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海廢浩劫 環境生態急急如律令
2019-05-02

學界研究,每年約有八百多萬噸的「塑膠垃圾」被丟進海洋;聯合國預估,到了2050 年,海洋裡的廢棄塑膠將比魚還要多。(莊坤儒攝)

學界研究,每年約有八百多萬噸的「塑膠垃圾」被丟進海洋;聯合國預估,到了2050 年,海洋裡的廢棄塑膠將比魚還要多。(莊坤儒攝)

 

信天翁誤食了漂流在海上的塑膠製品而亡,擱淺的海豹肚子裡充滿塑膠袋,原本該在海中悠然自得的海龜卻被漁網纏繞致死,一幕幕海洋生物枉死的事實說明了人類為了一時的便利,卻讓環境生態付出沉痛的代價。

 

鄭明修潛水淨海,他曾為綠蠵龜拉出阻塞在肛門的塑膠袋。(鄭明修提供)鄭明修潛水淨海,他曾為綠蠵龜拉出阻塞在肛門的塑膠袋。(鄭明修提供)

塑膠製品被發明、普及才短短六十多年,卻因被濫用、隨意拋棄,造成生態的浩劫。學界研究,每年約有八百多萬噸的「塑膠垃圾」被丟進海洋;聯合國預估,到了2050 年,海洋裡的廢棄塑膠將比魚還要多。鑒此,世界各國均積極應對,發布禁塑、減塑政策。

台灣是地球村的一員,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台灣的限塑政策與回收機制,走在許多歐美國家之前,在政策上循序禁限塑膠製品,更已規劃到2030年全面禁用的時程表。除政策制定外,民間的倡議與自主淨灘,大家都為環境永續而努力。

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若您曾參與過任何一場淨灘活動,親身撿拾過海灘上的垃圾,那您一定會認同「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這句標語,不只適用在拍賣平台上,也適用在海廢垃圾上。

走一趟澎湖的海灘,病入膏肓的海廢沙灘隨處可見。走一趟澎湖的海灘,病入膏肓的海廢沙灘隨處可見。

台灣四面環海,得天獨厚地享受洋流調節氣候與帶來的洄游漁獲,但另方面,因為海域相連,也被迫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交換禮物──海洋廢棄物(簡稱「海廢」)。

為了報導「海廢」專題,我們飛了一趟海廢垃圾的一級戰場──澎湖,拜訪改造海廢為藝術品而聞名的O2 Lab海漂實驗室,並參加海漂藝工隊例行性的淨灘。分配好淨灘的區域和工作,大家就埋頭在各自垃圾堆中。以前僅是耳聞,如今親身體驗,望著清澈湛藍的海水,但與之相接的沙灘上卻插滿寶特瓶,滿布塑膠碎片,隨處散置廢棄魚網、保麗龍。僅10公尺見方的小範圍,短短一小時內,清出了牙刷、針筒、吸管、拖鞋、寶特瓶、保麗龍、金屬罐、玻璃瓶、浮球、漁網、燈泡、玩具、船用警示燈等數個裝滿50公斤米袋的海廢垃圾。淨灘過程中,夥伴們一路分享曾經淨灘出土的物件,包括情趣用品、盛裝藥品的安瓿、船舶緊急用水、神主牌位、電池、麻將牌,他們還曾撿了一間浴室,地板是用寶特瓶瓶蓋拼成的馬賽克,木架上有洗面乳、沐浴乳、洗髮乳、牙刷、牙膏、梳子等等,一應俱全。這些海廢,不分國界,都是人類生活的廢棄物。

但台灣的海灘原本不是這樣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從事海洋生態研究及潛水四十多年了,老家在澎湖,小時候住的白沙鄉原始而美麗,物種生態也豐富多元;但隨著經濟發展、都市開發,海洋首當其衝,海底生物的棲地遭破壞,讓他走出學術的象牙塔向社會疾聲呼籲海洋生態汙染的嚴重,付諸行動,他還背著氧氣筒到海裡淨海,解開覆蓋在珊瑚礁上的漁網,為綠蠵龜拉出阻塞在肛門的塑膠袋。他登陸位在台灣西南海域上的東沙島不下50次,看到岸邊滿滿的海廢,真的讓人生氣,才開始進行海廢研究。2018年,他將團隊耗時5年,在東沙島調查與模擬垃圾在海中漂流軌跡的研究成果發表,是國內第一篇獲刊登在國際權威《環境研究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的論文,也提供塑膠物治理與永續海洋重要的科學依據。

海漂藝工隊集結了一群關心環境的夥伴,一起淨灘、改造海廢,一起為摯愛的澎湖盡一份心力。(莊坤儒攝)海漂藝工隊集結了一群關心環境的夥伴,一起淨灘、改造海廢,一起為摯愛的澎湖盡一份心力。(莊坤儒攝)

科學家可從實證調查提供海廢危害環境的佐證,但其實只要走一趟鄰近的海域,即可發現病入膏肓的海廢沙灘,就端看您是否視而不見,察而不覺。

O2 Lab:海廢不廢,用海廢做藝術

2019年初,幾經遷徙的O2 Lab海漂實驗室落腳在湖西鄉龍門村。實驗室的負責人是來自桃園的攝影師唐采伶,因為愛上澎湖人的熱情、澎湖的自然,選擇在此住下,卻也發現在無敵美麗的海景之外,澎湖遭受隨著潮汐而來、源源不絕的海廢侵擾。

唐采伶開始自主淨灘,並在臉書上發布淨灘時間,歡迎大家一起響應。草創初期,無數的日子都是她一個人面對一望無際的海廢。某一天,當她依舊以為是一個人的淨灘,卻看到遠方迎面而來的3位旅客,他們剛下飛機就衝到海邊,希望給唐采伶一點點力量與鼓勵。「他們的出現讓我覺得不管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小,還是會被人家看見,還是可以影響別人。」而且台灣人總會害怕,覺得一個人淨灘是特異獨行,「沒關係,我就當那第一個帶頭的人,陪你一起。」唐采伶說。

唐采伶從淨灘著手,並試著把海廢改造成藝術品,吸引大眾對海廢議題的注意。唐采伶從淨灘著手,並試著把海廢改造成藝術品,吸引大眾對海廢議題的注意。

淨灘之餘,唐采伶開始改造海廢,藝術是她讓社會大眾接近海廢議題的途徑,「我試著把海廢垃圾變漂亮,先吸引不曾關注海廢議題的人。」她和藝工隊一起集思創意,把浮具改造成小管,廢棄魚網變成提袋,還曾經用海廢烹調一桌海廢滿漢大餐,裝飾一株海廢聖誕樹。把改造後的海廢藝術品帶到台灣的市集,許多朋友買了飾品,隔年到澎湖找她,見識到澎湖海灘的真實,就會嘗試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

唐采伶和團隊耗費許多時間與精力,不辭辛苦地淨灘、收集、洗淨、分類、曬乾,讓海廢可以再次被利用,比如利用塑膠碎片做藝術創作,又或學校的美術課程可以用海廢來代替新的材料,這樣一來,不僅資源能再被利用,小朋友自己改造垃圾,成就感更大,但更重要的是團隊珍惜環境的理念和心意。

O2 Lab海漂實驗室的做法逐漸受到注目,唐采伶也受邀到中國、香港、日本沖繩分享,也吸取國外的做法。她到中國時,還特地將從浙江飄過來的漁業浮具,稍加改造,當成伴手禮送給對岸的朋友,禮尚往來,也讓對岸開始重視海廢的嚴重性。

將海廢改造成滿漢全席,警惕人們塑膠已經悄悄地上了餐桌,今天我們丟的,將變成明天我們吃的。(O2 Lab海漂實驗室提供)將海廢改造成滿漢全席,警惕人們塑膠已經悄悄地上了餐桌,今天我們丟的,將變成明天我們吃的。(O2 Lab海漂實驗室提供)

RE-THINK:超時尚的海廢圖鑑

「我就是要用100種方式跟你說海廢的故事。」RE-THINK的創辦人黃之揚說。2013年開始推動環島淨灘活動的RE-THINK,但時間久了,沉重的無力感襲來,海廢怎麼清都清不完,「淨了灘,把垃圾丟掉,好像也把問題丟掉一般。但如果撿到問題沒有先了解問題,怎麼去解決問題呢?」黃之揚提出疑問。

為了突破同溫層,讓更多民眾接觸、關心環境議題,2018年,RE-THINK推出超ㄎ一ㄤ的《海廢圖鑑》,「什麼?海廢可以做成圖鑑?」您沒聽錯,RE-THINK用超認真的態度,架起攝影棚,將每一件海廢360度拍攝,再一張張修圖,配上底色,把海廢像精品一樣展示,完成台灣第一本海洋廢棄物百科,此舉還獲得英國《衛報》報導。許多人虧黃之揚幹嘛這麼認真,做得那麼浮誇,卻又被海廢特殊而神祕的質感給震懾了。

《海廢圖鑑》結合寶可夢的遊戲概念,為海廢標上出沒地點和HP生命值,淺顯易懂的傳達海廢議題。(RE-THINK重新思考提供)《海廢圖鑑》結合寶可夢的遊戲概念,為海廢標上出沒地點和HP生命值,淺顯易懂的傳達海廢議題。(RE-THINK重新思考提供)

黃之揚想告訴大家,其實海廢背後的脈絡、出現的地點和原因都值得好好想一想,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任何人都是海廢製造者,RE-THINK將大家最避而不見的海廢,化身成最時尚的垃圾,要大家再重新看見海廢垃圾。

黃之揚和伙伴還為每一件海廢寫下文字和故事,結合紅極一時的寶可夢遊戲的概念,把海廢當作是海底的怪物,註記海廢垃圾出現的地點,為他們標上HP生命值。我們發現每件塑膠海廢幾乎都能百年不滅,千秋萬載。一包民國77年的軍糧,已經在海上漂流超過三十個年頭,上頭的字跡「發揚胞愛,團結反共」仍歷歷可見。海廢也蘊含警世的故事,《海廢圖鑑》收錄了一隻來自美國中途島的打火機,它在因誤食海廢而亡的信天翁肚子裡被發現,因為上面顯示的繁體中文,再被寄回台灣。黃之揚說這些故事,不是獵奇,而是希望讓聽者有一點點的「負罪感」,這些都是「大家的共業」。

黃之揚還帶著《海廢圖鑑》走進校園,從教育著手,讓環保議題不再陳腔濫調,用嶄新的方式去陳述客觀的事實,喚起孩子的興趣與思考。仔細端詳海廢,有些都已經難以辨識出原來的樣子了,但這些東西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下一步就是自己思考,要怎麼行動了。

從「撿」開始行動,但「撿」不是唯一,「減」才是唯一,這正是海漂實驗室的口號。從「撿」開始行動,但「撿」不是唯一,「減」才是唯一,這正是海漂實驗室的口號。

重新建立人與自然的連結

鄭明修提出從源頭思考問題,從政策、教育、行動、倡議各面向著手,否則海洋生態真的將萬劫不復。他建議海洋治理應有四大行動:「結合環境與野生動物監測計畫」、「海上垃圾運回陸地處理」、「國際合作資訊交流並追蹤海漂軌跡」及「提高公民環境保育意識」。

黃之揚懇求民眾支持政府的禁塑政策外,並從改變習慣、減量垃圾開始。行動之餘,他不忘提醒大眾對於「環保」議題該有的批判性思考。以「減塑」為例,黃之揚解釋,「塑膠」在當下彷彿成了萬惡之首,但塑膠本無罪,問題是人們使用的方式。最糟糕的就是一次性使用的垃圾,耗費了能源製造出來的產品,卻僅使用幾分鐘後就被丟棄,真是罪孽深重。黃之揚說:「如果要我形容的話,我會選擇可以回收使用、罪孽不那麼深重的東西。」

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連結,再好好看一眼美麗的沙灘、海景,海廢的浩劫,或許就有了解法。(莊坤儒攝)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連結,再好好看一眼美麗的沙灘、海景,海廢的浩劫,或許就有了解法。(莊坤儒攝)

而隨著減塑的口號,替代材質紛紛研發問世,但替代材質多屬複合式材質,不易回收,缺乏相關的配套措施與回收機制,在台灣只能以焚化處理,便又產生新的問題。

此外,「環保」商品也不是買了就環保了,生產不銹鋼吸管超級耗能,紙製品非常耗水,還有研究顯示:「一個棉製的環保袋,要使用131次,才跟一個塑膠袋一樣環保。」因此不是減塑、擁有環保袋、環保餐具便環保了,重點還是「使用習慣」。

「減少垃圾就從麻煩自己一點點開始,隨身帶餐盒、水瓶。」唐采伶說。行動的改變需要時間累積和同儕影響,潛移默化地,她身邊的朋友也開始自備餐具、垃圾減量。

費盡心思地,海漂實驗室努力讓淨灘不無聊,邀請大夥淨灘後,多停留一些時間,享受乾淨的沙灘,無敵的海景,泡一泡清涼的海水,搭上當今網紅打卡的風潮,他們用海廢佈置野餐場景,或結合獨木舟划行、無人島淨灘、裝置藝術創作等行程,「浪花野餐」、「淨灘摸魚」等活動就在這樣的想法下成行。

知名的動物行為學家珍‧古德曾說:「唯有了解,我們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我們才會去幫忙;唯有去幫忙,我們才能得救。」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連結,再好好看一眼淨灘結束後的美麗沙灘,大家心裡或許就有答案了。海廢的浩劫,或許就有解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