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科技.連結.學習 後防疫時代的教育
2020-12-17

為公書院為被疫情打亂而留在台灣的學生安排體育課,讓學生有體力熬夜上國外的視訊課程。(林旻萱攝)

為公書院為被疫情打亂而留在台灣的學生安排體育課,讓學生有體力熬夜上國外的視訊課程。(林旻萱攝)
 

新冠肺炎疫情讓線上課程如火如荼地加深、加廣,台灣由於疫情控制得宜,是全球少數仍維持正常實體上課的國家,大學甚至為留學受阻的學生開課,師生得以享受真實互動。但不論是線上課程,或是實體面授教學,第一線的教育專家們一致認為,品格與自學能力的培養優於知識的灌輸,數位的學習不能忽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差異,以人為本的教育本質並沒有改變。

 

秋陽依舊炙熱,清華大學操場上,前馬來西亞足球國手、體育老師陳國華正為十多位學生訓練肌力等體適能,學生在三角錐的訓練中來回跑跳,滿身大汗。這十多位學生雖受到疫情波及無法出國留學,被迫留在台灣,卻可以彈性選修清華大學「為公書院」所提供各領域的專業課程,甚至還可以上體育課。

 反觀全球有超過十億的學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被迫停課。台灣是全球少數仍維持正常實體上課的國家,也讓《親子天下》雜誌連續十年舉辦的「教育創新國際年會」,在2020年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實體教育年會,吸引上千位教育工作者參加;同時拜遠距連線之賜,邀請到來自全球教育創新界的領袖與專家,聚焦討論後疫情時代教育的蛻變與挑戰。

疫情擴大科技的影響力

受到疫情的影響,線上學習成為不得不的解方。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教育和技能主席、同時也是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負責人安德烈.史萊賀(Andreas Schleicher),透過線上直播指出:「疫情讓全球15億學生被迫停課,也讓我們更了解到,學習不再侷限在一個地方,而是一個行動;教育不只是送學生到學校,而是要想辦法增進學習的效果。」

根據PISA針對15歲學童在閱讀的評量,所蒐集到全球的大數據顯示,學習的成果與質量,不在於學習時間的多寡,而在於學生學習的態度與動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雖然數位落差帶來學習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但我看到,過去六個月全球各地在教育創新的努力,等於過去六年的成果。」史萊賀說,在後疫情時代,融合遠距與現場教學已是常態。

疫情時代更加擴大科技的影響力,科技無法取代老師,卻可以加大教育的創新,尤其虛擬實境、AI、區塊鏈等技術已用於教學、評量與個人學習的應用中,未來許多課程設計需要作出改變。他建議,教育能夠成功的秘訣,不再只是傳授大量知識,老師要能夠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發掘自己的夢想與熱情,然後去支持他們,能和科學家、歷史學家一樣,擁有跨領域的能力,自己設立學習的目標、設計實驗、辨識出問題與找出解決方法,成為獨立的學習者,打造個人化學習將是未來教育的趨勢。

疫情正改變學習與學校的定義

負責開發建構「因材網」的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郭伯臣提到,線上學習已是國際發展的趨勢,疫情只是更加擴大線上學習的趨勢。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結果均顯示,運用線上學習資源,可以有效改善落後學生的學習成效。以教育部建置的因材網平台為例,運用AI技術,依學生程度給題評量,讓老師針對課堂上聽懂或聽不懂的學生,彈性調整教學方式,進行差異化的教學,運用科技扶助學習;學生也可以在課後,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利用線上課程,彌補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差距的均一教育平台,在「防疫不停學」的目標下,至 2020年9月初,累計註冊人數達 238 萬人;在疫情期間註冊人數、習題使用人次,與2019年同期相比均創下新高,突破 100 萬人次。

均一教育平台董事長呂冠緯指出,因應疫情,全球會有更多網路學校與跨國學習社群產生,疫情對台灣的影響雖然沒有其他國家嚴重,但台灣有始以來出現第一次的人口負成長,未來孩子必須負擔更大的整體經濟壓力,也使得老師必須思考培養未來人才的方向。

針對5G時代來臨,呂冠緯提出:「2B3R4C」的觀念來因應,「2B是指基本的價值觀與品格,我相信在面對越複雜的社會,越核心、越基礎的信念就越重要,一個人跟機器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核心的價值。例如誠致教育基金會設立六所公辦民營的學校,我個人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強調51%的品格,學業佔49%」。第二個是加強3R基礎讀寫算的能力,才能建構終身學習的能力。

目前PISA的評量,也加入4C的創意,這其中又有四個子項目,就是文字創造力、視覺的創造力、社會問題與科學問題解決的創造力,當全世界都在看這些能力,如何利用線上教育,補足基礎知識;如何用PBL等開放方式的教學,去培養學生多元的能力。均一平台的目標,是希望基本與多元的兩個能力都要加重、學好。

數位教育要能做到雙向互動

「均一教育平台」2012年推出時,即是得到全球最大中小學生的學習平台──美國可汗學院的授權。目前全球已有190個國家,超過1億名學生註冊的可汗學院,創辦人薩曼‧可汗首度在教育年會中演講,他在美國舊金山家中遠距連線指出,美國至少有5~10%的學生,沒有很好的網路與電腦,可以進行遠距與線上學習,導致學生學習受到影響,他真的希望世界可以像台灣這樣,把疫情防治做得這麼好。

可汗指出,不論線上或是面對面的施教,最強大的老師要能鼓勵學生、連結學生,而且根據學生的程度來施教,當學生出現學習進度落後的情況時,科技的學習是希望能夠彌補這些落差,協助個人量身打造符合自己的自主學習方式。

可汗認為,學習總是從做中學,尤其是遠距課程,老師不只把課上完,也要能夠帶起更多的互動,讓學生有問題時可以發問,並以分組方式讓學生完成作業;遠距學習同時也賦予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的責任。

當有人問到線上學習如何兼顧到學生的情緒與實作課程?可汗指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友誼與溝通,同儕間的團隊合作與互相幫助,這些都是線上教育無法取代的。

人與人的連結,真實的互動

台灣的師生就是幸運的一群,幾乎沒有受到疫情的擾動而停課或關閉校園。但有一群申請到國外大學就讀的學生,繳了學費,卻因當地國家禁止入境,或是只開放線上課程,無法出國享受校園生活。

清華大學、台灣大學、交通大學了解到這些學生因疫情受阻的焦慮與無奈,分別針對無法出國就讀的學生,提供彈性選讀的學程。

清華大學為公書院院長黃一農說:「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很衰,遇到疫情無法出國念書,但轉念一想,在為公書院的學習,成為人生中最特別的境遇,原本去七個國家、43個學校的學生,因為疫情的原因成為同學,聚在一起學習,他日,還可以互相拜訪打氣。」

除了選修為公書院的課程,還可以親身向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執行長蔡能賢、力旺電子董事長徐清祥等「夢幻級」的導師個別諮詢與解惑。申請上UCLA的李致翰,跟著中研院院士江安世的腦科學研究中心做果蠅的研究,已經能分辨果蠅公母的李致翰,直呼求學完全沒有中斷。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拿到物理、天文碩士,又跨領域拿到歷史博士的黃一農進一步說:「如果是我的話,除了選讀自己領域的課程,也可以利用清華的資源,選讀原本有興趣的課程,因為以後不見得有機會。」

申請上美國普渡大學的大一學生張有序,住在清大的宿舍裡,在台灣時間晚上十二點到早上九點,上美國大學線上的化學課程,白天則選修清華的工程學,行程滿檔。本來預計到加拿大念書的王品涵,在新竹女中時,除了應付學校的功課,又要準備美國入學考試的科目,好不容易實現留學的夢想,卻被疫情打亂而留在台灣,但王品涵說,一開始有些不安,但現在發現,有犧牲也有獲得,尤其在為公書院認識不同領域的學生,能與師生有真實的互動,反而是另一獲得。

黃一農說,或許像為公書院這樣的留學預備班,未來會成為新型態的留學方式。疫情帶來許多變數,但也讓學習與教育出現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