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策展走入常民生活 換個角度看世界
2019-04-25

一夜限定的「白晝之夜」,解放台北城市空間,街頭成為藝術文化的舞台。(衍序規劃設計提供)

一夜限定的「白晝之夜」,解放台北城市空間,街頭成為藝術文化的舞台。(衍序規劃設計提供)

 

彷彿集結了一股新的能量,台灣新生代的策展人,帶著他們想與社會溝通的概念,將資訊重新整理、詮釋,再注入設計的思考,使源自於藝術領域的策展慢慢發生質變,再再驚艷大眾的體驗與想像。

 

王耀邦說:「策展是幫社會去『翻譯』一種聲音。」(林格立攝)王耀邦說:「策展是幫社會去『翻譯』一種聲音。」(林格立攝)

一夜限定的「白晝之夜」,讓上萬民眾湧進台北街頭藝術狂歡;以「我們在文化裡爆炸」為主題的文博會,引爆觀者五感與思想的小爆炸;將文化資產再轉化成展覽的「電力大地──台灣電力文化資產保存特展」;將傳統宮廟遶境文化注入創新的「大溪大禧」;讓新竹人重新因出產玻璃而驕傲的「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光動Light Driving」。近年台灣的設計展多元且精彩,每次逛完一場展,都讓觀者像經歷一場思維的洗禮,帶著新的想法滿足離去。

一種新的觀看方式

「策展是幫社會去『翻譯』一種聲音。」說起話來慢條斯理,彷彿每個用字都經過鍛冶、打磨的格式設計創辦人王耀邦如是說。年紀輕輕的他,率領的團隊已屢屢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Best of the Best、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台灣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等殊榮。

源自於藝術領域的策展慢慢發生質變,再再驚艷大眾的體驗與想像。圖為2017年文博會「我們在文化裡爆炸」展場空間。(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源自於藝術領域的策展慢慢發生質變,再再驚艷大眾的體驗與想像。圖為2017年文博會「我們在文化裡爆炸」展場空間。(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

在他而言,「設計是邏輯性的思考」,而「策展是讓設計發生的源頭」。2017年,王耀邦擔任文博會總策展人,他跳脫過去商展以「產品」的角度出發,而是從觀察到的社會現象,作為策展「概念」的起始點,王耀邦發現當時社會大眾高度關注文化及設計議題,各式各樣的設計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潮參觀,趁機把策展的教育功能帶入,以「議題」的方式包裝策展主題,帶起民眾對社會議題的思考。他感知到文化創意在社會中集結成一股蠢蠢欲動的能量,而將觀察加以翻譯,以「我們在文化裡爆炸」為文博會的主題。

概念清楚成形,接著設計進場。王耀邦重視展場空間不可替代的體驗,在設計上呈現傳統產業與文化創意連結的可能性,讓白色紙片從天而降作為空間穿透的中介,產生新的觀看可能;用40噸透明回收玻璃珠作為地坪鋪面,讓觀者可赤足踩踏在回收玻璃珠上。透過設計的重新編整,「在文化裡爆炸」的概念,轉移到空間與視覺的體驗,各種媒介都聯繫觀者的五感,每件事情都提醒著「我們在文化裡爆炸」。

創造與大眾溝通的語彙

策展讓劉真蓉深入地方,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林格立攝)策展讓劉真蓉深入地方,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林格立攝)

曾在2016年喊出「好呀!大家都不要睡」的口號,號召了超過二十萬民眾一晚不睡,遊晃在台北街頭,感受白晝之夜的藝術祭典氛圍,是衍序規劃設計創辦人劉真蓉的創舉。

景觀設計出身的劉真蓉,除了說話、思考飛快,最讓人注意到的是她話中、句尾不時出現呵呵呵的笑聲。經手策劃過許多有趣的展覽,對她來說,curate(策展)是一個議題經過爬梳、整合的過程,產出的不一定是一個展覽,一種論述、甚至一個事件都有可能,「它其實是一個重新的論述,整理成一個重新被經驗、觀看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你如何把核心的價值鋪陳成吸引人的故事。

以「白晝之夜」為例,「白晝之夜」是全球的夜間城市藝術祭,2002 年創始於法國巴黎,根基於「都市創新」及「公共空間設計」兩大核心概念,為市民提供親近藝術及城市的場域。2016年,劉真蓉將之引入台灣,但要怎麼跟還不熟悉的台灣民眾溝通呢?劉真蓉和藝術總監李明道左思右想,「好呀!大家都不要睡」,這個口號蹦出來,有點好笑,又引人好奇,用大眾能夠了解的語彙溝通,先把民眾吸引出來,親身參與活動,是策展中重要的溝通。那一夜,果然號召了超過二十萬的民眾,竄動在台北舊城區的街弄巷道,共同參與這場以光與藝術妝點的城市慶典,是台北捨不得睡的一夜。

重新認識在地

一種新的觀看方式,也意味著對在地重新的認識。

2018年劉真蓉走入桃園大溪,被當地仍保存的文化在地性感動。這個小鎮,每逢農曆6月24日關聖帝君生日,在地社頭自主出陣參與慶典,迄今不墜。大溪居民視此為第二個過年,每年都要熱鬧一番。

一夜限定的「神嬉舞夜」,結合老宅、光影與電音搖滾的元素,是一場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一夜限定的「神嬉舞夜」,結合老宅、光影與電音搖滾的元素,是一場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

「現今台灣很多神明遶境都是由職業社頭擔當了。但大溪很厲害的是,迄今大溪遶境還是由在地的31個社頭出陣,是整個城市的動員。」這般精實的社頭文化,讓劉真蓉看見文化的價值,更期望在未來能發展成為台灣節慶的品牌,輸往國際。

將傳統與當代對接,劉真蓉用策展的概念操作,將節慶重新命名為「大溪大禧」,將原本兩天的遶境活動,展延成為期三周的節慶,不僅在地居民返鄉參與,更吸引外地民眾前來親身體驗「與神同巡」的遶境盛會。

對於傳統,劉真蓉說:「不只想要保存,還要讓它活起來。」於是邀請了跨領域的設計師與藝術家,與傳統社頭合作,成為節慶的新亮點。「大溪大禧」的平面視覺設計,讓關公露齒一笑,還鑲了金牙,更添喜氣。社頭的旗幟、神明的服飾等都因注入當代設計的能量,有了新的氣象。

僅只一晚在李騰芳古宅舉辦的「神嬉舞夜」,更結合了老宅、光影與電音搖滾的元素,打造一晚傳統與當代設計的大溪限定。是一場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更讓在地居民從文化中找到自信與驕傲。

「電力大地──台灣電力文化資產保存特展」引人思考台灣未來能源的方向。「電力大地──台灣電力文化資產保存特展」引人思考台灣未來能源的方向。

不僅傳統祭典,在地產業也需要被重新認識。

玻璃產業已與新竹並行九十多個年頭了,新竹居民是否因為新竹出產玻璃而驕傲呢?王耀邦在承接2018年新竹玻璃藝術節時如此提問。他以「光動Light Driving」為主題,導入設計元素,玻璃的晶瑩通透與光影的互動宛如一場秀,藉由設計、藝術及觀者的參與,新竹的玻璃與城市居民的生活產生連結,產生共感,「市民觀展時產生了榮耀感,那就是很好的社會設計,因為民眾參與其中。」王耀邦說。

改變的起點

除了傳達業主的訊息,開放地廣納意見、勾起大眾的思考與討論,是許多策展人背後想要達成的意圖。

「港區邊緣,策一種時空過渡的可能」發生在廢墟空間,希望引起大眾對閒置空間更多的思考。 (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港區邊緣,策一種時空過渡的可能」發生在廢墟空間,希望引起大眾對閒置空間更多的思考。 (格式設計展策提供,汪德範攝)

因白晝之夜與劉真蓉結緣的台灣電力公司,可說是台灣基礎建設的始祖,近年老企業盤點了老水壩、老電廠的資料,捧著這些文資素材,卻不知道如何跟民眾溝通,因而找上了衍序規劃設計。

劉真蓉的團隊一股腦兒地跳下去研究,梳理資料,了解台灣的電力供給最初是仰賴水利發電,水力則依附山勢地形而生,因此可說台灣的電力是從大地而來。

「電力大地──台灣電力文化資產保存特展」就從1919年一張古地圖說起,當時日本人盤點了台灣地勢與水文,做為未來50年發電所的預測。依附山川大地而建置的供電系統,構連著台灣現代化發展的脈絡。雖然如今水力發電佔總發電量極低的比重,但是,「台電文資展的背後,更可以討論的是台灣的電力未來要往何處發展,這或許是當今社會的敏感議題,但卻是電力公司需要跟台灣社會溝通的課題。」劉真蓉說。

策展走入常民生活,經過設計,展覽就如一場美學體驗。(林格立攝)策展走入常民生活,經過設計,展覽就如一場美學體驗。(林格立攝)

王耀邦則提及先前策劃的「港區邊緣,策一種時空過渡的可能」展覽。利用閒置的基隆市警察局第二分局為辦展空間,不花預算在空間整修,只在裡頭安置大量的植栽,請花藝師在空間中稍事妝點,請詩人創作關於基隆的詩,在基隆多雨潮濕的氣候,展場裡的植物愈發欣欣向榮,許多民眾紛紛從台北專程搭車到基隆來,體驗空間的過渡性。

王耀邦提出:「是否『翻修』是都市空間的唯一途徑?」希望引發大眾對閒置空間更多的思考,更多公共性的想像,這或許就是策展推動改變的開始。

2019年春天,文博會蓄勢待發,劉真蓉接下文博會的棒子,更將場館擴展到華山文創園區、圓山爭艷館、松菸文創園區、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以及台北機廠一隅。玩心不減的劉真蓉,打出「Culture on the move」的主題,對接傳統與現代的表演藝術,台上3分鐘,台下10年功,不停擺的演出,展演文化的變動與產出的永無休止,一場文化的動態實驗進展中,怎能不讓人引頸期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