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在家鄉的土地上搖滾 台青蕉樂團
2020-04-13

台青蕉樂團成員(左起王繼強、郭合沅、黃堂軒、王繼維)在旗山種下青春,期望能為家鄉創造一些改變。(莊坤儒攝)

台青蕉樂團成員(左起王繼強、郭合沅、黃堂軒、王繼維)在旗山種下青春,期望能為家鄉創造一些改變。(莊坤儒攝)
 

此「台青蕉」非彼高等學府「台清交」,而是「台」灣「青」年愛香「蕉」樂團的簡稱,從團名就洋溢年輕世代的創意與無厘頭。團長兼鍵盤手兼主唱王繼維(暱稱老王)、貝斯手王繼強、鼓手黃堂軒和吉他手郭合沅,成長於高雄旗山小鎮,他們用香蕉當音符,用香蕉園當舞台,用青春譜寫留鄉組曲。

 

2月29日,高雄旗山逢假日觀光人潮湧現,但這一天更是強強滾。「搖旗吶喊Cishan Rock音樂節」開辦至今已第十年,當年從一個肥皂箱的卡拉OK歌唱活動,到今日旗山體育場上11個樂團接力開唱。身為主辦單位的台青蕉樂團,不僅在台上搖滾炒熱氣氛,也有鎮上95歲的蕉農阿公上台即興一曲,台上台下歡樂同慶。此外,音樂節還搭配搖滾寫生、旗山小鎮老專門店策展、吶喊市集等活動,這不僅只是熱鬧庄頭的活動,還希望大眾看到旗山小鎮在年輕人留下後的改變。

他的故事

「父母不要我和他們一樣/走在田野間/穿著沒有未來的香蕉衫/照顧蕉園/他們守護著家/卻不讓我有機會留下/告訴我/離鄉的月亮比較圓」

這是收錄在台青蕉樂團《香蕉他不肥》內的單曲〈他的故事〉,寫著1990年代出生的旗山青年離家又想留鄉的故事與心聲。曾有「香蕉王國」美名的高雄旗山,種香蕉的歷史已有百年。1960年代,香蕉外銷日本,造就旗山小鎮的黃金時期,旗山人生活得自信且驕傲,從旗山老街仿巴洛克的牌樓就可一窺端倪。但1970年代後,香蕉產業沒落,繁榮不再,在地生活不易,人口外移嚴重。蕉業無前途,留在故鄉,沒有出路,家裡的長輩多希望孩子外出發展。

1983年出生,團員年紀最長的老王,聊起兒時的旗山。旗山學音樂的人口很多,大概與YAHAMA功學社的創辦人出身此地有關,小鎮上每個月都有音樂活動,老王記憶中,小虎隊、迪克牛仔都來旗山表演過。

郭合沅說,小時候他一整群玩伴,有一整片後山可以玩耍,放學後會跟著路隊,去探險鄉間的小路。

關於旗山香蕉曾經的輝煌歷史,年輕一輩也少有聽聞。「我家有種香蕉。可是他們(長輩)不會講這些事情,是我長大後才去了解的。種田的人不會為此感到驕傲,種田的人都覺得自己沒唸書。」黃堂軒有點義憤填膺地說。

老王、王繼強兄弟倆的父親王中義,是旗山「尊懷文教基金會」的創辦人,長期投入旗山的人本教育與社區營造。王繼強和郭合沅、黃堂軒是一起長大的玩伴,也是基金會的志工,大夥兒一起玩鬧,一起探索街頭巷弄,一起打掃社區環境,參與守護旗山火車站,把當初在荒煙漫草中的車站慢慢整理起來,王繼強說:「守護旗山火車站影響我蠻大的,那時候才真正開始慢慢認識旗山。」

向世界吶喊有了回音

老王從小跟著父親、基金會為旗山奔走,卻發現從教育、社區、環境教育等面向著手還不夠,「如果沒有產業,就算把人提升了,把環境整治好了,人還是留不下來。」

「香蕉是旗山人的最大公約數,所以從香蕉著手。」老王說,他們向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今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申請十萬元經費,從田野調查、食品加工、產品研發、行銷推廣,想翻轉鎮民對香蕉印象,提升香蕉的附加價值。計畫結案需舉辦成果展,如何跟大眾溝通,老王想到自己玩樂團的經驗,於是吆喝同伴,2008年「台青蕉」成團。

2009年發行首張香蕉概念單曲《香蕉他不肥》,在純樸的小鎮上,他們頭戴斗笠,把樂器搬進香蕉園,拿著香蕉搖擺,在旗山老街上,號召大夥跳舞拍MV,大唱「香蕉他不肥,吃他可減肥」宣導香蕉好處多多,也披露香蕉價格直落,蕉農心酸。用音樂來行銷香蕉,在小鎮是新鮮事,年輕人用創意贏得眼球。

他們在地方向世界吶喊,有了回音,媒體報導他們是真人版的「海角七號」,「其實那時候覺得蠻高興的,因為人生從來沒有被這麼重視過,即便你的女朋友都沒有這樣看重你,」老王玩笑地說,「當時大家都很年輕,年輕有的是時間,原本你只是期待了解世界,可是後來你發現世界回應你的時候,你就會更想要再多做一些。」

成為故事裡的人

媒體報導讓他們在島上有了知名度,但家鄉的「結」不容易解,產業仍未見起色,年輕人留鄉的機會鮮少。「人留不下來,就想辦法先讓自己留下來。」台青蕉樂團的另一場實驗在田間展開──成為蕉農。王繼強說:「我們自己去種香蕉,去跟阿公學方法,又走了兩三年。」剛開始是在「幫」農民賣香蕉,幫忙賣,其實很「假掰」,老王解釋,但當你變成蕉農的時候,就不是「幫忙」的問題,而是成為自己的處境,要自己想辦法找出路。

捲起褲管,撩下去,「我們就是故事裡面的人,」王繼強說。拿自己的生活做實驗,嘗試各種的可能性。這十年來,台青蕉樂團守備的戰線擴展延伸,你可能很難想像一個樂團可以如此三頭六臂,除了創作音樂,發行專輯,音樂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他們自己研發香蕉蛋糕、香蕉酵素、香蕉果釀、各式的香蕉伴手禮;開闢希望蕉園,成為蕉農,跟著在地農夫學習香蕉的知識,舉行工作假期體驗香蕉農事,契作認養;開辦社區小旅行,挖掘山城的故事、在地好食風味、老產業的巡禮;今年他們還將田野調查四年的成果,匯集出書《小鎮專門店》,職業欄多一項「作家」。書裡介紹小鎮上27道職人風景,像是參與過小鎮內人生大小事的照相館、為蕉農特製農具的打鐵店等,不僅保留下小鎮逐漸消失的生活感,更提供來到旗山的觀光客不只在老街走走,還能從老產業深度認識地方。

「我們一直拿自己做實驗,如果此路不通,就繞路而行,不管如何,還是要繼續前進,這就是生活。」老王說。這群一路結伴的同志,發現戰場不必在遠方,成功也不必在他鄉,參與社會運動不用搖旗吶喊,也不需衝鋒街頭。「我們這一輩覺得運動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方式也不一樣。比如『教大家怎麼吃香蕉』也是一種運動,不見得是一定要去fighting,它可以在生活中去轉變。」老王說。

解決地方的問題其實也是為了自己。十多年的社區工作,老王自己的人生步調也沒有落後,已經結婚生子,是兩個孩子的爸了,談到他的育兒經,他說得委婉,他正學著「欣賞」這年紀的孩子,卻又哈哈笑的補上一句,「假如這孩子是我大學室友,我鐵定會叫他搬出去。」人生跨入另一個歷程,他未來的規劃可能會轉向與兒童相關議題,「我的工作其實也是解決我自己的問題,我呼吸任何一口氣都在解決我的需求,而這個需求一定可以解決社會的狀態。」老王說。

種下青春

「從現在承擔土地的少年/從現在實現進步機會/找到所在種下理想的人生/我會陪你 找到真心的可靠/時代在變 咱不怕/用相挺雙手來做伴/接地燒熱 勇氣生命/種下青春 心頭定」〈種下青春〉

2019年,台青蕉樂團成軍10年,發行《種下青春》音樂專輯,寫下他們留鄉的心情。

郭合沅數點著台青蕉三張專輯的特色,第一張單曲《香蕉他不肥》,是年輕世代要用音樂幫農民推廣香蕉,也寫下他們的矛盾與掙扎。第二張寫《社區大小事》,關心公共議題,談政治的現實與社會的現況,如〈公聽會〉、〈一個瘋所在〉,這時的曲風憤慨而龐克,搖滾下得重一點。到了第十年,《種下青春》曲風變得溫潤而浪漫,走鄉村音樂風。這段歷程如同回顧樂團如何走過歲月,轉變與成長。

成為留鄉的人,台青蕉的實驗還沒結束,他們在故鄉「種下青春」,因為「到哪裡都沒有最美好的烏托邦,最好的地點就是在你現在居住的地方。」老王說。台灣的土地已經被荒廢很久了,需要去翻動,自己的土地自己經營,找到一個施力點,即便是乾旱地帶,只要種下耐旱的植物,一樣會長出好的作物,都可以被期待,老王如此比喻。

從一早與我們碰面拍攝,再移轉基地到工作室練團七個小時,然後馬不停蹄地接續採訪,這群年輕人卻不喊累,與社會標籤1990年後出生的「厭世代」氣質迥異。台青蕉的每個團員有一股莫名的樂觀,「台青蕉就是很在意每一個人的存在,而且為什麼我們這麼樂觀,是因為我們都相信人會成長,人會變好。」黃堂軒說。

會為明天憂慮嗎?已經儼然如專業蕉農的郭合沅說:「明天?明天還要早起,蕉園裡有工作耶!」「明天?我們應該只會憂慮明天的工作還沒做完吧!(搖旗吶喊音樂節的籌備工作堆得如山高)」王繼強說。

果然,滿滿破表的正能量。搖滾是精神,香蕉是信仰,台青蕉的成員努力讓自己在家鄉留下來,因為這裡是「家」,是一個「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