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歸減法生活 永續時尚‧疼惜大地
2020-02-27

Story Wear以回收代替生產,成功把丹寧布料搭配優質設計,成為消費者喜愛的「新衣服」。(林旻萱攝)

Story Wear以回收代替生產,成功把丹寧布料搭配優質設計,成為消費者喜愛的「新衣服」。(林旻萱攝)
 

鼓勵消費,不斷生產,時尚產業來到史上發展的最巔峰,卻也衍生許多環境問題。

舊衣過剩、環境污染、勞工人權,時尚產業這幾年開始正視永續議題,使用回收布料再製新衣,也從二手廢棄材料做出新的產品應用,從產製端就先開始守護環境,疼惜大地。

 

伸展台上,模特兒展示的一切華麗而炫目。時尚產業正在精心包裝更有野心的版圖。流行、最新、趨勢、CP值超高,不買白不買,快時尚快速推出新款服飾的能力,以及用平價就能買到類似時尚精品的方便,勾動消費者不斷掏出錢包。

但這一切的背後,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台灣20~45歲的民眾,每年至少丟棄520萬件衣服,等於每分鐘有9.9件衣服被丟進垃圾桶或是舊衣回收箱。2018年遠見雜誌透露的數據更為驚人:「台灣每年約丟棄7萬2千噸舊衣,相當於每分鐘丟掉438件衣服。」

人造纖維污染造成生態浩劫

另一個問題是碳排放。廉價的人造纖維材質相當好用,但是製程中釋放出的二氧化碳,是棉花的三倍。現在有超過60%的織物纖維是石化燃料衍生的合成纖維,因此在衣服被丟棄而進入垃圾掩埋場後,並不會腐化,而洗滌時從衣物掉落的超細纖維被沖入溪流、海洋,這些微塑膠也是千年不會腐化,因此紐約時報以揶揄的口氣報導,未來的考古學家可能會在垃圾場研究ZARA。

要扭轉時尚產業污染,一些有志之士已經付諸行動。部分知名時裝設計師開始把永續議題帶上伸展台,例如用純天然的綿、麻材質設計服飾,拒絕使用石化人造纖維。還有一些人改變製程或延長產品終點,透過回收、再造,賦予產品全新的價值,讓廢棄物點石成金。

例如標榜「不製造垃圾」的Story Wear,從全台收集回收的衣物與布料,經過設計的升級再造,與弱勢婦女裁縫師合作,重新製作出許多造型時尚的衣物,除了避免過度浪費,也創造更多在地的就業。

Story Wear創辦人陳冠百2013年時揮別在台灣5年的時尚產業工作,隻身前往英國攻讀碩士。在英國她頭一次了解,時裝產業竟然是繼石化產業後,全世界第二大的污染源。「我的教授專攻永續時尚,所以他長年都在談論這個議題。」紡織業一直是個高度污染、相當不透明的產業,不人道的剝削、超時工作,衍生不少人權問題。

Story Wear升級改造單寧布

自從中國拒收任何國家的紡織廢品後,陳冠百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接下來紡織廢品的垃圾會越來越嚴重。」台灣的回收衣物無處可去,紡織廢品全部集中島內,這件事觸動她創辦了「Story Wear」。

Story Wear的衣物原料大多來自企業捐贈的回收牛仔褲,經過清洗再製後,變身成外型時尚的單寧布料外套、長裙、拼接洋裝,或是長大衣、布背包、電腦包,也製作成環保杯袋、鑰匙圈、面紙袋等小物。

「最困難的是要把全部的牛仔褲拆掉,重新變回一塊布。」與Story Wear合作的「街角裁縫師」拿到強韌耐洗、不易變形的單寧布料後,要先把縫線拆掉,這可真的是個大工程。「街角裁縫師」是陳冠百給她們的暱稱,其實是一群熱愛手工裁縫的二度就業或弱勢婦女,以及家有身障兒的勇敢媽媽們。

為了讓裁縫師有所依循,陳冠百會先設計打樣,裁縫師再依據樣品從成堆不同顏色、厚薄的布料中,挑選出跟樣品相同版型及同類型的布,顏色要搭配正確,布紋刷紋是直或橫,都要費心搭配,再去手工拼接。

這也是為何Story Wear的顧客拿到商品時,可以看到衣物標籤上的字樣:「回收單寧布料、廢棄碎布、棉」、「手工製作時間24小時」,以及裁縫師的親筆簽名。

每件衣物擁獨特身分證

「我們每件衣服的原料都不同,所以拼起來的顏色、布紋都不一樣。」衣物獨一無二,所以需要一個獨特的身分識別。使用回收布製成的衣物標籤就可誠實告訴顧客:「這件衣服做了幾個小時」、「是誰做的」。標籤揭露了這些資訊,恰恰符合國際環保時尚產業的趨勢,希望所有的品牌都可以公開透明,「如此可以確保勞工的權益沒有受到剝削。」陳冠百解釋。

「街角裁縫師」是Story Wear的重心,這些媽媽們因家境因素,有的無法出門工作,必須長期照顧生病的孩子,在一般職場無法找到適合的工作。與Story Wear的連結,讓她們在手工縫製中重新看見自己的價值,也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

如今Story Wear朝著與快時尚的相反方向前進,自2018年開辦品牌以來,已經升級改造2,408件牛仔褲,代表有2,000多件原本要被丟棄的牛仔褲,被重新再製成衣服。除了改造回收衣物,Story Wear也替企業製作環保VIP禮品與生日禮,每個月平均為弱勢婦女帶來5萬筆訂單,創造更多在地的就業。

同樣點石成金的,還有來自台中豐原的林昀廷與來自香港的聶嘉希。兩人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就讀時認識,秉持對永續時尚的理念,攜手創辦了STUDIO LIM。
 

創辦人陳冠百(左)從時尚產業出身,目睹該產業造成的種種問題,決定奉獻一生,為減少環境問題而努力。(林旻萱攝)

創辦人陳冠百(左)從時尚產業出身,目睹該產業造成的種種問題,決定奉獻一生,為減少環境問題而努力。(林旻萱攝)
 

逆時尚潮流,從廢棄到精品

他們研發出的纖維木器,採用永續環保的回收廢木屑、舊報紙及亞麻纖維,並以傳統漆器工藝的八道工序,反覆上漆及砂磨,製作出平滑如鏡、質地堅硬的托盤。這些精巧的物件可以看見選用環保的材質,以及結合精準的現代工藝。更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從廢棄到重生的商品,並不是破破爛爛的回收品,而是有著雅緻的不規則花紋,兼備漆器的輕巧與精品般的質感,完全顛覆人們對回收再製品的想像。

「我們原本是為了碩士畢業製作,在製程中尋找一些可實驗的材料。」林昀廷與聶嘉希的時尚嗅覺敏銳,在尋找材料突破的過程中,因緣際會結識了帝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Koon-Yang Lee。Koon-Yang Lee的奈米纖維支撐材料,成為兩人後續研發纖維木器的基礎。

兩人初見Koon-Yang Lee時,那些新的材料還停留在研發階段,無法轉變成吸引消費者的商品。「那些研究成果看起來非常原始,就像是一堆草堆在一起的材料。」Koon-Yang Lee只埋首研究,缺乏現代設計或製程的推進,這一方面,林昀廷與聶嘉希的專業剛好可以補足。

材料突破應用超新穎

「我們繼續嘗試不同的植物纖維實驗,不同的比例,甚至不同顏色的混合。」兩個人把所能想到的纖維材料全部玩遍,亞麻、棉花、劍麻、馬尼拉麻,也去實驗不同的形狀、厚度與曲面。例如壓成片材,做成管狀,不斷改變材料的物理條件,最後成功把亞麻纖維的質地變得堅硬。這項技術雖然沒有使用到奈米,但也成功在畢業製作中,把亞麻纖維做成一只櫃子,一塊建材板材,以及一顆音響。

「亞麻纖維是全世界產量第二大的纖維。」這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可以年年採收,也可在缺水的泥土中生長,非常環保。這也意味著未來不需砍伐森林,應用亞麻纖維一樣可以製作大型家具的板材。

纖維木器中還摻用了回收廢木屑。兩人把台中豐原木工廠職人刨下的櫸木、檜木、楓木等回收廢木屑,混合亞麻纖維再加以染色,做出每件木紋都獨一無二的托盤與點心盤。

由於材料本身是纖維,相當怕水,林昀廷再從豐原傳承百年的漆器中取得靈感,為纖維木器上漆,達到防水功能。「只要不刻意破壞,這些小物件都可以使用很久。」最近他們還混入了廢報紙,做出複合材質的托盤,遠觀類似磨石子材質,近看則仍可看到報紙上的字,是相當新穎的嘗試。

永續這條路怎麼走下去?

材料實驗創新,STUDIO LIM取材自回收廢木屑製成的托盤,從外觀上很難聯想到「廢棄」、「二手」或「回收」等字眼,陳列在架上顯得相當精緻美麗。

再加上「永續」這個字眼時,是不是就更為加分呢?或是讓更多顧客買單?答案並不是這麼簡單。「會來買我們東西的人,都不是因為這件商品永續,而是因為東西漂亮。」林昀廷一語道出推廣永續觀念的困難。聶嘉希也附和:「永續是我們的品牌核心,但是在與顧客溝通時,永續只能是一個附加的名詞。」因此要讓顧客接受永續,先決條件是商品不能醜醜的,「沒有顧客會願意掏錢買一個更醜的商品。」

陳冠百也說:「我本來是時裝背景,也喜歡時尚經典的款式,所以希望設計的東西我自己也喜歡,不會因為季節或退流行,大家就不穿了。」Story Wear在兼顧永續時尚的同時,也希望打造出有質感的品牌氛圍。

回歸到事物美好的本質,珍惜所有,珍惜身邊的人事物,我們的消費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所以我們鼓勵人們盡量把東西用到極致。」林昀廷與聶嘉希樂觀看待永續時尚的未來趨勢,也希望教育消費者能夠理解,永續時尚不只是某個品牌的單一理想,而是一種生活態度。陳冠百則感性地說,這輩子不會再回頭去生產全新的衣物,如果有一天Story Wear消失了,也不會覺得可惜,「因為那代表世界上再也沒有廢棄衣物、沒有勞工剝削的問題。」她現在唯一想做的,就是把「零廢棄時尚」的理念推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