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自己的空氣自己救 公民社群推空氣盒子
2020-05-28

PM2.5是直徑僅有2.5μm(微米)的懸浮粒子,人體吸入後會危害健康。(林旻萱攝)

PM2.5是直徑僅有2.5μm(微米)的懸浮粒子,人體吸入後會危害健康。(林旻萱攝)
 

台灣民眾對空氣品質的追求,催生出了「空氣盒子」,運用微型感測器與大數據偵測空氣汙染,在網路上公布當下的空氣狀況。這項技術領先全球,使台灣擁有豐富的數據分析,成為國際的典範,吸引各國來台取經與合作。

 

訊舟科技生產的空氣盒子,約有6,000台安裝在國內,4,000台在國外,民眾只要到網頁「EdiGreen 空氣盒子」,就可以看見空氣盒子全球所在地的PM2.5數值。這款產品不光是企業的生產成果,而是結合了學術界、民間創客社群、政府三方合作的結果。

產官學合作,大量蒐集數據

空氣盒子的發想者是中研院研究員陳伶志與LASS社群(開源公益環境感測網路)創辦人哈爸(本名為許武龍)。約在2015年,已經投入微型感測器一段時間的陳伶志,遇上正推出第一版感測器硬體的哈爸,兩人都對空氣污染議題有興趣,因此開始合作推出「開源空氣感測」計畫。

「我們兩個有種一搭一唱的默契。」陳伶志回想,當初在臉書LASS社群裡,他與哈爸公開了空氣盒子的程式、硬體做法、安裝方法,再加上哈爸創造話題的功力,吸引了一群創客自掏腰包去製作空氣盒子,有些甚至願意遠到澎湖去安裝,盡可能蒐集台灣各地的空氣數據。

但是,社群的力量有限,正當兩人苦於數據不足時,空氣盒子因緣際會地加入了台北市智慧城市的計畫,引起了大眾與媒體的關注。而空氣盒子的系統整合廠商訊舟科技,也出自企業社會責任,決定捐贈空氣盒子給六都使用。接著,連民間都開始出現「認養」空氣盒子的團體,全台偵測空氣品質的據點瞬間提升。

而這股公民力量,政府也注意到了。2017年,政府推出前瞻計畫,找了陳伶志負責空氣盒子的佈署,他決定與教育部合作,將空氣盒子安裝在全國許多國小校園內,不僅可以蒐集大量數據,也可以幫助教師依空氣狀況,調整室內外活動類型。

化誤解為合作,環保署也認同

有了豐富的數據,LASS社群開始做視覺化分析,g0v零時政府也加入,其他對空氣污染的創客也開始進行各項分析。

然而,這個時候,LASS社群設計的空氣盒子卻受到質疑。環境工程領域的專家認為空氣盒子的數值不準確,可信度有待考證。陳伶志對此無奈地說:「我們與環境工程在做的完全不一樣啊!只是大家做的主題都是PM2.5,自然會被比較。」

陳伶志解釋,環境工程使用的空氣測站,看的是一小時以上的平均值,是空氣穩定下來的結果;微型感測器,看的是五分鐘內的數值,是瞬間的狀態,抽菸、跑步引起的揚塵都可能會影響數據。兩種儀器有不同的用途,各有長處,一起使用才能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

「剛開始環工的人還以為,我們做的東西是玩具耶!」哈爸笑著說,創客給人動手嘗試的印象,但也讓人誤會作品不夠專業。與環境工程的測站相比,空氣盒子是從資訊工程與大數據的角度去分析,透過物聯網呈現即時的空氣狀況,滿足民眾的需求,而測站的目標是蒐集大氣中各項指標的數值,與民眾的直接關連較低。不過,兩者並不衝突。

「空氣盒子很重要的用途是追蹤汙染源。」陳伶志表示,觀測空氣盒子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的數據變化,可以推測出汙染的方位。雖然環保署一開始對空氣盒子準確度也抱有疑慮,但是確定其品質的一致性後,現在已經用空氣盒子來追蹤汙染源,取締非法工廠。

「空氣盒子以前是打游擊戰,現在是正規軍囉!」陳伶志對空氣盒子短時間的大量應用感到又驚又喜。

社群連結,跨領域分析

空氣盒子的發展漸趨成熟,社群的力量也跟著茁壯。地方民間團體開始自主「認養」空氣盒子,在臉書上成立地方空氣觀測社團,例如宜蘭、台中、桃園等地,互相分享與討論當地空氣狀況。LASS社群中也加入了更多元的使用者,無論是學術界、產業界、民間創客,都可以在裡面產生連結。

訊舟科技產品規劃部經理吳靜美分享,她也是LASS社群的成員,透過社群她可以隨時了解空氣盒子使用者的回饋,每年訊舟科技也會邀請社群成員進行討論,發揮當初空氣盒子的開發精神──共享共創。

目前PM2.5分布地圖主要有四個單位在做:環保署、LASS社群、g0v零時政府、訊舟科技Edigreen。陳伶志表示,網路上有創客會運用原始空氣資料,跨領域分析。在醫療界,有醫師研究氣喘及呼吸睡眠中止症與空氣中PM2.5的關係;在地理統計領域,有專家透過公式與空氣盒子數值,推測出中央山脈的空氣品質,解決了山中沒有電力提供測站運作的問題。

社群力量不僅投入空氣品質數據的呈現與分析,還落實在公民健康的社會關懷上。陳伶志的研究團隊推出「揪心安」計畫,針對彰化、雲林、嘉義地區,徵求有呼吸照護需求的家庭,提供免費的空氣盒子,讓照顧者依數據決定當下是否需要開窗或空氣清淨機。陳伶志提到,當初他的母親是氣切患者,因此家中格外注意空氣品質,這也是讓他興起幫助相同處境家庭的原因。

開源精神,共享共創

空氣盒子從最初創客的作品,發展成銷售韓國、新加坡、美國等國家的商品,成功的關鍵來自「開源」的精神,創作者將程式公開於網路上,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應用,也可以依照需求稍作調整,社會上對空氣品質監測的風潮逐漸興盛。

「空氣盒子剛做出來的時候,很多人問我們怎麼不申請專利,其實,這個東西並不困難,我們只是先做出來而已。而且申請專利之後,這個東西就變成專屬我們的系統,無法繼續長大。但是,當程式開放,就會有很多人加進來,系統就會越來越大。」陳伶志與哈爸都認為,空氣盒子計畫重要的是最後成效,而非賺錢。

社群裡的創客秉持著貢獻的精神,然而,這份熱情當初也曾遭遇瓶頸。即使創客願意自掏腰包製作、安裝空氣盒子,但沒有民眾願意開放個人空間的話,就無法蒐集到數據。「產品服務切合需要,才會吸引人。」LASS後來以空氣品質數據提供為「賣點」,打中民眾想要了解空氣品質的需求,讓他們也有熱情投入這項行動。

即使空氣盒子成為商品,製造廠商訊舟科技依然保持開放的精神,將監測到的數據公開於網路,不僅有益於系統的擴大,也彌補了學術界、創客社群不足的地方。「創客做的東西無法大量生產,學術界做的東西只是研究,一定要加入產業,才有可能擴大規模。」哈爸表示,當初投入空氣盒子計畫,就有覺悟社群雖然是推動改變的力量,但是光靠社群絕對不夠。

「LASS現在在台灣的社群很大,不只有創客了,還集結了跨領域的人才,彼此激盪想法。」陳伶志肯定台灣目前在空氣感測領域的表現,不同類別的單位投入,使得國內擁有非常豐富的數據,讓台灣在全球空氣感測的研究領先,成為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