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給影像一個肉身:侯怡亭
2019-03-04

歷史刺繡人 1,2015~2016年。 (侯怡亭提供)

歷史刺繡人 1,2015~2016年。 (侯怡亭提供)

一直以來,侯怡亭關注的主題多是關於「身體的政治性」,也就是身體是如何被塑造的。無論是從大眾文化、藝術史、女性身體政治,以及全球生產線塑造的勞動身體等,都在探問我們習以為常的身體,進而揭露「形塑身體的運行機制」。
 
「代工繡場」展覽現場,2015年。  

「代工繡場」展覽現場,2015年。  

「代工繡場」展覽現場,2015年。

「代工繡場」展覽現場,2015年。

身體作為媒介

侯怡亭早期的創作偏向行為藝術,以實際的肉身進行各種行為表演,並透過影像記錄。比方說《篡位者》透過自己的肉身符合各種美女明星,或是動漫人物的姿態,再經由投影疊加在自己的身體上,呈現人們為了符合社會理想樣貌的荒謬樣態。又或是《複體》藉由在傳統市場自拍的影像,再透過刺繡縫合西方美術史的經典元素在其中,形塑雅(西方美術史)俗(傳統市場)並置的矛盾奇觀。

「代工繡場」展覽現場,2015年。

「代工繡場」展覽現場,2015年。 

「代工繡場」展覽現場,2015年。

「代工繡場」展覽現場,2015年。

不可見的肉身

上述的前期作品中,她多以自己的身體作為主要的創作媒介。然而,在近期的創作中,她更關注的不再只是自己的身體,而更多地著眼於隱藏在身體背後運行的各種機制。假若之前的作品以「可見肉身的表演」為主,那麼近期的作品更可說是聚焦於「不可見的肉身」。

從2015年的《代工繡場》展覽開始,她的「刺繡行為」不再只是如同《複體》一般隱藏起來,而是在展場中直接展示被一般人所忽略的刺繡過程,並結合打卡上下班的模式;也就是說,過去我們看作品大都只注重最後的美學表現形式,然而侯怡亭卻透過展覽回返到「作品是如何創作出來的過程」,進而接觸藝術機制的勞動議題。過往藝術家的勞動力往往是隱藏在作品之後,但侯怡亭卻是透過「現場」刺繡及打卡,對此類展覽作品的隱形機制作出「機制批判」(institutional critique)。

歷史刺繡人 2,2015~2016年。

歷史刺繡人 2,2015~2016年。

「代工繡場」展覽現場,2015年。

「代工繡場」展覽現場,2015年。

集體的勞動群像

值得一提的是,對照過去藝術家作為主要表演的角色;侯怡亭在《代工繡場》中並非作為作品中的勞動主角,其中也有許多不是藝術家的勞動者在現場協助縫製作品。這種「去作者化」的行動也在《代工繡場》中呈現,作品中挪用過去台灣女子學校現成老照片的《歷史刺繡人》,藉由歷史回返探討「集體的勞動」。她所選擇的老照片多為女子學校的學生群體執行女紅的場景,像是聚集起來縫紉、刺繡、插花等的時刻。這種過去群體的勞動影像也同時呼應畫廊中集體勞動的現在行為。重要的是,從個人身體到集體生命政治的發展,也讓她離開了作者的個人風格標誌,走向「勞動的群像」,而這群像也交織著過去與現在的勞動。

歷史刺繡人 7,2017年。

歷史刺繡人 7,2017年。

歷史刺繡人 5,2017年。

歷史刺繡人 5,2017年。

時間的共時與主體的產生

在時間方面,除了勞動表演者現場打卡計算工時的線性時間;〈歷史刺繡人〉也透過刺繡的姿態,縫合了過去與現在的共時綿延。在這縫補的過程中,也將過去的女學生跟現在的勞動表演者重合。恰恰是在這回返過去的過程中,使得這些看似被攝影以及教育固化身體的女性,也同時在跟「鏡頭對視」與「縫合行為」中重新展顯了她們的主體性。這些女子學校的學生不只是作為被觀看(被教育)的客體,而是在這過去與現在對視的剎那展現了新的能動主體,進而透過回視抵抗僵化的單向凝視。

歷史刺繡人 6,2017年。

歷史刺繡人 6,2017年。

重新賦予影像身體

要言之,侯怡亭透過動態辯證的運動,將停滯於過去的影像重新賦予了生命、一個活生生的身體。而這身體相較於過去她表演的具體身體,更加地具有虛擬、歷史,以及政治性,更同時讓我們思考我們的身體是在怎麼樣的歷史條件中所形塑,進而召喚新的集體身體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