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擴張生命的界限 師鐸獎教師:謝智謀、楊弘意
2019-08-19

「老師的世界有多大,學生的夢想就有多大。」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謝智謀把學生帶到戶外,傳授領導力,進行冒險治療。(謝智謀提供)

「老師的世界有多大,學生的夢想就有多大。」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謝智謀把學生帶到戶外,傳授領導力,進行冒險治療。(謝智謀提供)

 

「老師的世界有多大,學生的夢想就有多大。」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謝智謀把學生帶到戶外,傳授領導力,進行冒險治療,學生也與他一樣,到尼泊爾、泰北蓋學校,使這個世界更美好。

木柵高工機械科老師楊弘意,則用自己的故事教學生,突破技職框架,把實習工場擴展到世界各地,讓學生體驗付出、努力的學習,換來是國內拿金牌、出國比賽的豐碩學涯。

 

今(2019)年六月帶11位學生去香港開帆船,七月帶學生去攝氏40度的美國大峽谷健行,接著還要去蒙古騎馬。主要教授戶外領導、冒險治療的台師大老師謝智謀提倡突破教室的圍牆,把學生帶到戶外,透過戶外冒險課程,培育領導力與決策力,引導反思。

台師大老師謝智謀的「領導學」,強調透過實踐、反思,發展自我與利他服務,彰顯學習的價值。

台師大老師謝智謀的「領導學」,強調透過實踐、反思,發展自我與利他服務,彰顯學習的價值。

登上生命的高峰

走訪謝智謀位於台師大的研究室,除了滿牆的藏書,還有各式睡袋、繩索、頭盔與五個登山背包。1998年先在台灣體育大學執教15年,2005年起開設「海外登山領導課程」,他每年帶領一群沒有戶外經驗的學生,從學習登山技巧、寫企畫書募款與風險控管等訓練中,完成攀登喜馬拉雅山、阿拉斯加划獨木舟的學習計畫,甚至攀登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

謝智謀的教學理念是:「如果一群沒有經驗的人,透過學習可以攀上喜馬拉雅山,還有什麼能限制他們登上生命的高峰呢?」因此謝智謀的學生有的可以帶著癌症病人去攀岩;有5位學生帶著12位藥毒癮的案主進行21天的戶外冒險治療,經半年的追蹤,其中6個全戒;還有學生到尼泊爾蓋學校,到坦尚尼亞蓋廁所。

「我的學生雖不有名,但他們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謝智謀充滿自信地說。

謝智謀身兼華人磐石領袖協會理事長,長期關心印度貧民窟、尼泊爾與泰北金三角的貧童。圖為他訪視印度的貧民窟。(謝智謀提供)

謝智謀身兼華人磐石領袖協會理事長,長期關心印度貧民窟、尼泊爾與泰北金三角的貧童。圖為他訪視印度的貧民窟。(謝智謀提供)

從不良少年到模範教師

2010年教育部頒給他全國教育優秀人員,2018年獲頒師鐸獎。

能夠這樣上山下海的老師,謝智謀在他所寫的《登峰》這本書開宗名義援引音樂詩人Leonard Cohen的話:「正因生命有裂縫,如此光才能透進來。」說明當老師正是他回應自己生命中最深刻的召喚。

因為從小被家暴的經歷,反而培養戶外求生的專業。如今能侃侃而談年少這段經歷:「由於父親人生不如意與混亂,回來總是用皮帶抽打我。我就跑到新竹穹林山上的茶園,躲在山裡兩三天。」沒有想到戶外冒險成為他的專業,而且在大學開了 「獨處與生命反思」的課程,讓修課學生在山上學習獨處四天三夜。

說到生命的轉折,「國中就是中輟、偷竊,高中混就是幫派、打架」,謝智謀平淡的語氣好像說的是輔導的個案,而不是他自己。

但第一次偷摩托車就未遂被抓,卻被警察認為是慣犯。「警察當眾拖著銬著手銬、穿著背心的我,從中壢分局走到縱貫路、再右轉火車站,坐上一號公車到桃園地方法院,那種沿路被路人指指點點的羞愧與傷害,變成想報復的反彈力量,我發誓要讓大家看得起。」

幸運的是,當時他遇到一個好老師王良才,不向學校舉發,同時關心他,鼓勵他念書。帶著手銬遊街的創傷,加上老師的鼓勵,激發會念書的他念到全校第一名,考上師大體育系。

謝智謀說,當時的他,努力想成功,尋找自我的存在價值、滿足自己的掌聲。直到在美國印弟安那大學念研究所,未婚妻他嫁,財務吃緊,失去所有,在人生低谷時,認識了基督的信仰,再次重建屬於生命的價值。

「這個價值不再是我辛苦去努力,不是靠學業成績、成就堆積出來的價值,而是我本來就有價值。」謝智謀解釋,「當我從事冒險治療時,面對一個被性侵253次的孩子,憑什麼告訴他,『你是有價值的?』因為我自己人生有多次從負向轉正向的經驗,建立了心中強烈的信念,我可以向個案顯示,不管你是什麼樣子的人,你是有價值的!」

謝智謀帶領學生到蒙古騎馬,透過戶外活動培訓領導力與決策力。(謝智謀提供)

謝智謀帶領學生到蒙古騎馬,透過戶外活動培訓領導力與決策力。(謝智謀提供)

重現內在生命力量

謝智謀十多年前開始與善牧基金會、育幼院、觀護人等機構合作,對曾被性侵或家暴、自閉、中輟、保護管束或是藥毒癮的孩子,帶到山上與野外進行21天的冒險治療。

許多個案長期在無能、沒有自信、人際困擾等負面經驗的打擊下,卻可以在戶外活動時,發現那個「曾經的自己」。「原來我也會搭帳蓬,學指北針那麼快,也會生火,可以這麼親近大自然,也會解決困難的問題。」謝智謀說。

帶到戶外賦權,放大戶外生活成功的經驗,重新看見自己的價值,再與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師或是社工等心理衛生工作者合作,透過團體治療與個人諮商,回顧性侵或與自殺的經驗,幫助個案進行生命的回顧,在重整人生的舊思維中,建立新的視野,重現內在生命力量。

今年六月謝智謀(左前一)與學生去香港駕駛帆船,學習團隊合作、風險控管與衝突處理。(謝智謀提供)

今年六月謝智謀(左前一)與學生去香港駕駛帆船,學習團隊合作、風險控管與衝突處理。(謝智謀提供)

繼續冒險,傳承使命

2012年轉到台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後,一開始讓謝智謀有些受挫。

他在大一必修課要求學生,騎腳踏車到觀音山,規定早上八點出發,下午七點沒有回來死當!結果被學生在網路上投訴,說上課那麼累!

謝智謀感嘆地說:「冒險文化不在師大,加上很多來自外校學生選修,學期制缺乏彈性,無法容許在上課時間去爬山!」經過調整的謝智謀,不再針對大一學生開必修課,現今敢修冒險教育的學生,都是準備充足才敢選修。

「這就是我的訓練。」喜歡新鮮與挑戰的謝智謀,去過喜馬拉雅山脈八次,每次路線都不一樣,經過調整,現今繼續帶台師大的學生海外冒險,而且是帶未來的老師們。

詹子儀在老師密集訓練調教下,迎戰8月在俄羅斯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

詹子儀在老師密集訓練調教下,迎戰8月在俄羅斯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

激發潛能,拓展視野

改變學生命運,把教室擴張到全世界的,還有今年32歲、師鐸獎最年輕得主之一,木柵高工機械科教師楊弘意。

來到勞動部高屏澎東分署的職訓工廠,在火花飛濺、尖銳機械的切削聲中,梳高髮髻、個子嬌小的詹子儀,神情專注地操作著大型車床的轉鈕,製作模擬賽的作品「傳動機構」。

高中前從未出過國的詹子儀,在今年一月當選「工業機械修護」類科的國手後,短短半年在老師楊弘意的安排下,去了澳洲、中國廣州與加拿大移地培訓,熟悉不同賽事的精密機械設備。

為了讓她體會異地訓練帶來的衝擊,她單獨一人三次到澎湖受訓一個月,國際技能競賽的裁判長、澎湖海事學校校長謝旻淵安排一位英語老師當詹子儀個人英文家教,迎戰8月16日在俄羅斯喀山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

媽媽在她小時候過世,爸爸擔任水電工,四年前詹子儀就讀木柵高工機械科時,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木柵高中機械科「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生國手。因為她遇到慧眼識英雄的老師楊弘意,一路帶著她過關斬將,人生因此不同。

楊弘意(中)常以自身走過技職路的經驗來勉勵學生,成為最好的身教。

楊弘意(中)常以自身走過技職路的經驗來勉勵學生,成為最好的身教。

用自己的故事教學生

「她就像我一樣,沒有天份,但可以靠著不眠不休的練習,熟能生巧,一路從被淘汰邊緣, 到成為國際技能競賽的國手。」從2012年到木柵高工擔任代課老師,今年執教邁入第七年的楊弘意,至今已培訓出全國技藝競賽十面金牌、十面銀牌,還有無數銅牌、優勝、佳作的學生,不僅得以技優保送或甄審國立科大,還翻轉學生的人生,擺脫底層作業員的宿命,自信跨出技職校門。詹子儀之前,楊弘意的學生,還有2017年在國際技能競賽拿到優勝的左孟民,一樣到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六國移地訓練,與國際選手交流,拓展國際視野。

能夠培訓學生朝向技能競賽之路,因為楊弘意也曾走過相同的路。楊弘意常以自身的故事勉勵學生,成為最好的身教。

很難想像,現在對學生諄諄教誨、循循善誘的楊弘意老師,就讀彰化師大附屬高工機械科時,留著一頭金髮、打了七個耳洞,是老師眼中的頭痛學生。

楊弘意說,因為他在彰工遇到一位好老師,老師從他鋸一塊鐵,可以鋸得整齊,鼓勵他參加技能競賽的選手訓練,雖然第一次比賽成績不甚理想,老師再給他一次機會,讓他在高三時拿到全國技能競賽鉗工金牌,成為備取國手。

考上台灣師範大學機電工程學系後,大二時為了再拚國際競賽的國手資格,每天練習超過12小時,卻沒有選上,成為他求學生涯的遺憾。

「我現在看當時大二的自己,因為喜歡伍佰,玩樂團,綁著馬尾,十分臭屁,一副非我莫屬的樣子,如果我是裁判也不會看上這樣容易分心的人當國手。」楊弘意神情嚴肅地批評當時的自己。

有了如此刻骨銘心失敗的經驗,楊弘意認為「職業態度決定成敗」,因此現今培訓技職選手,一律要求選手賽前必須理三分頭(女生除外),受訓時在學校打地鋪住宿,按上下班時間打卡。十多個金牌、銀牌的選手,就在他嚴格要求學生態度與紀律的堅持下,努力鍛造出「青出於藍」的成績。

楊弘意與他培訓的學生左孟民(箭頭指處),參加2017年在阿布達比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楊弘意提供)

楊弘意與他培訓的學生左孟民(箭頭指處),參加2017年在阿布達比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楊弘意提供)

陪伴鼓勵,撕去技職標籤

「我國中時班上倒數第五名,『國英數社自』怎麼讀就是讀輸別人,但到了彰工以後,只要讀機械的專業科目,就發現讀書沒有這麼難,我讀過的書就是他們讀的書。」楊弘意總是這麼勉勵著與他一樣不會念書的學生。

楊弘意了解有些學生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當老師就是陪伴學生,帶一個是一個。還有許多來自單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想翻書,就是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了解學生的學習落差,他自製圖解講義,將課本艱深的理論,轉化為簡單易懂的概念,他寫的書《機械加工》,裡面都是可以一步一步照著做的圖表。

他舉教書第一年為例,班上有一位學生,每天上學總是書包裡面放兩包菸,坐在教室最後面,兩手向後掛在椅背上,一付「要不然你是要怎樣」的模樣,當老師的他總是走過去拜託學生:「這題目你算一算好不好?」這個學生畢業多年,每當晚上他下班騎摩托車經過,看到實習工廠的燈亮著時,總是會進到學校來與老師聊聊天。

從技職體系一路走來的楊弘意,深深體會台灣社會歧視技職體系,以及「技職學生不念書」的標籤。像他明明是用學科考進台師大,但老師知道他是技職選手,總是認定他是靠競賽保送的,甚至還有老師認為他是「學障生」,有學習障礙的學生。

因此楊弘意每天在校陪伴學生超過十小時,不能在家陪伴太太,還向太太借錢,支付選手學生移地訓練的便當錢、機票錢,為的是幫助學生實現夢想,撕去對技職刻板印象的標籤,發揮技職教育最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