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弘揚宗教之美 中台世界博物館
2020-10-22

位於南投縣埔里的中台世界博物館,佔地逾九公頃的園區,仿古長安城建築外觀,宏偉莊嚴。 (莊坤儒攝)

位於南投縣埔里的中台世界博物館,佔地逾九公頃的園區,仿古長安城建築外觀,宏偉莊嚴。 (莊坤儒攝)
 

宗教之美,在博在精,在歷史文化,在心之所向。寶相莊嚴,啟迪藝術修為;禪堂遺風,淨化紛擾心靈。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慈悲看世界,大千皆有情。

由2009年中台山博物館(今木雕分館)開館,到2016年中台世界博物館落成,在中台山開山方丈惟覺安公老和尚「佛法五化」願行下,自靈泉寺信眾護持開始,歷經逾半甲子的匯聚修復,體現宗教藝術化,淨化人心的教化功能。佔地逾九公頃的園區,仿古長安城宏偉建築外觀,搭配新穎科技設施,體現盛世綿延的恢宏。兩館合計1,500多件宗教珍藏,跨越千古,橫亙東西,皆是善德信眾發心護持,成就大愛。千年一拓的碑林真跡,海內外唯二珍藏,殊勝無上。

 

十方三世,佛法殿堂

走進古樸的碩大城門,瞬間進入佛法世界。迎面而來的耀目璀璨,與沉穩的嚴護法城外牆,形成強烈對比。挑高九米的恢宏大廳,視野遼闊開朗。迎面高聳的如來石雕,慈悲莊嚴。仰望穹頂,內圓外方的藻井,映現十方三世的時空意象。崁頂的三環精雕佛像,寓意過去、現在、未來。內有象徵中台,意蘊清淨佛性的蓮花圖案,外有水波粼粼的蓮瓣,層層相扣,緜緜擴散。有若諸佛海會,歡喜迎賓。日光匯聚蓮心,撒落清新蓮影,投射在光潔的大理石地面,如日晷般,環繞大佛移轉,饒富趣味。

「我們和其他博物館最大的不同,是先有文物,再來規劃展場。」全程參與博物館規劃設計的中台世界博物館館長見諶法師,娓娓道來該館興起的源頭。「博物館是老和尚五化願景的最後一塊拼圖。」彷彿因緣相應,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佛像、經幢等珍貴佛教文物,歷經千年的流離顛沛,由中台世界博物館創辦人惟覺安公老和尚登高一呼,半甲子間,紛紛回歸佛門,安於定址。

世界時空,歸於心念

「其實世界這個名詞,是源自於佛教經典。」見諶法師指出,世,是指時間,界,則是空間,也就是佛法中所稱的十方三世,養護眾生的華嚴宇宙。這個時空主軸,貫穿整個博物館,由入口穹頂的設計,到展廳的分配規劃、路徑的安排,全都是時間與空間的轉換。

為了給參觀者截然不同的感受,不只燈光經過特別設計,還依據華嚴經「十玄門」概念發想,用色彩分野展廳。以橘色妝點「古道遺韻」廳的印度造像;以寶藍修潤「金剛實相」廳的金銅佛像;以紫色莊嚴「寶華供養」。用濃濃的禪意,薰陶每一吋氛圍。讓參觀者在賞心悅目的時空裡,和文物感應交流。

導覽大廳,潔白明亮的L型入口迴廊,象徵時空轉化。走進多媒體展室,最佳的欣賞位置是居中席地而坐,包裹在四面八方的影像投射中,讓人分不清虛實。以動畫手法,讓觀眾了悟「善財童子」的慈悲喜捨。「中式西建,是中台一貫的理念。」用最新科技闡釋傳統佛法,親近信眾。

中台世界博物館規劃18座展廳,館藏1,176件。以「文以載道」、「像以印心」、「經以傳法」,見證佛法東傳的千年歷程,收錄十分專精完整。許多國內外的藝術家、宗教研究者,都對館藏的完整性和精緻度十分肯定。被譽為宗教界的羅浮宮,依循館方規劃的「storyline」走一趟,就能親身體驗跨越千古的佛教演化史。
 

遼金特展是中台世界博物館規劃嚴謹的活動,非常具有可看性。(莊坤儒攝)

遼金特展是中台世界博物館規劃嚴謹的活動,非常具有可看性。 (莊坤儒攝)
 

千古如恆,慈悲守護

佛教造相,以相表法,禮敬諸佛,啟迪法喜。「只要看著這些在寰宇間,歷經千年風塵,屹立不搖的佛像,就對佛法增添了一份信念。」投注無盡心力,見證博物館從無到有的歷程,見諶法師以恭敬心、歡喜心,讓無情金石,走入有情世界。「因為木雕需要特殊的保存和展示環境,在籌備時,便規劃以木雕為主題的專題館。」嚴格掌控溫濕度,防火防蟲等措施。中台世界博物館以文物守護者的使命,要讓千年珍寶,永世留傳。

對於藝術家和佛教文物研究者來說,中台世界博物館和木雕分館就像一座寶庫,不僅賞心悅目,更宜剖析深究。「由佛像的造型和工法,就可以分辨出地域和年代。」具有倫敦大學文物修護研究碩士學歷的木雕分館館長見排法師,對400件館藏如數家珍。大至數公尺,小至一個指節的佛像,細膩精巧,令人炫目,不由得讚嘆宗教之美。

由佛像的裝束、戴冠、耳璫、臂釧、瓔珞等配飾,到身型比例,毫無掩飾地洩漏年代和地域。見排法師指著一座木雕菩薩像,高髮髻、雲袖飛卷,歸類為遼代風格。「因為契丹是草原民族,飛揚的飄帶,顯現出在馬上奔馳的英姿。」

館藏的佛像中,有彩漆剝落顯露底襯的,是考古研究的活教材。「這對金代的木雕,是在木頭上先裱褙一層紙,再上彩,與晚期用布裱褙的方式不同。」顯現當時木雕彩繪工藝的多樣性,懂得運用不同的資材施作。見排法師在修護過程中,用心鑽研佛像的沿革和差異,這也是博物館未來教化的願景。

細細審視佛像的面龐,由西方人的濃眉大眼,逐漸趨近於中國人柳眉鳳眼的清秀五官。見排法師指出:「南北朝是佛像漢化的一個分水嶺。宋代的佛像,又比唐代精緻很多。」具有表情內斂,五官細緻,材質溫潤的朝代共性。「早期的佛像,大多都是由一塊原木雕出來的。」直到榫接結構成熟後,才出現巨型的拼接佛像。

「四大菩薩的座騎都不同呢!」由手持慧劍,騎乘青獅的文殊菩薩,到騎乘白象,寓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六波羅蜜的普賢菩薩。觀音菩薩的朝天吼、地藏菩薩的諦聽,每個座騎都寓含教化。如入寶山,用心鑽研,處處都是學問。

碑林真跡,絕世拓本

一場殊勝因緣,成就碑林廣場暨「千載豐碑」與佛教碑拓展廳。「來源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原件,號稱千年一拓。」因為每天下班後,才能把原件厚重的保護裝置卸下,「有些碑高達五米多」,必須集眾人之力進行拓件作業,隔天又要復原展出,週而復始,耗時兩年才完成1,273件碑拓。目前一套由西安碑林博物館典藏,一套保存在中台世界博物館。

最著名的《集王三藏聖教序碑》匯集唐太宗、唐高宗序記、王羲之書法,因此也稱為「三絕碑」。全碑共1904字,是由懷仁法師匯集全天下王字真跡而成。因碑上刻有七佛,又稱《七佛聖教序》,「很多書法家都來參觀,而且不只來一次。」

三樓展廳的歷代書法碑拓,再次以世界經緯的概念陳列,典藏嶧山刻石、曹全碑、顏氏家廟碑、淳化閣帖等真跡拓本,得以一覽書法名家的篆、隸、楷、行、草等書體的演化,也是不可錯失的瑰寶。

回歸初心,映照清淨自性

佇立寰宇,千年一瞬,慈眉低垂,度化眾生,應而不藏,萬法自生。「每一尊像,都蘊含佛法的深意。」禮佛之人,將佛教經典圖像化,以利雋永留存。不將不迎,不忮不求,人生福慧哲理,自在其中。「我們有守護佛法的責任。」見諶法師以強烈的使命感,領航博物館走向世界。「其實博物館是一座自由學習的場域。」無論是走馬看花,或是深入細究,不同的年紀,不同的閱歷,體悟自有不同,「一入眼根,永為道種。」

浸潤在諸佛圍繞的時空裡,體現佛法中「觀」的修行法門。潛移默化中,解讀宗教藝術的密碼。古禪堂幽遠的禪定意境,耳際「維那」棒喝凌空響起,警示我們在娑婆大千世界,不退菩提,反芻道心,重回這念心的樸拙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