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公部門刊物華麗變身 《Amazing Pingtung》、《本事》
2020-09-21

以往美容院邊燙頭髮邊看時尚雜誌,現在則是會看屏東縣刊《Amazing》。(林格立攝)

以往美容院邊燙頭髮邊看時尚雜誌,現在則是會看屏東縣刊《Amazing》。(林格立攝)
 

明亮動人的插畫,實用的生活資訊,深度探索的話題,讓人一翻閱即不忍釋手。看到版權頁,才發現這是公部門出版的刊物。

 

過往政府機關出版的刊物,經常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都是機關首長的照片與新聞。刊載的內容,不是將政令宣導的簡報複製貼上;就是把政府給記者的新聞稿,再刊登一次。這樣的刊物,只能說是催眠式的宣傳、單向式的溝通。

現在公部門的思維變了,用更有創意、生動活潑的方式來傳達施政理念,並且放手讓專業的編輯人員或是小編大展身手。平面的刊物從死氣沈沈到貼近民眾;從被束之高閣到洛陽紙貴。此次《光華》特選二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刊物,來探索政府刊物的華麗變身。

AMAZING PINGTUNG

屏東市打打廣告的辦公室裡,濃郁的咖啡香瀰漫在空氣中,桌上一字攤開十多種「綠色」的大樣,要在萬綠叢中,找出最精準的「封面故事綠」。「生態旅遊」是屏東縣刊《AMAZING PINGTUNG》(以下簡稱《Amazing》)六月號的封面專題,「雙月刊的生命週期約6~8週,出刊時正好是暑假,」主編侯千絹道出以生態旅遊為封面故事的思考原點,既符合防疫政策的需求,墾丁、雙流、林後四林等森林遊樂區又是屏東既潮又在地的景點。

屏東縣刊自2019年12月改版為《Amazing》,第一期封面是跨頁的大照片──國寶級鼻笛藝術大師許坤仲、伊誕父子,展現新潮華麗的視覺風格;十張滿版跨頁的影像專題,動人地呈現屏東精采的亮點;加上烏皮茶、港口茶的報導、劍道教練郭有發的專訪,既文化又在地。第二期正值農曆過年,全紅喜氣的內頁貫穿紙背,過年應景的臘肉、長年菜與客家米粄,則是呈現屏東族群多元的特色;「想趣屏東」、「屏東好覓」與「旬味屏東」等專欄,提供內行人看門道的實用資訊。書如其名,令人驚豔!

一位屏東縣民說,過去縣刊的用途,就是用來剪太平洋百貨的停車折價券,還有墊便當。接受贈閱的各級學校頻頻反映,不要再送雜誌來,因為沒有地方放。但自從縣長潘孟安上任後,發行「安居樂業」雙月刊、「屏本事」季刊,卻一反常態,各級學校紛紛致電、來函,要求增加數量,尤其是改版後的《Amazing》更是供不應求,引發許多跨縣市的機關與民眾前來索閱的風潮。

令人感動的屏東,更多被看見

「屏東的農業與觀光很強,全省很少有一個縣市有外省、閩南、南客、原住民、新住民等五個以上的族群共居,激盪出精采多元的文化。」從2015年操刀「安居樂業」雙月刊、「屏東本事」季刊的主編侯千絹認為,一本真正在地的刊物,內容要能兼顧不同族群,涵蓋屏東北、中、南的區域報導。

侯千絹是土身土長的屏東人, 15年自由時報記者的文字歷練,因採訪而認識當時擔任立委的潘孟安,她接著又在潘孟安協助屏東小農行銷的台灣創意產業發展學會擔任秘書長,因此十分熟悉屏東的農業、觀光生態。

「我覺得屏東人沒有自信,雖有不足之處,但也有很好的地方,縣刊就是要讓人看到屏東最精采的地方,把對土地的認識找回來,對地方的自信與認同找回來。」被朋友形容是「屏東悾」(閩南語「笨」、「呆」之意)!」的侯千絹熱情地說。

「愈是偏鄉愈要報導;愈少人去、愈少人知道的『好』,愈要在縣刊中向大家介紹。」例如曾在縣刊介紹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滿州一間店、位於麟洛週遭沒有人煙的「柚園生態農場」,都是侯千絹自己至少去了三次,才決定要報導的對象。柚園其實是南部國中小學進行環境教育的熱門農場,假日吸引許多台南、高雄的親子客,但一經縣刊披露之後,吸引許多屏東當地的民眾前來,才發現屏東有一處發展「生態、生產、生活」的世外桃源。

從編輯屏東泰武鄉、牡丹鄉鄉公所的鄉誌時,就得到「鄉誌做得比中央機關的刊物還要好」的好評,接著編輯《屏東本事》,更得到許多肯定,但侯千絹說的坦白:「刊物的改變不是一天即可促成,尤其要改變官僚體制,因為對只在意頁數、本數等標規的公部門來說,最重要的工作是核銷,而不是內容。」但這股對縣刊強烈的理念與執著,遇到成功舉辦過屏東燈會的縣政府前傳播暨國際事務處長黃建嘉後,事情有了轉變的契機。

政令宣導藏在細節裡

黃建嘉主動找上侯千絹,提議改版,想要一本「令人眼中為之一亮」的縣政府刊物。「其實我也忍耐很久,刊物要讓人有興趣閱讀,願意翻開。」黃建嘉說。

雖說是改版,但其實是一本新創刊物。《Amazing》印製數量從每期八萬本減至四萬本,並且同步推出電子版的線上閱讀。但黃建嘉改變贈閱的通路到文青店、理髮店、常需候診的中西醫診所,以及早午餐店等,引發更多縣民的轉閱與共鳴。「以往美容院邊燙頭髮邊看時尚雜誌,現在則是會看《Amazing》。」黃建嘉說。

作為縣刊,還是有政令宣導的任務,例如報導屏東兒童遊戲場的改革、單車旅遊,實際就是宣傳貨真價實的施政與屏東的旅遊。報導果乾,其實是為促銷屏東農民滯銷的水果。

編輯團隊透露,侯千絹與黃建嘉開會時都是用「拍桌子」來溝通的;連主編與美編阿義都是「天天吵」,可見其激烈的編輯過程。侯千絹最近被診斷出罹患急性紅斑性狼瘡,開始接受化療,有病在身的她,仍不放過自己,十分要求細節,曾有一個版型不夠精準,她要求再花三天重編。她的挑剔從《Amazing》第一期報導的Eske Place Coffee House就出了三次機,只為拍好一張職人專注的照片就可以看出。

至於縣刊中,連照片都看不到的縣長潘孟安說:「多年來,我努力讓屏東成為一種品牌,建立口碑的關鍵就在內涵。」縣長為縣刊的品質作出註腳。

《本事》:玩創意、玩設計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下簡稱「衛武營」)的刊物《本事》,自2018年1月創刊至今,看不到艱深的樂理論述,或是探究形而上的藝術理念。作為國家級藝文場館的刊物,卻經常遭到外界質疑,這本刊物與衛武營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沒有promote衛武營與表演藝術?

出刊至今,真的沒有看到《本事》介紹衛武營任何一場展演,但刊物中卻是大談迷信、愚人節、外星人等跳脫框架的議題,連每期封面的紙張都不一樣。

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為刊名作出定義:「藝術會讓人感動,是因為對專業的執著,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就是一場好看的演出。但每一場完美的演出,來自每一位台前幕後對自己的要求和堅持,經年累月而來的真本事。《本事》就是一本呈現有練過之人、事、物的書。」

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

如何去表現《本事》?編輯團隊呼應了衛武營建築的理念。建築師法蘭馨‧侯班融入了榕樹、高雄海港的概念來設計,希望衛武營是民眾可以自由地來去的空間,人與藝術的界限是被打開的。基於「打掉那座牆」的建築理念,簡文彬希望民眾閱讀這本刊物時沒有壓力,就像來到衛武營一樣。

其實《本事》每一期的專題企畫都與表演藝術有關,因為藝術創作與生活經驗密不可分。簡文彬舉例,他很喜歡第三期的「迷不迷.信不信」,不僅迷信無國界,表演藝術界也有很多小迷信,例如跟機器有關的燈光、音響等要放乖乖,以及裝台、開演前的祭台儀式,即拜拜。他舉受訪的前二天公視錄製「定目劇」《釧兒》為例,表演前拜拜燒金紙時,連換了四個好的打火機都點不著,巧合的是,當天後台真的有二個地方出了問題,雖然觀眾感覺不出來,但真的有點「玄」,連工作人員都開玩笑地說:「釧兒太調皮。」

《本事》定位是一本表演藝術的雜誌,企畫編輯蔡瑞伶說:「表演藝術其實與一般人的距離,是有點遠的。如何讓民眾與表演藝術接上線?」以第十期「聲音」這一期為例,附上小小別冊的用意,希望讓讀者帶著它,用各種方式打開耳朵,聽見身邊的「聲音」,再去聽音樂、劇場等藝術。洋蔥設計師葉昶利說,希望不論是那一類型的讀者,都可以在每一期的《本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頁、那一個單元。

視覺設計的展演

編輯過KKbox《Let’s music音樂誌》的洋蔥設計,在衛武營開館前即參與視覺識別LOGO、摺頁等平面設計。

基於「無處不是設計」的理念,不只表演藝術,雜誌刊物也是視覺藝術的展演,因此編輯設計團隊大玩創意、鋪了許多設計梗在刊物中!例如第一期封面有刮刮樂;第二期「愚人.娛人」,讓部份讀者刻意收到除了封面以外,整本都是空白的雜誌,開了讀者一個愚人節的玩笑。但就好像收到彩蛋一樣,這本空白雜誌附上一張通知,可以與《本事》編輯部聯絡,會再收到一本完整的二月號。

為了展現創意,編輯團隊在第九期用「點字」呈現「溝通」二字,來與用觸覺、視覺、或是純粹感覺的讀者溝通,既直白又隱晦。第十期「聲音」的專題,編輯團隊擔心不夠「大聲」,用書衣的方式,做了一個「強力音波超級甩紙炮」送給讀者。

洋蔥設計的設計師王慧娟認為:「回到衛武營的建築量體,觀者從每一角度進來,可以看到不同面向的衛武營;雜誌也是,不是只用一個觀點可以詮釋。」

王慧娟說,《本事》可以很精緻,例如為第三期「迷不迷.信不信」包上書套,以簡單的印刷術概念,透過封面網點的設計,與書套的位移,作出立體「幻影」的錯覺;可以很粗糙,例如第六期的專題「工具美」,故意運用裸背的裝訂方式,並且附上「工具」,讓讀者得自己邊看,邊割開頁面,留下都是毛邊的一本書;也可以很生猛,第八期「大王時代」整本都是漫畫。

縱橫世界級表演廳堂的名指揮家簡文彬坦承:「我從小最不會畫畫,」但為配合《本事》,也在第四期留下他塗鴉給外星的訊號。

因為衛武營接到許多索閱《本事》的電話,從第二期開始,從贈閱改為在誠品與各獨立書店販售,今年甚至在香港的書店上架,受到香港人歡迎。

親自為每一期寫序的簡文彬認為:「這本小冊子,是衛武營的一部份,請讀者欣賞。」《Amazing》、《本事》也傳達出在紙本式微的趨勢下,透過刊物發出的訊息,還是很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