,讓政府部門成為支持創作者前進的後盾。(莊坤儒攝)

過往動畫的補助多集中在影片的製作,但故事的豐厚、文本的紮實卻是影響作品能否吸引觀眾的重要關鍵,於是文化部在2018年啟動前瞻計畫來扶植ACG(動畫、漫畫、遊戲)產業。在動畫製作的前期就導入資源,支持創作者把企畫案的質量做好。

另一方面,丁曉菁也鼓勵創作者學習與銀行打交道。相較於台灣對內容產業補助的多元,其他國家的補助其實很少。她以日本動畫創作者新海誠為例,前幾年他的作品《你的名字》在全球賣座,但一般人鮮少知道的是,新海誠這一路走了16年才終於被大家看見。

這麼多年來新海誠只拿過日本政府500萬日幣的補助,資金主要來源都是他的社長拿他的案子跟銀行交涉借錢,等作品完成後再將市場上回收的資金償還銀行,而且每次都剛好打平。因為有借有還,慢慢累積新海誠的信用額度,讓他能持續有資金從事創作,他的才華經不懈地努力終於被世人看見。

在台灣,這種無形資產鑑價的制度還很罕見,需要大家開始累積成為正向循環。去(2018)年文化部「文化內容產業投融資專業協力辦公室」就協助創作者首次以委製合約,成功向銀行取得周轉資金。過往銀行覺得合約沒有價值,但在內容產業裡委製合約就是完工保證,銀行只要協助前期的資金周轉,待作品完成後,合約方就會撥款,是一定可以拿到錢的。

產業當主力,政府作後盾

政府的輔助機制有時就像是兩面刃,美意是希望協助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但當創作者只依賴政府補助時,勢必會被市場淘汰。如何讓作品達到國際品質,再善用政府提供的輔導機制,才是長遠的基礎。

經過多年努力,踩在動畫紙和燈箱上的關渡狗動畫獎座,在國際影展中打響名聲。(林旻萱攝)經過多年努力,踩在動畫紙和燈箱上的關渡狗動畫獎座,在國際影展中打響名聲。(林旻萱攝)

林瑋倫也以自身參與日本內容產業活動辦理的經驗分享:日本舉辦大型活動是由政府號召產業組成執行單位,資金大多由民間企業支持,僅少部分政府補助。因為每分錢得來不易,所以會謹慎運用,盡力把活動辦好。一來避免官商勾結的詬病,二來敦促產業茁壯,才能對產業發展有實質影響。

為讓台灣的動畫作品能連結國際,除了將動畫角色集結參加國際展會外,文化部也積極建立內容產業的品牌識別度,簡而言之就是讓國際看見具有台灣味的作品。文化部與科技部合作建立「台灣數位模型庫」,將現存如台北101、淡水紅毛城等代表景點,或已消失的中華商場、菊元百貨等充滿歷史的建物,以數位科技建置3D模型,提供創作者說故事的場域,彷若虛擬的影視基地,大幅降低田野調查的時間與成本。以此創作的作品裡延伸出的空間美學、視覺美學都將成為台灣品牌的文化特色。「我們到處點火、到處設置各式各樣的補助計畫,讓動畫產業能夠多面向的孵化和發展。」丁曉菁樂觀地說。

台灣不乏優秀的動畫作品,除了需要舞台,更需要國內觀眾支持。這些點滴的累積,提供創作者養分,也開拓觀眾的視野,有作品有市場,台灣動畫才能走得更長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