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廢布超時尚 與自然共存榮的美麗境界
2019-09-16

「永續時尚」試圖告訴我們,追求美麗的同時,如何能與環境共存長久。 (莊坤儒攝)

「永續時尚」試圖告訴我們,追求美麗的同時,如何能與環境共存長久。 (莊坤儒攝)

 

你是否有印象,在穿街走巷的同時,會見到那些默默屹立在街角的舊衣回收箱,無所不在的它們,常被過量的衣物塞爆,這多數人過目即忘的風景,隱隱暗示著你我所不知的現實。

數據告訴我們,全球每年生產超過1,000億件的衣服,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高速汰舊換新的結果,光是台灣,每年就丟掉超過2億件。

時尚產業如今已是被公認,僅次石化產業的環境殺手,鼓吹消費、大量製造、用過即丟的結果,代價卻是長時間難以弭平的環境傷害。

面對不容推諉的事實,在此時崛起的「永續時尚」試圖告訴我們,追求美麗的同時,如何能與環境共存長久。

 

來到大稻埕,這個新舊共存的街廓,也是時裝設計師紛紛駐紮的重要據點,這一日我們踏入了此地某幢老屋的二樓。

「周裕穎、詹朴的工作室,都在這附近哦。」迎接我們的,是挑品新聞的創辦人張倞菱。走入她才剛落腳的辦公室,由於還未來得及裝冷氣,只仰賴風扇的習習微風,溽暑季節一般人早已按耐不住,但實行減碳生活的她卻不以為苦,笑盈盈地說:「我們都是身體力行。」

日前從主流時尚媒體急流勇退的她,轉了個彎,在去(2018)年成立了台灣首個以推廣永續時尚為主題的網路媒體平台,作為設計科班生,當過服裝設計師,也在媒體業一路從記者當到總編輯,過去是鼓吹奢侈品消費的推手,現在則常被人貼上「環保人士」的標籤,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轉折?
 

永續時尚的方法包含了廢棄物再利用,以回收來的塑膠袋經過熨燙加熱,重新製成包包。

永續時尚的方法包含了廢棄物再利用,以回收來的塑膠袋經過熨燙加熱,重新製成包包。
 

越買越多,然後呢?

我們轉移陣地到了鄰近的咖啡館開啟了訪談。堅持不使用吸管的她,一面以口就杯地喝著冷飲,一面娓娓道來:「這十幾年,時尚產業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會踏入時尚產業,不外乎喜愛光鮮亮麗的事物,然而,近十年來隨著工業量產的速度越來越快,製造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價格越來越低,上市未久的新衣,過季居然就淪為垃圾,想起年輕時,珍惜每件得來不易的衣服,產業的變化也解構了她所認定的文化價值。

走上這趟創業的冒險,初衷其實很單純,「如果你真的熱愛這個產業,那你應該思考要怎麼讓它變得更好,」張倞菱侃侃而談,「不是在資本主義底下,非常功利式的追求不斷消費,而是在時尚與環境中找到平衡點。」

然而,永續時尚的口號近年全球喊得震天價響,落實在產業上仍大音希聲,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她索性放手一搏,就此創業,選擇以熟悉的媒體領域,傳遞理念。
 

離開主流時尚媒體,張倞菱心中「美的標準」也有了大幅度轉變。

離開主流時尚媒體,張倞菱心中「美的標準」也有了大幅度轉變。
 

擁抱新科技,尋找新方法

從主流時尚媒體急流勇退,成為為環境代言的倡議家,不少朋友因為不理解,笑稱她是回到過去的原始生活,張倞菱堅定地解釋,永續時尚絕對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樣。

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可視為永續時尚的精神圭臬,包含消除飢餓、消除貧窮、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等林林總總,至於如何將理念落實於現實?已有少數案例。

近年趁勢鵲起的生物技術材料,坊間已可看見少數產品問世。以聚乳酸(PLA)為例,暫且先不論其嚴格的分解條件時常為人詬病,該材料主要萃取自木薯、玉米、小麥、高粱、甘蔗等作物的植物澱粉,具耐熱、無毒、可塑形、可分解的特性,因而被稱為「綠色塑膠」。
 

廢料重製格外考驗設計師的美感,服裝設計師周裕穎將回收來的牛仔布料製成令人眼睛一亮的畫作。

廢料重製格外考驗設計師的美感,服裝設計師周裕穎將回收來的牛仔布料製成令人眼睛一亮的畫作。
 

張倞菱曾在松山文創園區開了一間僅有兩坪大的快閃店,嚴選27個具有永續精神的台灣品牌共同展售。曾經獲得金點設計獎的Studio Lim即是參與的品牌之一,這個年輕的品牌尤其擅長翻玩媒材,將亞麻、廢棄木屑熱壓塑形,再塗上環保漆,所製作出的器物不僅輕巧得如同拋棄式的紙盤,卻又耐用、禁得起水洗,盤面上還擁有獨一無二猶如大理石的紋理,恰是餐桌上耳目一新的風景。

推崇永續時尚,是否就得回到傳統,重新過起原始、手造的生活?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諳熟奢侈品市場的張倞菱,提到了來自英國的Stella McCartney。
 

工研院與台南在地基金會合作,成立「布料銀行」,從布廠收到的庫存布,經過整理、上架,民眾甚至可到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選購,經駐點的社區媽媽協助,現場加工成商品。

工研院與台南在地基金會合作,成立「布料銀行」,從布廠收到的庫存布,經過整理、上架,民眾甚至可到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選購,經駐點的社區媽媽協助,現場加工成商品。
 

這個乍看之下與他家品牌並無二致的精品品牌,為了全面性落實創辦人的環保主張,除了不採用動物皮革、皮草、羽毛的堅持,Stella McCartney與設計團隊開發出其他替代性材料,如人造皮革、生物可分解的橡膠及木材等。

甚至為了讓多是複合媒材的鞋子可以進入回收系統,他們堅持以單一材質來作設計,不以膠黏合鞋底,而改用可拆的卡榫式設計。

如此看來,結合科技方法,著重於工業材料的研發,並以設計試圖解決問題的永續時尚,誰能說是回到原始生活?
 

伊甸社會服務基金會與布料銀行合作,將廢布製成立體書,提供身心障礙者作拉拉鍊、綁鞋帶的練習使用。

伊甸社會服務基金會與布料銀行合作,將廢布製成立體書,提供身心障礙者作拉拉鍊、綁鞋帶的練習使用。
 

二手的新衣

2016年,英國女星艾瑪‧華生曾以一襲黑白拼貼的禮服出席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慈善晚會(Met Gala),由Calvin Klein操刀的精美華服,原料包括有機絲、有機棉、回收寶特紗,以及回收塑膠所製成的拉鍊,甚至能拆解成多件,可以日常衣著來作搭配。

在台灣,2017年知名主持人黃子佼也穿上由二手衣物重製的西裝主持金鐘獎。

為了滿足時尚產業求新求變的態度,又同時兼顧永續、環保,時尚產業掀起了重製的風潮。

好比張倞菱協助公益組織「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建議該協會運用從民眾募得的二手衣,以普及性最高、品質也較穩定的牛仔布料,透過設計重新裁剪、縫製,成為可模組化量產的服飾。

在全台最大的布料集散地永樂市場,向來以解構、重製聞名的設計師周裕穎,在市場四樓的T Fashion時尚實驗基地也有一系列以廢布製作的作品,牆上一幅「台北天際線圖」則是以回收的牛仔布拼貼而成。

 

廢布也能有第二春

台灣作為布料生產的大國,在大量生產的風潮下,也承受了不少苦果。「過去的廠商一年只下單兩次,現在一年下單24次。」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秘書長黃偉基曾表示。

當生產過剩,自然有了大量的庫存布、廢棄料、邊角布、樣品布、過季布、瑕疵品……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產品,最後往往流於丟棄一途。

符合循環經濟概念的「布料銀行」,即是重新集結這些乏人問津的布料上架,供設計端應用,為廢料尋找新出路。
 

工研院專員黃妃平(左)與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右)積極為廢布尋找新出路。

工研院專員黃妃平(左)與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右)積極為廢布尋找新出路。
 

工研院以紡織重鎮台南為據點,媒合深耕當地的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與在地企業,推出虛實整合的平台,為這些多為Nike、Adidas、維多利亞的秘密、Burberry等品牌代工的布料大廠,開啟了從廠商到消費者的一扇門,除了網路上架,也在基金會會址開闢了店面,供一般民眾選購。

廢布料能做的事情實在很多,積極媒合跨領域的工研院專員黃妃平就曾邀請七組設計團隊搭配上七家廠商,在台南老爺行旅推出主題房。誰能想的到,宏遠興業所提供的變色龍布料,與壓克力結合,成為妝點房間的裝置藝術,若以閃光燈拍攝還會產生炫光的效果;來自嘉方實業的蕾絲面料,也成為掛畫與壓印在桌几上的華麗紋樣。

無獨有偶,母公司是工業用縫紉機龍頭的高林文創基金會,因著工廠在測試產品時會產生大量的廢布,開始推動「重縫計畫」。

 

踏入位於台北大直的基金會,猶如秘密基地的地下室裡八台縫紉機並列擺放,除了常見的平車機與拷克機,還有罕見的十二針車機、褲耳機、三本車機、釦眼機等機台。

除了地上一簍簍的廢布,執行長林育貞打開了儲物室的門,只見堆疊得滿滿的紙箱,裡頭是來自於台灣各地布料廠商所提供的廢布。近年,積極串連起廠商與設計師的他們,已成為廢布重獲新生的管道。

在一旁立台上的兩套衣服,恰好是服裝設計師詹宗佑以廢布新製的作品,在基金會的協助下,他正準備將作品寄送到拉斯維加斯,合計有十位台灣設計師會一同登台參展。
 

原本多用來車縫鬆緊帶的十二針車機,設計師以不同的顏色、車法搭配,讓縫線成為服裝上的美麗紋路。

原本多用來車縫鬆緊帶的十二針車機,設計師以不同的顏色、車法搭配,讓縫線成為服裝上的美麗紋路。
 

對舊衣、古著一向情有獨鍾的他,許多商品也多來自於二手衣物重新剪裁、設計,再以他擅長的街頭、中性風格重新表現,「在巴黎念書的時候,常常會去二手衣店挖寶,那時看到很多很好的衣服用很賤價的方式出售,就覺得衣服像在哭泣一樣。」詹宗佑說。

結合運用基金會所提供的機器,在直紋襯衫爬上了多條的車線,以功能性為主的車線,經過設計的巧思,藉不同的車法與配色,成為衣服上的獨特且具有立體感的紋樣。

一件長版直紋襯衫,還可當作罩衫、one piece洋裝,除了可自行調整鬆緊,不僅可一件多穿,甚至男女皆宜。

即便廢料重製在時尚服市場只是九牛一毛,但「只要設計師的十件商品中能有一件有這樣的概念,就表示他們意識到了這個議題,我們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了。」對此,林育貞相當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