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醫療無國界的行善力量 台灣公衛醫療援外亮點
2019-07-25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提供)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提供)

 

馬偕紀念醫院與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進行海外醫療援助,除了義診,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精神,培訓種子醫療團隊,20年不間斷,並且開花結果。

馬偕醫院透過大規模篩檢與海外轉診,成功地降低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民眾風溼性心臟病的盛行率,增加人民平均壽命。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培訓來自20多國的醫護人員,許多當年來台受訓的唇顎裂醫護種子紛紛生根發芽,在各國成立顱顏團隊或治療中心,服務當地的患者。醫療無國界的行善力量,也實踐了聯合國健康與福祉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

 

八個月大的吉里巴斯寶寶,在媽媽褓抱中露出骨碌碌的大眼,惹人憐愛。因為先天性心臟病,遠渡重洋,飛越9,000多公里,到台灣馬偕醫院準備開刀!

吉里巴斯(簡稱吉國)被聯合國列為最低度開發國家,也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透過台、吉兩國合作的「海外轉診計畫」,從2007年至今已有超過350位重症病人安排至台灣開刀,生命可以延續,人生可以再次有盼望。
 

馬偕醫院在柬埔寨的義診活動,患者大排長龍。(林旻萱攝)

馬偕醫院在柬埔寨的義診活動,患者大排長龍。(林旻萱攝)

在地深耕的公衛醫療

馬偕醫院醫療援外的行動最早追溯至2000年,到泰北金三角偏遠山區進行醫療宣教,從此行動醫療團的足跡遍布斐濟、柬埔寨、甘比亞等亞非各洲。

2006年起馬偕醫院更與吉里巴斯中央醫院締結姐妹醫院,以「臺灣醫療計畫」之名,進行義診、訓練醫療人員,今(2019)年已邁入第13年,雖然吉國政府補助民眾,可以免費看病,但醫院設備簡陋,最好的醫療儀器是X光機,對習慣使用高科技儀器的台灣醫療人員來說,只能用「不可思議」形容。

馬偕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副主任徐宛蒂說,克服萬難後,每次海外義診,由馬偕帶著超音波等醫療儀器,確定了重症轉診名單,再透過「海外轉診」,安排病人到台灣開刀治療,其中多數都是心臟病患者。許多吉國的病患來台就醫後,覺得台灣就像天堂,甚至很想留在台灣不要回去。
 

心臟科主治醫師余法昌在吉里巴斯義診,並且為當地醫師進行床邊教學。(馬偕醫院國際醫療中心提供)

心臟科主治醫師余法昌在吉里巴斯義診,並且為當地醫師進行床邊教學。(馬偕醫院國際醫療中心提供)

但吉里巴斯對心臟科醫師來說,卻是行醫治病的天堂。由於風濕性心臟病在台灣自1980年代已經絕跡,心臟科醫師只在「教科書」看過,沒有親自診斷過。因此當馬偕醫院自2007年開始,第一次從120位病人篩檢出40位風溼性心臟病患者,甚至比醫療文獻記載的盛行率還高時,醫師們都超興奮迎接此項診治挑戰;因為病患出現各式的心臟病症狀,一次義診就可以把所學全部複習一遍。

馬偕醫院開始逐年對吉里巴斯9~19歲的學齡兒童與青少年展開大規模篩檢,一開始風濕性心臟病盛行率高達22‰。這是因為當地公共衛生差,例如居家環境髒亂,吃東西不洗手,一旦感染ß溶血性A群鏈球菌,可能進而導致風濕熱,心包膜發炎,忽略治療時機,心臟瓣膜會遭細菌破壞,長期演變為風濕性心臟病,全身無力,最後心衰竭而死。

目前已篩選超過4,000位,採訪時馬偕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徐永偉正在吉國離島進行篩檢工作。隨著篩檢的母數增加,目前盛行率仍有13‰。一旦篩檢出陽性,施打盤尼西林等介入性措施,讓這些國家未來主人翁不會因罹患風濕性心臟病導致身殘或早歿,也進一步提高吉國民眾的平均壽命。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與長庚醫院合作至九個國家義診,已有超過1,900位貧困患者接受免費手術。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與長庚醫院合作至九個國家義診,已有超過1,900位貧困患者接受免費手術。

昨日受助,今日援助

2014年起,馬偕醫院更派任常駐醫師與護理人員,除了看病,主要在於訓練吉國本土的醫護人員,協助建立病人分流, 一改混亂的急診制度,如農耕隊的作法:「給他們食物,不如教他們如何耕作!」希望藉此提高吉國醫療能力與改善公共衛生。

2016年馬偕醫院甚至設置了吉國第一間成人加護病房。催生者是派駐吉國的急診醫學科醫師牛光宇,同事暱稱阿牛醫師的他上任第一天,一位年輕孕婦急性肺水腫,他立即加入搶救,依照台灣醫學中心標準流程展開「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但要插管沒有氣管內管,要接呼吸器也沒有呼吸器,孕婦雖一度恢復生命徵象,卻因吉國沒有呼吸照護設備與急救藥物,原本在台灣可以救活的病患,在眼前「一屍二命」。這個衝擊,讓阿牛醫師立下心志為吉國籌設加護病房。

加護病房護理長出身的徐宛蒂協助募款,募集呼吸器、電擊器、生理監視器,及輸液幫浦等儀器,2016年設置了吉國第一間成人加護病房,2017年又在小兒科醫師王詩欣協助下,設置了兒童加護病房。
 

馬偕醫院捐贈給吉國的電腦斷層,是南太平洋第一台成功運作的電腦斷層醫療儀器,並且訓練在地醫療人員操作。(馬偕醫院國際醫療中心提供)

馬偕醫院捐贈給吉國的電腦斷層,是南太平洋第一台成功運作的電腦斷層醫療儀器,並且訓練在地醫療人員操作。(馬偕醫院國際醫療中心提供)

馬偕醫院2017年起與國合會合作,在聖文森及格瑞那丁(以下簡稱聖文森)進行中南美洲第一個糖尿病防治能力建構計畫。

由於糖尿病是聖文森十大死因排名第二,擁有整合照護經驗的馬偕醫院,培訓聖文森的醫師、護理師與營養師,作為種子人員,再回聖文森進行社區衛教宣傳活動,提昇民眾自主健康管理的意識與能力。

國合會人道援助處組長林依潔指出,聖文森衛生部長Luke Browne在今年世界衛生大會(WHA)場內以「慢性病防治」為主題的周邊會議,特別強調此糖尿病防治計畫對聖文森的重要性。Browne部長連續三年在WHA為台灣發聲,力挺台灣不應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之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情誼,也讓台灣十分感動。
 

多年前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海外義診修復唇顎裂的菲律賓少年約翰,如今已長成健康陽光的青年。

多年前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海外義診修復唇顎裂的菲律賓少年約翰,如今已長成健康陽光的青年。

克服跨文化的障礙

當初來自美國的醫師羅慧夫在馬偕醫院建立了台灣第一間加護病房,馬偕醫院也在吉里巴斯設置第一間加護病房。羅慧夫顱顏基金會1998年基於一位熱心的越南台商居中牽線,啟動國際醫療援助,進行種子醫師的培訓計畫,更是在全球遍地開花結果。

其實,國際援助計畫基於「給魚吃,也教他釣魚」的理念,想展開種子醫療培訓計畫時,卻面臨跨文化差異,還有受助國並不領情的挑戰。

由於越南經歷20多年越戰,柬埔寨也經歷了30 多年內戰,兩國各自遭受法國的殖民,加上內戰的殺燒擄掠,扭曲人性,引發對人極度的不信任。因此援助行動一開始雖滿腔熱血,但受助國醫院的高層並沒有意願發展顱顏團隊,因為有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直接補助金錢,例如一個手術補助50元美金,直接又簡單。
 

上帝來不及造好的,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用愛與義診來修補。

上帝來不及造好的,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用愛與義診來修補。

這種跨文化的調整,還有國情與制度差異帶來的障礙。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王金英舉例說,越南等國家大醫院的醫師,中午要回家吃飯,下午二、三點必須下班回家兼差,因為這是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當義診醫療團常是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進行手術,這些醫師必須陪同免費加班又少賺錢,因此不受歡迎。

在多年磨合後,受助國才能真正體會到:「基金會是真心要幫助他們。」王金英說,歷經多次的訪視與評估,柬埔寨中央兒童醫院麻醉科的醫師才透露:「因為不會麻醉小孩,因此不敢做顱顏手術。」果真,第一次到柬埔寨義診,走廊擠滿了欲手術的病患,四天義診手術開了50多例,累壞了醫護團隊!

秉持著「讓其他地方唇顎裂的小孩,也能接受像台灣小孩一樣的治療」,截至2019年5月為止,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與長庚醫院合作,已至九個國家義診共83次,1,994位當地貧困患者接受免費手術;培訓來自21個國家、共173位包括外科、矯正牙科、語言治療等種子醫師,輔導成立超過20個海外顱顏中心及團隊,為台灣做了多場漂亮的醫療外交,甚至有俄羅斯的醫生慕名要求前來受訓。
 

種子醫師Lotha(右)從長庚醫院外科部長羅綸洲(左)帶領的醫護團隊,習得最先進的唇顎裂修復技術。(林旻萱攝)

種子醫師Lotha(右)從長庚醫院外科部長羅綸洲(左)帶領的醫護團隊,習得最先進的唇顎裂修復技術。(林旻萱攝)

種子計畫的遠見

其實,醫療種子計畫的遠見,來自羅慧夫醫師在台灣扶植團隊的經驗。

羅慧夫1959年來到台灣時,當時的馬階醫院人才不足,面臨營運的窘境,擔任創院院長的羅慧夫,直接送心臟、腎臟等專科醫師至美國訓練,這些醫師帶回最新的技術與知識,成功提升了台灣的醫療水準。對身為一般外科醫師的羅慧夫來說,進行唇顎裂手術仍是一大挑戰,他也是回到美國以兩年時間學習這項高難度的技術。

羅慧夫1979年擔任長庚醫院創院院長,當時的他立下宏願,將台灣打造成世界最有名的整形外科手術的國家。包括他以及他的得意門生魏福全、陳昱瑞,接二連三獲得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最高榮譽的麥林尼克獎,林口長庚醫院的顯微重建手術舉世知名,成為訓練全球醫師的重鎮。

現正在長庚醫院受訓的印度籍醫師 Bona Lotha手指著唇上人中的兩條線說:「台灣的唇顎裂小孩實在非常幸運,長庚醫療團隊的修復技術,可以做出比一般正常人還要美、而且和諧的唇形。」他十分感動於長庚醫院外科部長羅綸洲帶領的醫護團隊,對種子醫師十分有耐心,而且完全不藏私地傳授當今最先進的唇顎裂修復技術。
 

吉里巴斯的小朋友雖然生活物資匱乏,但天性樂天活潑。(馬偕醫院國際醫療中心提供)

吉里巴斯的小朋友雖然生活物資匱乏,但天性樂天活潑。(馬偕醫院國際醫療中心提供)

醫師Lotha在葉門擔任外科醫師17年,已是一位資深的外科醫師,2003年他成立了Yemen Smile組織,幫助當地的唇顎裂患者,義診足跡遍佈整個葉門。2015年1月葉門爆發內戰,16顆炸彈落在他診所外的不遠處,軍隊在當地進行大規模屠殺,他在印度軍方的協助下,輾轉至東非的吉布地共和國,從此無法進入葉門。

因為戰亂的衝擊,Lotha正值職涯的低潮,甚至考慮棄醫從商。他說,在長庚所學,卻喚起了他當初從事醫療宣教的夢想,提醒「他的心還在阿拉伯半島」。

長庚醫院外科部長羅綸洲認為,長庚醫療團隊40年一路走來不斷進化,從過去必須兩階段的手術改善至只要一次手術即可完成塑形,長庚也很願意協助開發中國家的醫護人員習得最好的技術回去幫助病人。

2018年底辭世的羅慧夫醫師曾說過:「可以彌補的,就不再是缺陷。」「上帝來不及造好的,我用愛來修補。」醫療援外亦是如此,台灣醫療專業的援助力量在有需要的國家擴散,力量無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