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紅塵浪裡,孤峰頂上 書畫家朱振南
2020-05-11

朱振南一輩子力求藝術的頂峰,亦追求生命的華彩。(林格立攝)

朱振南一輩子力求藝術的頂峰,亦追求生命的華彩。(林格立攝)
 

離開了家以後,才漸漸懂了什麼是鄉愁。

書法名家朱振南1996年公費到法國留學,初抵藝術村,環顧四周只有一張行軍床跟一張簡單的桌子,想像中的藝術之都,起居竟是那麼克難,讓朱振南有點落寞。

 

心境上的孤寂,讓巴黎的留學生涯,有一點苦澀。為了給家裡打電話,朱振南某天跨過瑪利橋,來到塞納河畔的另一端,聖路易島上唯一的郵局。窮學生身上沒有錢,投了幾枚法郎,好不容易電話接通了,卻又瞬間斷線。含著淚,朱振南形單影隻地再走回橋的這一端。

然而,藝術的孤旅與淬煉,成為朱振南藝術生涯上,最重要的一個轉捩點。「當時我是帶著一杯文化主體的東方茶,到西方去與那邊的咖啡混混看。」出國前,朱振南在東方水墨畫的技法早已底蘊深厚,但是對西洋畫的挑戰卻是全新的開始。舉目無親的留學生活,「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又這麼大,苦澀的美感一時湧上心頭。」這種茶與咖啡調和的苦澀,成為人生獨一無二的歷練,漸漸融入他的書法與畫作。

2019年朱振南在巴黎寫《道德經》,全長18公尺,飄逸娟秀的字體一氣呵成,「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在西方的異地寫東方的哲學,美學與文化上相互衝擊,在如是的心境中,朱振南完成了這幅長卷作品。
 

長達18公尺的道德經一氣呵成,是朱振南在西方寫東方哲學的最佳詮釋。(林格立攝)

長達18公尺的道德經一氣呵成,是朱振南在西方寫東方哲學的最佳詮釋。(林格立攝)
 

用筆穩健,行草恢宏

朱振南兼擅書畫,尤擅行草,國內多個機關館藏及公共空間都有他的作品。「台北車站」上方四個工整的魏碑題字,桃園國際機場、台灣東部鐵路站名等,都是出自朱振南之手。2004年我國駐梵蒂岡教廷大使杜筑生到任,致贈給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聖座的賀禮,亦是由朱振南恭謹筆錄的隸書作品《信經》,至今仍懸掛在梵蒂岡。

桃園第一航廈機場的出境長廊,與方文山跨界合作的《在旅行的路上》文學光牆,以行草書寫下「在旅行的路上/有些事我們慢慢講/有個熱情的地方/名字叫台灣。」飛揚的行草書法令無數旅人驚嘆。

朱振南不只寫書法,也畫山水。他畫很多台灣的山、台灣的水,尤其畫玉山,以抒思鄉之情。他的「抽象水墨畫」自成一格,線條帶有書法筆墨的筆韻,又引入西式的賦彩,「以水破墨、融墨賦彩、以書作畫、書畫匯流」,既有詩的書卷氣韻,呈現東方的水墨畫境,又有現代語言的光彩。

一幅紐約《中央公園晴有雪》,畫了一群人在冬日溜冰,黑白枯枝間,一位女子嬝嬝婷婷地走來,「這位女士我畫她172公分,30歲到40歲之間,穿的是香奈兒外套,走的是相思步。」360公分的畫心上,已經畫了不同方向的人物,還需要加上一名正向走來的人物才畢其功,為了挑戰自己,朱振南可是喝了紅酒才畫。

追求頂峰定位,必得法乎上

朱振南的行草書法非常出名,離相得形,悠然自在,拜皖南名書法家謝宗安為師。拜師時,謝宗安說:「振南啊!你不喝酒,你那個行草書就甭寫了。」從此朱振南早上11點鐘去上課,先讓老師批改作業,再陪老師小酌,12點再一起看新聞、論書藝。「如果追求一個孤峰頂上的定位,法乎上得乎其中,所以我定調一定要法乎上。」

「我個性比較豪放,比較不拘小節,因此特地拜擅長隸書、魏碑、篆書的碑學大師謝宗安。」因為碑學嚴謹工整,朱振南刻意「找自己的麻煩」,拜最好的老師,就是要磨礪自己的心性。

與前輩請教、取經,也是自小養成的學習態度。朱振南出身貧寒,光復後的石門是遠離台北的窮鄉僻壤,在什麼都沒有的年代,連要過日子都不容易。「要怎麼度過今天呢,就要學會變巧(khiáu,閩南語聰明之意)。」從小看人臉色長大,朱振南很快就學會變khiáu,中午要吃什麼,往海裡走一回,就可撈到很多蝦子顧巴肚。抬頭看看天上的雲彩,就知道颱風會不會來。春天插秧,秋天收割,觀察潮汐,朱振南樣樣都會。

「所以道法自然,以自然為師,我對於山川的脈理跟水的流動,跟別人有不一樣的觀照。」朱振南隨手捻來一詩:「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畫山水,他有自己的純情浪漫,「我可以用一張紙、一支筆,在那邊點畫、宣洩,你在那種時候觀察就比別人更敏銳,因為你對山川事物不是那麼遲鈍,不是那麼不解。」
 

書法名家朱振南認為自己在精神上是出古入今,中西匯流;在創作上則是以書作畫,融墨賦彩。(林格立攝)

朱書法名家朱振南認為自己在精神上是出古入今,中西匯流;在創作上則是以書作畫,融墨賦彩。(林格立攝)
 

多情自惱,創作必須心無罣礙

大師滿腹詩書,兒時卻無法綻放光彩。務農人家凡俗瑣事很多,種田最重要,每個孩子都要做。趕鴨覓食,牽著母雞去找公雞交配,「沒有把家事做完,你說要讀書?門都沒有。」

朱振南還記得,兒時把母雞夾在腋下,前山後山走一遍,「看到雞冠很高的公雞,就把母雞往公雞身上一丟。」成事後母雞開始孵蛋,一個禮拜後,媽媽開個門縫用小燈泡「驗收」,手指頭算算,一二三四五,有五個蛋沒有受孕,沒有把工作做好的朱振南,這時就知道該拔腿就跑,不然就得竹掃把(家法)伺候。

朱振南的母親沒有讀過書,靠著堅忍的個性,把七個孩子拉拔長大。「家母養育我,她不識字。但是她說一句話,讓我受用一輩子。」每每講到親愛的母親,朱振南懷抱無限感恩。母親的常民智慧:「做人什麼都要趁早,死不能早。」無形中影響他的做人處事,母親離世後,朱振南在巴黎讓自己進入孤寂的狀態,因為多情易感,只有進入簡單的境界,才能做好創作,濃濃的鄉愁就只能寄於筆端。

年近70,朱振南創作小畫,也畫大畫。「畫大畫的氣派,沒有那種很大器的性格做不到,你必須無視於一切的存在,無視於利害攸關的問題。」朱振南可以站著寫大字幅的行草書,氣納丹田,一氣呵成,毫不停頓,意在筆先,錯落高低,都有一個主意,「中間停下來就寫不好。」這種寫法全靠個人的心領神會,學生至今有些人還是學不會。

紅塵浪裡,虛名如浮雲

藝術家如朱振南,除了追求頂尖的藝術定位,也必須入世紅塵,在養家糊口之餘,追求生命的華彩,歷練久了,漸漸心境也開闊了。「利他無我的境界或是老莊的思想,與我的行徑其實是不謀而合。」總是感恩惜福的他,不斷回饋母校。在巴黎時,為了替教堂籌措資金,在金髮外國人前振筆揮毫。日本311大地震時,朱振南飛到岩手縣山田町,為災民們用毛筆書寫組合屋門牌,暖心舉動,感動當地的災民。

「我就是有多情的特質,會比較多的付出跟關照,也比較容易受到干擾,有太多的罣礙。」例如前幾天,本該很輕鬆地回到畫室創作,朱振南卻一直問二哥中午跟誰吃?哪一個兒子回來陪他吃?「二哥已經80歲了,他跟我比較親一點。」朱振南無奈笑笑,生活有太多牽掛就是苦惱,在創作中就不得安寧,這就是受無所不在的多情所苦啊!

深深曉知自己的軟肋,怕牽掛學生,朱振南已有近20年沒有收學生,「我讓學生們原地解散,他們都得再去拜師學藝,因為我也需要再學習,我沒有東西可以教了,應作如是觀。」

紅塵浪裡,孤峰頂上,朱振南還沒達到峰頂,卻已看破名利,「何用虛名伴(絆)餘生?」他用這句話,為自己的豪情下了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