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加坡多元魅力 跨海交流全面啟動
2019-06-03

新加坡四季如夏,食物、建築充滿南洋韻味,吸引人們張開五感細細體會。

新加坡四季如夏,食物、建築充滿南洋韻味,吸引人們張開五感細細體會。

 

經濟繁榮與國際化都市,是許多人對新加坡的印象。在這裡,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以及各國人和諧並存,文化的包容形塑新加坡另一種魅力。跟著《光華》的腳步,一起探訪充滿南洋風情的新加坡,以及兩國間頻繁密切的交流吧!

 

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以及各地的外國人和諧共存,交織出新加坡迷人的多元文化。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以及各地的外國人和諧共存,交織出新加坡迷人的多元文化。

飛越三千多公里、四個半小時的航程,終於抵達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氣派整齊的挑高大廳、隨處可見的英文標示,眼底耳裡各種語言紛呈,象徵我們來到了一個華人佔多數,卻與台灣截然不同的國家。

蘊含多元文化的國度

新加坡居民總數約400萬,華人佔75%、馬來人13%、印度人9%;另外還有164萬來自各國的非居民人口。在台灣,偶而看到外國面孔,我們會感到驚訝,不自覺地將他們當作異鄉人;但在新加坡街上,與不同族群擦身而過,卻是如此自然。

採訪時農曆元宵剛過,新加坡的中國城──牛車水到處掛滿燈籠,過節氣氛濃厚。街上林立的中藥行、粥品店、潮州肉骨茶、台灣品牌肉乾店,還有宗祠、廟宇錯落在城區,招牌也以中文為主,充滿親切感。

新加坡的建築各具特色,到處都是適合街拍的背景,讓旅人忍不住猛按快門。新加坡的建築各具特色,到處都是適合街拍的背景,讓旅人忍不住猛按快門。

但搭捷運只需3站,就能來到氛圍完全不同的小印度區。色彩繽紛的建築是一大特色,信奉印度教的維拉瑪卡里雅曼興都廟,吸引遊客來此一睹印度廟的風采。位於捷運站旁的竹腳中心,一樓販售生鮮蔬果,還有瀰漫濃郁香料味道的印度美食,二樓則匯聚了印度沙麗的服飾店。

離開小印度區繼續往東走,有著金黃色圓頂的蘇丹回教堂出現在眼前,這是與牛車水、小印度並稱新加坡三大歷史區的阿拉伯區,附近許多賣香水的紀念品店,空氣裡飄著濃濃中東氣息。在新加坡,轉個身就像進入另一個國度,來自各地的種族、移民在此生根,異國面孔是日常,任何人都能融入風景裡。

以英語為主的雙語教育

走在新加坡街頭,即使兩個華人碰面,彼此仍以英語交談。此現象源自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政策。英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為新加坡官方的4種語言,所謂的雙語教育是以英語為主,另依每位學生的族裔修讀母語,華人學華語、馬來人學馬來語、印度人學淡米爾語。

曾來台留學的陳志銳,寫書、教學、創作,將台灣帶給他的文學薰陶化作種子,在新加坡開枝散葉。曾來台留學的陳志銳,寫書、教學、創作,將台灣帶給他的文學薰陶化作種子,在新加坡開枝散葉。

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1966年便開始實施雙語政策。當時的雙語,雖然英語是必備,但可以自由選擇授課語言,有以華語授課的華校,也有馬來語授課的學校。隨著政策變化,1979年全面實施以英語為主的雙語教育,大部分的學校都跟著轉型,改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讓學生從小生活在英語為主的環境裡,英語的使用是基本,更得以和不同族群的人溝通。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學部副教授陳志銳,即是怡然優遊雙語的一例。大學時來台就讀師大國文系,研究所回到新加坡國立大學修習英國文學。陳志銳表示,「語文能打開一扇窗,讓你對其他文化感到好奇。」從小就閱讀中英文書籍,讓他得以在兩個文學的世界遊走。就像他隨身攜帶鋼筆和自來水毛筆,一支寫英文、一支寫華文,感受東西方文化在日常中流轉。

有人肯定新加坡政府的雙語政策,但也有母語式微的隱憂。為此星國政府透過各式的委員會、藝術理事會來推動各母語的文化,每年辦理各族裔的藝術節,年度作家節也都有英文、華文、馬來文、淡米爾文4線的活動,努力緩和英語主流教育所帶來的消長。

以新加坡為利基能輻射東南亞市場,是台灣前進東協的重要夥伴。以新加坡為利基能輻射東南亞市場,是台灣前進東協的重要夥伴。

在新加坡輻射東南亞市場

新加坡做為一個國際化都市,英語的普及是很大的優勢。生活中的各種需求,如交通、飲食、教育、醫療等,都能以英語溝通。再加上法規清楚透明、治安好、衛生環境佳,不僅連續14年被全球人力資源諮詢公司ECA International評比為最適宜亞洲外派人員居住的城市,也吸引許多跨國企業前來設置據點。

當各國紛紛選擇與新加坡做生意時,台灣也不例外。台灣自2013年與新加坡簽訂貿易協定,兩國間的經貿往來更加頻繁。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代表梁國新表示,新加坡是台灣第6大貿易夥伴、台灣則是新加坡第5大貿易夥伴。雙邊每年貿易額大約260億美元,甚至超過了新加坡與其鄰近國家印尼的貿易額。

除了經濟繁榮與國際化,新加坡還有豐富的文化魅力,等待我們去發掘。除了經濟繁榮與國際化,新加坡還有豐富的文化魅力,等待我們去發掘。

隨著時代變遷,台灣前來新加坡發展的產業,從1970年代的傳統產業、製造業,1990年代電子業,如今新創、金融、服務業也都將觸角拓展至新加坡。一般認為,商場上只有零和的競爭,好像到國外發展就是要去瓜分當地市場;但事實上,是合作拓展第三世界的市場。

梁國新進一步指出,新加坡的族群優勢,讓他們天生就善於和東協其他國家往來,如何將新加坡作為進入東協的根據地,就顯得重要。例如台灣的銀行到新加坡開設分行,參與當地銀行對印尼的大型放貸,相對地減少台灣自行前往印尼放貸的風險與挑戰,透過與新加坡銀行合作反倒能達成雙贏。在新加坡可以輻射東南亞市場,也是它吸引各國企業在此設置區域總部的最大原因。

留台情誼發酵

新加坡的綠化十分徹底,走在街上,綠意俯拾即是。(林格立攝)新加坡的綠化十分徹底,走在街上,綠意俯拾即是。(林格立攝)

除了經貿往來,兩國的緣分,因為曾留學台灣的新加坡人,而散布的更廣。

一直以來台灣的書籍、影視作品、藝術表演等都有銷往星馬,台灣作家也常受邀演講,新加坡人對台灣文化接受度很高。1980年代,新加坡政府為培育華文師資,而將優秀青年送到台灣留學。當這些留學生帶著台灣的創作風氣、文學薰陶回到新加坡,「上課時隨性吟起徐志摩的詩、以席慕蓉的作品形容隔壁同學是500年前修來的緣分……」陳志銳回憶留學台大中文系的中學老師李白楊,至今仍對老師獨特而浪漫的華語課印象深刻。李白楊啟發了陳志銳對華語文學的興趣,也讓他對台灣產生嚮往。

陳志銳表示,許多新加坡作家如柯思仁、殷宋瑋、蔡深江等,都曾到台灣求學,他們將留台經驗化為創作靈感,在字裡行間書寫對台北的情感。大一的書法課、寢室裡寫詩歌、談義理,校園裡人文氛圍濃厚,「如今我創作、寫書法、刻印章,都是那時埋下的種子。」陳志銳說。

近年陳志銳重拾毛筆書寫各種字體,還讓南洋理工大學停辦多年的書法課復活。原本以為不提筆的年代,年輕人不會對書法感興趣,沒想到學生搶著修。課堂上陳志銳以雙語向各族裔的學生指導書法的技巧,鼓勵學生融入創意。一學期的課程後舉辦了師生展,作品精彩,讓人不敢相信出自初學者之手,亦是中華文化在此開枝散葉的最佳證明。

台人為兩國友好搭橋

來自台灣、在新加坡樟宜機場遊客服務中心工作的Evita,發現新加坡人對台灣的理解超乎想像,例如台灣的消息常登上新加坡報紙、新加坡年輕人對台灣歷屆總統如數家珍等,彷彿整個國家都在關注台灣,但台灣民眾對新加坡的認識卻很少。於是她以「星馬和牛Evita」為名,製作了一系列的YouTube影片。

Evita以自然活潑的網路影片拉近兩地民眾的距離,增加彼此的了解。Evita以自然活潑的網路影片拉近兩地民眾的距離,增加彼此的了解。

Evita以生活經驗帶著粉絲用台語逛新加坡菜市場、分享便利商店的小吃、兩國過年習俗的不同;或是設計有趣的題目街訪路人,例如讓新加坡大學生挑戰中文的多義字、票選星國人最愛的台灣綜藝節目;抑或分享自己在新加坡的工作、租房經驗等。生動活潑的介紹方式,吸引了兩地粉絲的注意。

新加坡薪水高、國際化,讓許多台灣人嚮往,常有網友向Evita諮詢新加坡工作的建議。曾在澳洲留學的她分析,新加坡都市步調快,一般都要求員工積極、一個月就對工作上手,與澳洲的慢節奏截然不同;許多人看上新加坡的高收入,抱著打工度假、姑且一試的心態前來,很容易就會想放棄。到新加坡工作都必須和雇主簽約,1~3年不等。Evita建議一定要想清楚工作目標,並上新加坡求職網站查詢薪資行情,以免遇到鑽漏洞的公司。

Evita表示,遊客服務中心的工作有點像機場的公關,接待貴賓、為旅客作機場導覽,每個國家有各自的文化,公司聘請各國籍的員工,提供最適切的服務。在新加坡每天都會遇到來自不同文化、語言、背景的人,除了增加英語溝通能力,更打開國際視野。

新加坡的華人文化、食物多樣、衛生、安全等面向,總讓台灣人感到熟悉。台灣與新加坡有點相像卻又各有精采的國家,也難怪梁國新會說新加坡是家以外最像家的地方(The home away from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