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譯」猶未盡 《光華》翻譯座談
2021-02-25

《光華》翻譯座談

 

好的翻譯不只能準確地溝通訊息,更能傳遞文字背後的弦外之音。翻譯的工作總是令人著迷,而能輕鬆駕馭多種語言的譯者們,平常都在做些什麼?他們為何踏上翻譯之路,他們有哪些生活日常?平時又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是在哈囉?」、「本宮」、「這個人很鏘」、「恁爸」,這些詞台灣人一看秒懂,但是翻成英文時,究竟該怎麼說呢?

2020年由《台灣光華雜誌》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翻譯座談,特別邀請到三位《光華》的資深編譯,與中山女中、明倫高中、建國中學等校的同學一揭翻譯的神秘面紗。

《光華》三位資深編譯Robert Fox、山口雪菜與陳德銘跟近200名高中師生熱情互動,暢談他們如何踏上翻譯之路,也分享了翻譯工作中的趣聞軼事及挑戰。

跨族群與多語傳播的《光華》

講座中,《光華》總編輯陳亮君首先為同學們帶來一段「多元族群影像剪輯」的影片,呈現歷年來《光華》以跨族群、跨語言的方式,呈現台灣文化的多元風貌。陳亮君感性地表示,台灣土地這麼小,竟能匯聚如此多不同的族群,共同為這塊土地打拚,「這是《光華》多年來致力多語傳播的原動力,也是這次舉辦翻譯座談的原因之一。」

他進一步指出,透過語言可以了解一個國家,也是人與人之間深刻交流的奧妙工具。《光華》創刊45年迄今,已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與地區發行,並有中、英、日、越南、泰文、印尼等六語版本,成為開拓台灣軟實力外交的最佳媒介。

神秘又多彩的編譯生涯

《光華》之所以成為台灣被世界看見的窗口,幕後的最大功臣,除了社內的採訪團隊與小編,還有一群神秘的編譯群,講座當天他們特別亮相,與同學分享平時編譯工作的日常。

日文編譯山口雪菜體型嬌小,卻有鋼鐵般的意志。她在26歲時,開始學習中文,立志要在30歲前精通這門語言,並以此獨立謀生。山口雪菜隨後嫁來台灣,並在來台的第二年,開始漫長的筆譯口譯生涯。因為與《光華》結緣甚早,山口雪菜參與許多政府部門的譯文工作,為中日友好交流善盡一份心力。

擔任英文編譯14年的Robert Fox為人風趣幽默,他的姓氏Fox,中文是狐狸,卻有個文青到不行的中文名字「費儒伯」。身材高挺的Robert穿著格紋襯衫,神似德州牛仔,一開口卻大秀流利的台語「逐家好」,讓同學驚喜地掌聲連連。

Robert年輕時在舊金山州立大學學習中文,因為教師推薦選擇來台,從此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來台至今30年的他,相當傾心台灣的本土語言研究,足跡可說是全台走透透。他不但認真融入台灣社會,也努力學習在地的語言。他曾到台南新營火車站找司機「抬槓」,以此磨練台語能力,還拿到了客語能力認證,在台師大翻譯所的畢業論文則以台語文學為研究主題。

印尼文編譯陳德銘踏入翻譯界的過程則相當離奇。原本在印尼當基層中文教師的他,因緣際會獲得聯合國難民署的翻譯工作,「我想破頭都想不到,怎麼會在補習班認識一位朋友,可以引薦我至聯合國工作。」透過這名人員的引介,陳德銘開始進行口譯的工作,逐步拓展自己的眼界。

在印尼出生長大,陳德銘五年前來到台灣念書,「到現在已經離不開台灣了。」陳德銘相當熱愛翻譯工作,尤其擔任編譯能深入了解台灣,讓印尼人認識台灣,讓這份工作格外具有意義。他也相當開心貢獻所長,尤其在疫情期間,政府的防疫施政與衛教宣導,都是透過他的筆譯成印尼文,讓印尼人在第一時間了解台灣在全球防疫的貢獻。

翻譯的酸甜苦辣

翻譯的工作精彩而有趣,譯者們在翻譯時都曾經碰過不少趣事。主持人師大翻譯所副教授陳子瑋年輕時,曾隨同我國政要赴瑞士開會。某晚瑞士總統設宴款待,地點就選在日內瓦湖畔最頂級知名的威爾遜總統豪華酒店。

晚宴氣氛非常愉快,杯觥交錯,各國代表輪番熱烈與我國團長寒暄,身為口譯要員,陳子瑋熱湯才喝了三口,就得放下刀叉,專心為團長口譯。沒想到一頓飯吃下來,各國代表們聊得賓主盡歡,陳子瑋只能眼睜睜看著精緻的菜餚一道道送上來,又一道道撤下去,「我的叉子連龍蝦都沒戳到一下。」他打趣地說。

陳子瑋幽默提到,學校老師在教導翻譯時,有關翻譯的專業訓練都盡數傳授了,偏偏就是沒有教日內瓦的頂級飯店其實有提供替口譯員「晚宴打包」的服務。日內瓦國際組織林立,全年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導致瑞士頂級飯店多知曉口譯員的特殊工作型態,只可惜當天陳子瑋不知還有第二個選項,只好為國犧牲肚皮。

陳德銘的翻譯生涯也是多彩多姿,身為翻譯,時常可面見政要、採訪明星,甚至有特權參加兩國政府的閉門會議,知曉國家機密。年輕時陳德銘相當熱血,為了翻譯工作上山下海,有次他奉命前往印尼偏遠地區,全身上下必須穿戴特殊裝備,否則會被土壤中的強酸灼傷皮膚,讓他不禁納悶:「我只不過是個口譯,為何要冒生命危險來這裡賣命?」
 

透過「光華翻譯講座」,同學可進一步了解未來的職涯方向,提早立定人生志向。

透過「光華翻譯講座」,同學可進一步了解未來的職涯方向,提早立定人生志向。
 

「我」的十幾種翻法

翻譯有時也會撞牆。因為語言文化的差異,有時直譯無法譯出文字背後的真正含意。某次山口雪菜要中譯日一篇選美比賽文章,文中以成語描寫佳麗,在日文中卻找不到能相呼應又能顯現成語韻味的詞句,最後只能平平直譯,「這是我覺得最沒有辦法翻譯的一篇文章。」她說道。

知名的大文學家村上春樹也曾經在翻譯上栽過跟斗。某次村上春樹翻譯一本偵探小說,翻到一半,發現第一人稱用詞不符合主角的個性,只好全部重譯。原來英文裡的「我」,在日文中有十幾種講法,譯者要挑到對的第一人稱,得花一番腦筋。

中文裡面的「我」,其實也有多種講法。聽講的同學在現場馬上腦力激盪,想出:「朕」、「在下」、「吾」、「老子」、「恁爸」及「本宮」,這些詞都等同於中文裡的「我」,同學們這才知曉中文的博大精深,也發現翻譯並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字一個字逐字翻出就可以。

身為自由的翻譯工作者,養成自律的工作習慣非常重要。Robert以自身為例,笑稱自己整天都在上臉書、玩IG,看Netflix電影,但他慎重地說了三次:「You have to get the work done.(你要把事情做好。)」

沒有老闆,自己做頭家;沒有討厭的同事,可以在星巴克、麥當勞等地方隨心所欲的工作。自由譯者的工作看似高度自主,「但譯者一定要自律,在時間內把工作做好。」Robert特別提醒。

翻譯的前提:母語一定要好

想要從事翻譯工作的條件是什麼?三位編譯不約而同提到母語訓練的重要性。建議同學一定要學好中文,母語是外語訓練的基礎,「想要精進自己的翻譯能力,母語的訓練一定要夠紮實。」山口雪菜有感而發。

陳德銘則說:「我學中文十幾年,仍然比不過以中文為母語的人。」接觸過國際組織的他誠心建議:「未來你就算到了國外,你的強項與優勢仍會是你的母語。」專業譯者的母語,一定要達到一定的水平。

Robert則建議平時要多練習寫作,多閱讀,了解對方的文化;翻譯有看不懂的地方,不要自己硬翻,「一定要諮詢請教別人。」若要翻譯特定領域文章,則要充實相關的專有詞彙,這些都是成為好翻譯所必需的條件。

翻譯是一門藝術

筆譯工作牽涉了文筆是否流暢達意,不只是中文要好,外語也要好,「語文能力是從事翻譯工作的前提。」陳子瑋老師總結。他告訴同學,翻譯的工作還牽涉了技巧、語文、哲學、文化層面的思考,同時還順便打廣告,建議同學未來可進師大翻譯所做進一步的學習。

講座當天的貴賓,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陳秋蘭則叮嚀,「翻譯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有它不同的境界,是一門藝術。」目前研究所開設12學分的翻譯學程,修畢就可考取證照。

翻譯所所長胡宗文則引用英國劇作家王爾德的名言:「你若不知道另外一種語言,就不知道自己的語言。」透過翻譯,人們可以了解各種語言,「最重要的是可以了解自己。」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人與人之間雖然有不同的國籍與膚色,透過翻譯,人們就能夠消弭隔閡,多一分的同理,多一份的交心,看見更寬廣的世界。