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夢在異鄉成真 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
2020-11-09

來自緬甸的閃淑娟(前左二)與家人,利用自家餐廳後方空間,打造穆斯林小學堂,在美食中傳遞文化。(移民署提供)

來自緬甸的閃淑娟(前左二)與家人,利用自家餐廳後方空間,打造穆斯林小學堂,在美食中傳遞文化。(移民署提供)
 

夢想不論大小,有勇氣實踐,就是偉大的成就。內政部移民署的「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以下簡稱「築夢計畫」)自2015年啟動,至今受益者逾250人,對激發自我成長,推動雙向多元文化交流,成效卓著。

台灣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友善國度,新住民進入這個陌生的環境後,不但可以很快地融入在地文化,並且能夠自由地彰顯原生母國的特色。在台灣友善的氛圍中,歡喜成長,自信回饋,閃耀幸福的光芒。

 

讓人動容的心願

「我每次回想起他們的心願,就忍不住感傷起來。」內政部移民署移民事務組專門委員李明芳談起歷年來執行「築夢計畫」時的點點滴滴,忍不住紅了眼眶,滿滿的感動,溢於言表。

「其實他們要的不多,但是當夢想成真時,那種喜悅和感動,讓我難以忘懷。」翻開第一屆「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成果專輯,一位學習跆拳道的新住民子弟黃志揚,在計畫獎金的協助下,實現了兩個願望,不但獲得跆拳道的學費及相關用品,孝順的他,也為母親申請到洗衣機,今後不用再每天辛苦的彎著腰,搓揉兒子滿是污垢的跆拳道衣物了。當移民署將結著彩帶的洗衣機送達時,黃志揚的母親感動到哭了。

一張母親和子女在海邊相擁的照片,背後有著一段感人的故事。「透過築夢計畫,讓破損的圓,得到永恆的修補。」來自海南島的鄭春杏,在女兒的孝心申請下,藉由計畫補助,十多年後終於實現拍攝婚紗照的夢想。雖然病危的夫婿,在拍攝當下已撒手人寰。但是面對喪夫的痛楚時,有美好的回憶和珍貴的照片,可以撫慰創傷。這種不嫌遲的補助,當時如果不做,可能抱憾終生。
 

自印尼嫁來台灣的林達,除了在多所學校擔任語言教師,並長期擔任移民署志工,服務鄉親。

自印尼嫁來台灣的林達,除了在多所學校擔任語言教師,並長期擔任移民署志工,服務鄉親。
 

尊重理解才是正道

「其實接納和包容的態度是不足的,我們應該要給予新住民尊重和理解。」長期站在新住民輔導照顧服務第一線的移民事務組,期許同仁用欣賞和傾聽的角度,翻轉國人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

「其實新住民中有許多是高級知識份子。」由2012年新住民火炬計畫開始,在新竹重點學校教授印尼語和馬來西亞語的陳鑀枚,在就讀客家文化研究所時,啟動研發設計的想法,希望透過桌遊,能夠傳遞東南亞文化。她運用家鄉傳統的播棋,以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緬甸、菲律賓五國語言及中文翻譯版本,推動多元文化交流。陳鑀枚也希望大家能夠跳脫3C遊戲,在桌遊中,增進親子關係。

由印尼到英國就讀企管研究所後,成為台灣媳婦的林達,在多所學校擔任語言教師。17年來,她深深愛上寶島的明媚風光。受到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啟發,希望透過空拍機,留住台灣的美。在申請計畫成功後,一切從頭學起。「剛開始操作時,真是心驚膽顫。」因為選定拍攝陽明山國家公園,每次都要經過申請時程,再加上天候因素,過程中不斷考驗她的耐心與毅力。「其實最困難的是後製影片。」真是關關難過,關關過,當成果完美呈現時,林達和家人們不禁雀躍三尺。「我希望台灣能夠被世界看見。」早已把台灣當成第二故鄉的林達,要把台灣的美,驕傲地分享給家鄉的親友。

充滿創意的提案

築夢計畫最初的個人組及家庭組,因為申請案件的多樣性,第六屆新增社會公益組,把層面拉到更宏觀的角度,計畫內容更是包羅萬象,充滿能量。「計畫的審核作業是非常嚴謹的。」要在近兩百組的報名者中脫穎而出,必須通過層層審核,由學者專家、社會公正人士等組成的甄選委員會,分別就申請案件的可執行性、開創性、影響性及持續性,進行縝密的交叉評比,務求做到公正、公開、公平。「在築夢計畫執行的三個月間,我們和計畫申請人不斷地保持聯繫,了解是否遭遇到困難?能夠提供什麼協助?」甚至在計畫完成後,仍然會持續追蹤後續的變遷。

「這些年計畫申請者最大的改變,是由接受幫助的弱勢族群,逐漸成為回饋者的角色。」其間微妙的演化,李明芳深有所感。在「廣結扇緣樂(齡)陶陶夢」中,由中國大陸嫁來台灣的新住民蔣萌,因為公公住進安養中心,而萌生協助長者的想法。接受社區大學「樂齡體智能運動指導員」訓練課程後,免費帶領長者運動,以及傳授手工藝品的製作,讓長者手腦並用,延緩退化。同時在自家成立手作培訓基地,教做果凍花、養生酒釀、中國結扇子等,培育新住民朋友的第二專長,也帶領他們一同加入長照服務團隊。「看著長者的笑容,就覺得自己做對了。」蔣萌說。
 

來自馬來西亞的吳振南、張俊浩、黃寶雲、劉蕓蕓及楊偉光,在台灣定居工作超過20年,借由「南方節奏手鼓團」的公益演出,傳遞家鄉文化。

來自馬來西亞的吳振南、張俊浩、黃寶雲、劉蕓蕓及楊偉光,在台灣定居工作超過20年,借由「南方節奏手鼓團」的公益演出,傳遞家鄉文化。
 

幸福感水到渠成

「築夢計畫的申請者來自16個國家。」東南亞、歐美、埃及、墨西哥、中國大陸,都是關懷對象。「我們不只關懷第一代的新住民,現在更把觸角延伸到其子女及家庭。」為了讓人數已逾43萬的新住民子女,得以深入了解母親(或父親)的原生國文化,產生自我認同,運用計畫經費落實「鷹架理論」,透過提供足夠的資源來提升學習能力,讓孩子自信的眼神中,再也看不到迷惘,進而反思以雙重文化背景,發揮多元優勢。

舞蹈與音樂是無國界的交流媒介,母親來自印尼的林小婷,深深被峇里島的傳統舞蹈所吸引,用計畫經費購買傳統服飾及飾品,在無數次的公益活動中,自豪地傳遞印尼豐富的文化內涵。母親來自越南和菲律賓的美娜、廖建豪,用書寫走出漂泊的陰霾,扭轉孤獨、失落的情緒,重新找回自我。母親來自越南的黃曉妘,以動畫影音繪本《相信自己》,展現改變世界的自信。

美食是拉近彼此距離的捷徑,來自緬甸的閃淑娟,除了用家鄉美食進行交流,更動員兒子加入,開設穆斯林小學堂,讓國人深入了解伊斯蘭文化。由印尼來台的蘇麗蓮,以種植香草,編織兒時的記憶,讓家鄉味在台灣飄香。

「幸福感逐年成長,是有數據支持的。」移民署網站豐富的資料,顯示政府對新住民設身處地的全面性關懷。由新住民獎助學金,到2012年的三年火炬計畫、2015年開始的築夢計畫、新住民子女海外培力計畫、新住民子女多元文化創意體驗營,一連串循序漸進的深耕式關懷,讓新住民獲得心靈的依靠,撫平了飄洋過海來台的不安情緒。

近些年,在築夢計畫中得獎的新住民,也加入新住民發展基金管理會擔任委員,代表新住民發聲。六年來,每一個計畫都是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寫下來自全球各地的新住民,在台勇敢築夢,自信地開啟人生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