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讓世界走進我的家 境外學生接待家庭計畫
2019-11-28

接待家庭的熱情與用心,讓異國遊子感受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林格立攝)

接待家庭的熱情與用心,讓異國遊子感受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林格立攝)
 

對來到台灣留學的外籍學生而言,「家」可能是複數的單位。一個是原生家庭,另一個是因機緣而成的家;一個是遠在千里之遙的舊家,另一個是在台灣接待家庭的新家。因著接待家庭的熱情與用心,讓這些異國遊子品嚐了台灣味的料理,體驗了台式的文化,遊歷了溫暖的風景。

 

教育部為了讓外籍學生來台灣留學時,有一個友善交流與學習的機會,自2010年提出「友善台灣─境外學生接待家庭專案計畫」(簡稱「接待家庭計畫」)。十年來,已媒合來自103個國家地區、5,634位境外學生,到全台各地3,248戶接待家庭,希望藉此抒解學生在異地求學不適應或思鄉之情。

接待家庭≠寄宿家庭

根據教育部統計,99學年度境外大專生為4萬5,143人,到了107學年度全台已有12萬6,997位,顯示教育國際化的趨勢。

然而,教育部招募的「接待家庭」與「寄宿家庭」並不一樣。寄宿家庭是讓留學生在國外旅行或遊學時,以付費方式由當地的家庭提供吃住,讓學生能融入當地生活的一種服務。接待家庭計畫則是免費提供給來台就讀的境外學生,與台灣的家庭進行文化交流,所有家庭都是以志工精神參加。

承接這項計畫已十年的南臺科技大學執行秘書許郁屏說,接待家庭經過受訓之後,透過媒合,即可以接待外籍生。承辦單位每年也會舉辦交流活動,例如學做紅龜粿、鳳梨酥等,或是到嘉義阿里山逐鹿社區、新竹香山溼地,體驗在地文化。2017年開始,更有新住民家庭加入接待家庭的行列,讓來自東南亞的外籍生可以說著相同的語言融入接待家庭。

愛的擴散,巴拉圭送暖

從高雄大學學務處退休的孫瑜謙,2010年因工作之便參加了接待家庭計畫,至今從未中斷。已經接待超過40位外國學生的她說,由於兩個女兒從國中起到加拿大遊學,遇到很好的寄宿家庭,得到很多的愛,因此也希望與外國的學生分享台灣的溫暖。

「來我們家的學生,就是我們家的孩子,我不會把他們當作客人。」以第一位接待的越南女同學范秋河為例,孫瑜謙說:「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當秋河在念語言學校的時候,我們會帶她去參加大學博覽會;當她找實習的學校也會找我們商量;當她回越南結婚時,我們全家還去河內參加她的婚禮。今(2019)年十月秋河還帶著孩子來台灣看我們。」也讓孫瑜謙從「home媽」升格為「home 嬤」。

孫瑜謙接待巴拉圭的學生李美蓉,是一位很有想法、有計劃的學生。2013年暑假,她的兩個女兒陳亭諭、陳孟歆去巴拉圭拜訪李美蓉與她的家人,他們想「我們是否可做什麼?」因此在各自的學校募集了200公斤二手衣,找了DHL國際快遞贊助,李美蓉並幫忙解決在巴拉圭過海關的問題,前後三次完成「送愛到拉美」活動。

陳家兩姐妹與李美蓉搭著貨車,將衣服與文具送到NGO無法到的鄉間。過了兩年,「送愛到拉美」的活動還擴及哥倫比亞。孫瑜謙說,女兒在發送的過程中,不只感受到台灣人對巴拉圭的愛,更感動於巴拉圭人對台灣的感謝,還上了當地報紙,是「施比受更有福」的真實體驗。

做了十年的接待家庭,孫瑜謙希望,台灣政府的有關單位也能與友邦合作,為台灣的留學生建立起像接待家庭的制度,讓台灣的學生到印度、越南等地留學時,也能有像接待家庭這樣的體驗。
 

米粉、客家湯圓DIY活動,讓外籍生體驗客家文化。(林格立攝)

米粉、客家湯圓DIY活動,讓外籍生體驗客家文化。(林格立攝)
 

培養國際觀,讓世界認識台灣

在高雄中山工商任教的蔡桓艮,她輔導許多來自東南亞國家僑生專案的學生,也有扶輪社青年交換計畫來台灣學中文的外國人。雖然在學校已接觸許多外籍學生,蔡桓艮一開始參加「接待家庭計畫」卻是抱著「讓全家練英文」的想法。她請學生到家裡吃飯,試著烹煮烏骨雞湯、皮蛋瘦肉粥,讓外籍生體驗東方料理。來自蒙古的學生Zaya卻自告奮勇地說,要煮給蔡桓艮全家吃,結果端上桌的是白飯配上白煮蛋、小黃瓜與蕃茄沙拉,與全家人對蒙古料理的期待有很大的差距。

有一次她帶奧地利的學生Tamara去露營,Tamara很驚訝地反映:「台灣人露營都是像搬家一樣嗎? 」因為在奧地利露營都是輕裝簡從。更有德國學生參觀佛寺嚇了一大跳:「怎麼會有納粹的符號?」仔細瞧,才發現這是代表神聖和吉祥好運的萬字(卍)。

蔡桓艮發現,其實接待外籍學生不見得可以學英文,因為許多外籍生並非來自說英語的國家,但在接待的過程中,她的孩子卻因此培養了更廣闊的國際觀,並且親身體驗了許多跨文化的刺激與學習。

因著擔任接待家庭,激勵蔡桓艮想「讓台灣被看見」,2016年開始她到泰國、印度與捷克進行全家旅遊時,透過接待學生居中牽線,到當地學校去介紹台灣。蔡桓艮準備了投影片簡報、餅乾與糖果,兒子與女兒協助拉著台灣的國旗來介紹台灣。女兒蘇逸芯說,在國外展示自己國家國旗的時刻,都會感到很光榮!蔡桓艮從去年開始連續兩年,還與印度、美國小學生,與自己社區的小朋友、兒子班上的學生,進行照片與小小禮物的交換活動,讓參加者感到可以藉此宣傳台灣,而且「每個小朋友都是小小外交官!」

台灣是我第二個家

還有接待家庭聯合起來,一起帶外籍生去夜騎、爬合歡山、划龍舟,或是去看收涎、去饒河夜市吃22種台灣小吃。參與接待計畫四年的呂佳真說:「我們七、八個家庭真是卯起來玩!不僅為外籍生創造他們在台灣的生活經驗,也豐富我們的生活,許多接待家庭原來不知道台灣可以這樣玩!」

呂佳真也是擔任寄宿家庭的home 媽,她算算已接待了來自23個國家、33個外籍學生,其中就有七個奧地利學生。她說:「奧地利不過800 多萬人口,我在台灣就認識了7個。我們常說台灣很有人情味,但在接待過程中,我也體會到接待學生反饋的熱情!像有次去大陸參加學生的婚禮,學生不僅接機、送機,還派朋友當地陪,這個學生還是其他接待家庭的home小孩!」

也因為彼此暖心的互動,對這些來台灣求學的外籍生來說,台灣是這麼重要!接待家庭曾幸鈴說,她曾接待來自索羅門的學生Stephanie 與Patricia,不巧她們在台讀書期間,台灣與索羅門斷交,非常憤慨的她們,馬上在個人臉書的大頭貼,換上與台灣國旗合照的照片,寫上永遠支持台灣的字句,並且向home 媽表示:「你是我的家人。」

孫瑜謙也曾接待來自薩爾瓦多的學生,遇上斷交事件,學生馬上打電話告訴她:「台灣是我第二個家,我的國家怎麼這麼stupid!」

然而,在媒合過程中,也會出現家庭與學生不適合的問題。對雙方而言,「交朋友也要看有沒有緣!」例如有的接待家庭會提供週末住宿的體驗,但一定要事先明說,不可以帶男女朋友來住;或是出去吃飯,各付各的,不一定要請客。

像蔡桓艮曾接待一位來自布吉納法索的學生,學生要離開台灣的當天,要求蔡桓艮載他去蓮池潭,然而時間有限,這位學生又要趕飛機,在學生十分堅持下,蔡桓艮飛車趕到蓮池潭時,沒有想到這位學生只是為了在門口打卡,寫上「我征服這裡!」讓她心裡十分不舒服。蔡桓艮向學生表達心聲,學生最後也為自己的行為道歉。

有緣作朋友,他鄉遇故知

但接待家庭常是遇到有緣的學生,成就千里相逢的友誼,也讓外籍生把台灣當成第二個家,就像孫瑜謙曾接待在成功大學電機系攻讀碩士的印度學生潘方岳,一畢業就選擇留在台灣工作。

潘方岳透露,他讀書時做的實驗遭遇到很大的問題,但指導老師梁從主鼓勵他不要放棄,給他機會,「我讀書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一爬高又跌落谷底,當再登上高點時,就是拿到畢業證書的光榮時刻。」潘方岳十分感謝梁老師改變了他的一生,「勇於接受挑戰,挫折為成功之母」也成為他寶貴的人生經驗。

潘方岳現在工作想找房子、有心事想商量,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接待家庭。他不時也會做出揪甘心的回饋,例如父親節特地送給home爸陳柏任最愛吃的花生糖,回印度特地買了一套印度的服裝送給home媽。尤其是孫瑜謙兩個女兒目前都在外地工作,每天晚上九點全家歡聚的咖啡時間不復以往,聽到這樣的嘆息,潘方岳會窩心補上一句,「不要忘記在台南還有一個兒子,」讓孫瑜謙感到十分貼心。

承辦「境外家庭接待計畫」的南臺科技大學,2019年啟用一套境外學生接待家庭線上媒合系統,可以線上接受培訓、發起媒合活動,讓參與雙方更有彈性與餘裕。就如這項計畫的目標:讓「你的家看見世界,讓世界看見你的家!」你是否有興趣參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